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个夜,中国人管它叫除夕。以新易旧曰“除” ,昼夜交替曰“夕”。
除夕就是旧岁到此夜为止,明日早起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是旧岁与新年的神奇相交,一年忧喜今宵过,一元复始明日新。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让我们以“辞”告别旧岁,以“迎”拥抱新春。
除夕 ·来历
除“夕”,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又叫“岁除”,意思是“除旧岁换新岁。”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落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人们都要准备爆竹来驱赶“夕”,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件来除“夕”。
如此,便可让“夕”一整年不再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是一个告别过去的好日子,希望你能够“除”尽内心烦恼,邂逅一年顺遂。
除夕·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年夜饭的习俗。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团年饭、合家欢,是家庭一年到头最看重的一顿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欢聚和亲情。
年夜饭是很讲究的,每一道菜品都要有吉祥的寓意。首先要有凉菜、热菜。
热菜要有鸡、有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这条鱼不能在除夕夜吃完,一定要留下一点,才全了这句吉祥话的好意头。
其次,花样上要有炒、有炸、有蒸、有煮,以示对新年的重视,期待来年生活富足。
再者,数量上也讲究,家里人数不多,可以做五个或六个,寓意“五经魁首”“六六大顺”。家里人多,也可以做九个十个,寓意“长长久久” “十全十美”。
除夕夜,北方人一定要包饺子。包饺子看似简单省事,实则讲究更多。饺子皮是月牙状象征着“阴”,饺子馅圆滚滚的象征着“阳”。
给饺子捏上十二道褶,象征这一年的十二个月,都能安宁调和。饺子的外形酷似元宝,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寓意“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有人说:人生是相互失去,是望着彼此背影渐行渐远,但除夕夜一刻团聚足抵一年离散。
团圆饭,吃的是人间的清欢无常,守的是一份期待已久的人间团圆。
除夕·祭祖
除夕之初,承载祭祀之功能。
在古代,华夏民族的信仰,基于大自然;农事活动,也格外依赖大自然。故阶级制度下,统治者担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大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了举国重事,除夕与腊八、腊二十四,此三节,构成秦汉时期的年终大祭。祭祀的内容,分为两面——蜡祭与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
古人在大年夜通宵点灯,既是为了避免邪气暗中袭入,又是为了给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按照从古至今的习俗,年夜饭之前先要给祖先上香,恭请祖先回家团聚。往往由一家之主亲手摆放祭品,点燃灯火香烛。
大年夜摆供品,瓜果点心是少不了的。有些地方还要供一盆“二米饭”,用大米、小米混合煮熟,颜色有黄有白,寓意来年金银满盆。
摆完供品,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就在祖宗牌位前依次叩拜,提醒后人们敬贤尽孝,慎终追远。
祭祖,祭的也是过往流逝的岁月。人存于世,生息繁衍,代代相传。传的是血脉,也是岁月。
除夕·守岁
晋代官吏周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据说,古时候燃灯通宵守夜是为了把所有的晦气、邪瘟赶跑,以守护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
而到了现在,守岁除了赶走晦气,也成了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团圆夜、不眠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等待着旧年的逝去,守望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孩子晚睡却不会被家长批评的日子。这一晚,灯火通宵不灭,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守岁直到天亮。
守岁,就是在新旧交替的节点上,珍惜团聚的时间。
岁者,光阴也,古人特意选中这个带有交替意味的夜晚,用以审视平时被人们忽略了的时间。
我们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通宵守夜里,期盼着新年的自己的成长,祈求着新年一家人的平安顺遂。
这一场盛大的守望,寄托了我们对新年所有美好的祝愿和想象。
除夕·祝福
今日除夕,岁之尾,月之尾,日之尾。岁终却又年始。
新旧相交之际,诗词君给大家送祝福!
愿失意的人:
今年所有的遗憾,都是来年惊喜的铺垫!
愿生病的人: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常乐常安!
愿姑娘们:
来年,有趣有盼,福气不减!
愿小伙们:
永远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愿所有热爱生活的人:
新的一年,柴米油盐齐全,瓜果蔬菜新鲜,爱有伴侣,困有暖床,纵然简淡,也心生喜欢!
愿全心全意支持诗词君的大家:
新的一年,多喜乐,常安宁,不为往日忧,只为明日笑。新年胜旧岁,岁岁常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