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的名言?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二、鲁迅评《三国演义》是那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三、鲁迅对《三国演义》评价的八个字?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意思是《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
而关羽特别爱多说些好听的话,义勇的话,经常可以看见。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三国演义最著名的评点者?
①
《三国演义》的点评者明清民国现代都有,最著名的莫过于是明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
三百多年来,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初的罗贯中,但实际上流传至今,人们所读到的却是清初的毛评本。郑振铎说:“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罗本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罗本经毛氏加以评改之后,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较为完整,较为进步,所以,毛本一出,罗本便湮没无闻。
②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
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③
三国演义的主要名家点评如下: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清)章学诚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
……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胡适《序》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俄)科洛克洛夫《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
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
——易中天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
——潘知常《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④
沈伯俊先生毕身沉潜《三国演义》,不仅对其版本进行精心校理,而且对其中丰厚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三国文化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丰硕,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
沈伯俊先生肯定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史书探源,从史据和人物塑造上追根溯源,一一指出历史原型与变异,认为《三国演义》成功地将《三国志》的主题意蕴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沈先生判断罗贯中著的长篇小说不止一部,而《三国演义》未必是第一部,将其表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以求严谨准确。
全书校、评相结合,以毛本《三国演义》评点为中心,在每回插入总评、尾评和眉批。
沈先生的“校”重在校正《三国演义》毛本的“技术性错误”,从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其他错误等五个方面入手,细数达九百余处。
辨伪匡误,是沈先生校理的精髓,此种艰苦努力非一日之功,他已积40年心血,做到了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此书中不乏抽象的理性分析,但更多用的是印象批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品评”,强调涵咏浸渍和整体直观。
他铺展的是阅读时派生的感知印象,若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些品评随意起兴,注重审美感受,有时三言两语,但言简意丰,直达根源。
评点者有意放纵目光,探入历史之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历史、现实做同一生命的律动。
注重接受者和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直观领悟。
评点时比一般人更为敏锐,观察也更显精微。
不完全用直觉思维观照批评对象,也注重批评的清明理性,竭力突破自身个性体验的藩篱,追求“批评的公正”。
沈先生的评点文字,似“理性的直觉”,又似“直觉的理性”。
沈先生吟咏历史的视角较为普通,祛除了遥望者的批判与高傲,不断寻找新的聚焦点,从众人忽视的事件中见到奇迹,在残垣断壁中汲取灵感,自故纸典籍里叩问本相,这一切离不开写作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和情感投射。
“曹操仍可算刘备的平生知己”,此语充满纠正式的书写,不是以建构大的理论框架见长,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对历史进行为我所用的剪裁、拼接。
在史实的钩沉、梳理中,沈伯俊小心谨慎地给出结论。
他细心观照助推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尽量公允客观、不带偏爱和挟私地展开评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努力将我们带入历史人物的本真心理,揭示了历史发展轨迹的偶然性,这在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曹操向王允借七宝刀以图刺杀董卓一事,沈先生评点道:“欲刺董卓,先借宝刀,预留后路。
虑事之老练周密,又非常人可及。
”这样的评点可谓客观公允。
他对曹操的政治智慧、吸纳人才、发展生产等举,笔端颇多赞誉。
最难能可贵的是,沈先生指摘《三国演义》存在的多处疏漏,比如:“这十五年占了整个蜀汉历史(221-263)的三分之一强,其间蜀汉政局有什么发展变化,几任执政大臣有什么功过得失,后主是怎样逐步由庸主变成昏君的,作品完全没有描写,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内容的一大缺陷。
”这无疑准确命中了《三国演义》前半部分精彩而后半部分相对稀松的艺术缺憾。
类似的评点还有对孙权“嘱讫而薨”的评点:“仅就立嗣问题而言,便拖延多年,败着不断,弄得父子反目,大臣凋零,朝纲不振。
当他临终之时,不知有多少悔恨,多少担心,《三国演义》却都没有写,实在可惜!
”沈先生不迷信古人,且追思不断,所以能在评点时接连提出新知新见。
⑤
毛纶,毛宗纲父子最为有名。。
五、生动的语言有哪些?
辨如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辨若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出语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风趣横生形容十分幽默、诙谐。
出处:《清史稿·高其佩传》:“尤善指画,尝画黄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将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离为石,风趣横生。”
好语如珠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出处:宋·苏轼《次韵答子由》诗:“好语如珠串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好语似珠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出处:宋·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会道能说形容很会讲话。同“能说会道”。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口如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出处: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口若悬河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口似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利齿伶牙伶:通“灵”,灵活,乖巧。能说会道。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利齿伶牙。”
利齿能牙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出处: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这妮子使着呵,早妆聋做哑。泼贱才,堪人骂,再休来利齿能牙。”
俐齿伶牙指能说会道。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论辩风生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议风生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出处:《宋史·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满舌生花比喻能说会道。
妙趣横生横生:层出不穷地表露。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出处:《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惊人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妙语连珠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能说惯道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能说会道形容很会讲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能牙利齿指能说会道,善于辞令。
能言巧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言辩。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能言善辩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巧言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为说辞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谈论风生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若悬河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谈吐风生谈话机敏风趣。同“谈吐生风”。
谈吐生风谈话机敏风趣。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出处: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谈议风生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同“谈论风生”。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议论风发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出处: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议论风生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出处:宋王暐《道山清话》:“韩持国为人凝严方重,每兄弟聚话,玉汝、子华议论风生,持国未尝有一言。”
语妙绝伦指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六、四大名著的名家点评?
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谢肇浙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三国第一人曹操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法国:1981年,法文版《红楼梦》正式出版,《快报》周刊评价:《红楼梦》是“宇宙性的杰作”,曹雪芹具有布鲁斯特的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西尔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包括整个社会自下而上的各阶层的能力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三,三国大时代出英雄,水浒大英雄混江湖。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西游写了一群大妖怪。
三国到处都是计谋,水浒江湖里混的是义气。红楼里弥漫的是感情,西游里玩的是随心所欲。
三国在国,治国,创国,安国,灭国,家国一体。
水浒在气,义气,勇气,豪气,霸气,英雄气。
红楼谈情,爱情,亲情,友情,民情,无情,真情,假情。
西游有趣,仙趣,情趣,有趣,野趣,神趣,无物无趣。
三国写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水浒写了少年冲动,老了便不敢冲动。
红楼写了一场恋爱,得不到的才是永恒的美好。
西游写了一次旅行,身随心行,远方不见得是诗跟远方,还有无尽的妖魔鬼怪。
四,西游:走,红楼:哭,水浒:打,三国:战。
西游:俺们天上有人,红楼:俺们朝廷有人,水浒:俺们江湖上有人,三国:俺们有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