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的王水照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學院),与钱锺书先生同在文学研究所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钱锺书准备招收研究生,王水照的一位北大同学打算报考,心里不踏实,便托王水照问问,应该阅读哪些参考书。钱锺书回答:用不着什么准备,准备也没有用。由此看来,题目应该在考验一个人学养根底的扎实与否。
招生考试结束后,王水照帮钱锺书阅卷,看到了这样两道考题:试卷上抄录了若干首无作者名的诗作,要求辨认出它们是学习唐宋哪些大家的风格;抄录了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要求指出其中有无败笔,为什么是败笔。前一题得把唐宋大家的诗作吃透,广泛阅读是基本,能够体会他们的作品优长,对他们的风格能够辨析,这要求绝不低。第二题有意思,白居易是大家,抄出的又是代表作,可不叫你说它好,而是挑毛病,不仅指出“败笔”,还要说为何是“败笔”。这又考验了学子的鉴赏审美能力,同时打破了一些盲目崇拜名家、不敢碰触名家问题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