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真言”

发布者:释卷泼墨 2022-3-10 01:49 原作者: 吴敏文来自: 杂文月刊

一些与日常生活甚至人生选择相关的所谓“真言”,不仅经常听到,而且被一些人奉为“圭臬”。但是,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些“真言”很不可靠,甚至非常害人。

例如,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初听爱意满满,似乎十分正确。可是,真是这样吗?一个女孩子放弃工作到另一个城市投奔爱情,靠男友一个人工作支撑两人的生活。女孩子不仅不上班,而且每天睡懒觉。女孩子早餐爱吃豆浆油条,男友上班前把早餐买回来,还要将油条截成小段,蘸着豆浆喂睡得迷迷糊糊的女友吃完。终至男友无法承受,旁人也认为女孩年纪轻轻,理应找份工作和男友一起打拼,女孩却振振有词:“我为了爱什么都牺牲了。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伤逝》里,讲述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也点明了基本的人生道理:人先要生活,爱才有所附丽。康德说:感性无理性则盲,理性无感性则殆。爱无疑是感性的,理当然属于理性。康德的话可以理解为:如果说感性是桨,则理性是舵。在家庭里,如果只有爱而没有理,对儿女的爱会成为溺爱,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也会变成无底线的索取、妥协、迁就,最终会不堪重负。所以即使是在家里,爱与理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如果说没有爱的婚姻是僵尸,那么,没有理的家庭也会如洪水泛滥,不可收拾。

例如,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多少人信奉的信条,好像颠扑不破。但是,现在有大学、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的学生,不去努力找工作,而是“躺平”在家里啃老。毫无疑问,他们在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习期间,多少都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知识为什么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呢?其中的主因是个人的消极人生态度和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同时,“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说法,也存在问题。

问题就在这个说法把知识变成了主语,人和他的命运变成了宾语。似乎只要有了足够的知识,命运就会被改变。可事实上,正如“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关于“知识”与“命运”关系的准确表述,应该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以此为基础,继之以奋发图强和不断学习,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教育获取知识是人改变命运的手段和途径,人永远是自己命运的主导者,改变自身命运的是人自己,而不是知识。

例如,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好像一个“头脑”只要做好时刻迎接“机遇”的准备,就会得到机遇的垂青。可是,世界上真的有可以明显定性,甚至是贴着标签的“机遇”吗?

我有一个做企业的同学,他的企业规模不大,因为产品档次不高,也缺乏大资本的垂青,多年来艰苦经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内实行防疫管控。疫情全球肆虐时,同学接到大量海外订单,却苦于人力不足难以完成。于是,他开始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实行生产自动化。当他开始这样做时,不少同行和朋友都劝他谨慎,因为同行业的大厂都还没有做,你一个小厂有多大的资本冒险?

同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推行,结果是非常成功。机器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精确的,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不精确的。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设备,使同学的工厂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而且减少了人群聚集所导致的疫情风险,也降低了人力成本。现在,当国外疫情逐渐被控制,生产恢复,国内同行订单大减的时候,他的企业却因引入新技术而获得了更多、更高档次的用户青睐。时至年尾,在一些同行为明年的生产缺少订单发愁的时候,他的订单却非常充足,需要扩大生产才可应对。

也就是说,世界上并不存在具有明显定性,更不會有打上标记的机遇。一个遭遇之所以变成了机遇,是因为有人转化了它。对于具有化危为机能力的人,任何遭遇都可以变成机遇:顺境,可以顺势而为、大展才华;逆境,可以磨砺意志、修炼内功。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你等一辈子、百年、千年,也不会等到所渴求的机遇。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