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张无形的网,由很多人很多事编织而成。有些事让你被别人误解,有些人把你的心搅得一团糟。在生命的世界里,人人渴望理解和被理解。
理解别人,你能得到别人投来赞许的目光;被别人理解,你干枯的心田里便能注入泉水般的清凉。
然而,获得理解和被理解并非易事。
生命造就了每个人的性格,生活创造了各自的观念。虽说家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生活标准和为人态度,但也由此衍生出面对问题所呈现出不同的情绪表达。
生活中,标准不同往往会产生想法的分歧;交流中,语义不清往往造成误解的情绪;情绪中,性格有别往往又会发生不快的口角。
好在凡事皆有通达。晓之以理,说的是以理服人;动之以情,讲的是真情流露。正如冰雪,只要有阳光的照耀,就有融化的可能。
理解需要心胸开阔的度量。度量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质量。度量小的人,容不得别人否定,过分强调自己,极力排斥他人,情绪容易激动,稍不顺随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度量大的人,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执拗于自己,也不责怪于他人,能接纳自己的不足,也能承受他人真诚的批评。
阳翰笙写好小说《地泉》后,请茅盾为此书写序。茅盾直言,要我写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很大度,说批评也是好事。
茅盾推辞不得,直言“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太过符号化。”没想到,阳翰笙竟把如此尖刻的序文原文出版。茅盾见后连声赞叹:“雅量,真是雅量!”
有雅量的人,自然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所谓文人相轻的人,多为假借学问沽名钓誉而已。阳翰笙的雅量,来自他对学问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理解。
正因为严谨治学,不轻浮,不固执,这才成就了阳翰笙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是交流中最完美的结果,它离不开热爱生活的默契。
生活中能懂你的人,便是你精神上的贵人。比如你喜欢读优美的文章,是因为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灵。
同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他不喜欢看书,但也一定能懂你的心思。这懂,就是热爱生活的主题在各自的心灵里扎根,从而默认了对方的行为是美的呈现。
只有懂,两个人的心灵才能相通。只有通,彼此的想法才能在流动中得以融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解和被理解的默契,往往是拔人心弦的一幅壮美的图景。
晚清著名画家彭玉麟与夫人方梅仙情深意笃。方梅仙去世后,彭玉麟悲伤难过,决心要为妻子画10万幅梅花,以示不忘夫妻之情之爱。
彭玉麟晚年住在西湖之滨,当时岳坟守坟人有一女子叫二官,她对彭玉麟爱慕入心,便请人做媒。
没想到,彭玉麟以诗相谢:“但愿来生再相见,二官未嫁我年轻。”二官得诗,被彭玉麟对其妻的深厚情义感动泪落,鞠躬别离……
理解像一首深情的诗,美得让人掉泪。
当理解变成彼此走近或挥手告别的一座桥时,也就成为人间最温暖最珍贵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