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家无三声不算家。”
幸福的家庭,一定是热闹,而非冷清。
家里有这三种响声,能兴旺家业、惠及子孙,是全家人的福气。
1
锅碗的撞击声,是家的味道
一个家,总要开火做饭,才有人间烟火气。
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奏出生活的苦辣酸甜。
这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都牵动人心。
钱钟书留学英国时,夫妇二人在别人家做房客。
房东一日供应四餐——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
每天都有现成的饭吃,两个人开始还乐得轻松,渐渐地越来越糟。
中国人的胃,吃不惯那些“洋味儿”。
一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总是吃不饱。
杨绛看这样不是办法,辞别周到的房东,转租了一套能做饭的房间。
有了自己的厨房,钱锺书就说想吃红烧肉。
没有菜刀、砧板,两人借来一把大剪刀。
叮叮咚咚鼓捣半天,居然剪出了像模像样的方块肉。
把炉火开到最大,一个劲儿猛煮,终于找回了家的味道。
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外面到处是可以吃饭的地方。
外卖直接送到家门口,人也变得越来越懒。
很多人一日三餐,不是吃外卖就是吃食堂。
一顿饭的事,怎么方便就怎么解决。
冰箱空空如也,除了周末,几乎不会开火做饭。
厨房变成了摆设,家变成了旅馆,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
外卖送餐,只能填饱肚子,不能代替家的味道。
一家人一起做饭,才是享受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各有分工,有人炒菜,有人洗碗,有人摆盘。
厨房里进进出出,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炊烟袅袅,饭香扑鼻。
上班上学的人回到家,正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小时候,爸妈做饭给我们吃;
长大了,我们做饭给爸妈和儿女吃;
迟暮了,儿女做饭给我们吃。
这才是一个家该有的样子。
2
父母的唠叨声,是家的温度
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小时候,总是特别讨厌父母在耳边不停地唠叨。
盼着快快长大,可以逃离他们的约束。
长大后才明白,叫一声“爸、妈”有人答应,已是最大的福气。
父母的唠叨声,会让人心烦;父母的唠叨声,也会让人想念。
家长理短、嘘寒问暖,都是父母殷切的关怀。
一个家,有父母的唠叨声,才有家的温度。
父母尚在,家才是家,否则只是一间冰冷的房子。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受苦;
父母最期望看到的,就是子女幸福。
有些道理,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给你听;
哪怕芝麻大小的一件事,只要与你有关,父母都会一一过问。
只有真心爱你的人,才会这样对你唠叨。
世上并没有来日方长,珍惜能被父母唠叨的每一天。
耐心听完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坐下来陪他们聊会儿天。
3
孩子的读书声,是家的生机
俗话说:“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是血脉的传承,也是未来的期盼。
河东裴氏家族,传承两千多年,世所罕见。
据《裴氏世谱》统计,族中出过59位宰相,59位将军。
名垂青史的接近千人,七品以上三千多人。
甚至诞生了中国有名的宰相村,读书声不绝于耳。
族中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
裴家上上下下,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手不释卷。
武则天时的宰相裴炎,早年在弘文馆就读。
每逢休假,其他同学都出去疯玩,只有他读书不废。
朝廷以其贤德,举荐他做官,却被他拒绝,理由是“书未读完”。
他就这样勤奋苦读了十年,最后自己考上科举。
唐宣宗朝名相裴休,少时和两个兄弟一起读书。
白天谈论经籍,晚上研究诗赋,经年不出家门。
最后,兄弟三人皆进士及第。
读书,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也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一个家庭,经常听到孩子的读书声,说明这个家庭重视教育。
孩子争气爱好学习,这个家就有兴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