20句充满哲理的名言,一定要熟读

发布者:济水郁林 2024-12-29 14:15

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

一尺长的短木棍,每天砍去一半,永远砍不完。说明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说明了“不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要成就某项事业,必须舍弃某些东西。

3、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汉王充《论衡·书解》

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完人”是没有的。

4、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某一片面所局限,而对事物整体的道理不明了。

5、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其规律的。

6、天下物无独必有对。

清魏源《默觚(gū)·学篇十一》

天下的事物没有孤立存在的,必然有与它成对或对立的东西。

7、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列子·天端》

天地的功用,圣人的才能、万物的用途,都没有十全十美的。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自然界的活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会为尧是明君而存在,也不会为桀是昏君而消亡。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在庐山中观看庐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形状,因而不能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后用以说明处于万事纷纭之中,倒难于认清其真貌;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辨识其真相。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原意是讲佛、老之说不堵塞、禁止,那末圣人之教就不能流传、推行。后用以说明旧的事物不破除,新的事物就得不到发展。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喻指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善于弃其所短,用其所长。

1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以对方的一个观点,去批驳对方的另一个观点,使之不能自圆其说。

13、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即使百战百胜,也难于识别敌人的诡计;而多次折断过胳膊的人,却能成为良医,从而说明胜利了不要自满,失败了可吸取教训。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辅相成、对立存在的。

15、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

西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开始与终结,生存与死亡,互为依存,不能脱离对方而独自存在。

16、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三十二章

局部里头包含整体,弯曲当中含有平直。

1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南朝齐范缜《神灭论》

形体或存或灭,精神亦随之或存或灭。

18、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混乱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大治;黑暗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光明。这是客观规律。

19、城峭则崩,岸峭则陂(bēi)。

《韩诗外传》

城墙太陡峭了,就会崩塌,河岸太陡峭了,就会倾倒。原喻指法令太苛刻了,百姓就会乱。后借以说明凡事太过分,将适得其反。

20、树欲静而风不止。

《汉诗外传》

原喻指“子欲养而亲不待”,现用以说明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