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译自唐·张读《宣室志》
01
山西太原人董观,善于阴阳占候(根据天象预测吉凶)之术。
唐代元和(公元806年 - 820年)年间,董观与僧人灵习交好,二人偕同去吴楚之地游览时,灵习却猝然死在路上,董观随后返回并州(山西一带)。
到了宝应(公元762年 - 763年,时间有误)年间,董观趁游览汾泾(汾河泾水)之际,顺道去了泥阳郡的兴龙寺,寺内殿堂宏伟,庙宇华丽,所藏经书成千上百册!
董观于是借居寺中,打算读完经书再走。
02
寺院东廊的北屋常年空置,终日锁着门,董观请求住进去,僧人却不同意,解释道:“住此屋者,大多非病即死,屋内妖邪甚多!”
董观自恃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坦然说道:“我愿意住进去!”僧人只得依从。
一连住了十余日,也未见异常。
一天晚上,董观正准备就寝,忽见十余个胡人抱着乐器美酒,谈笑风生走进来,坐定后对酒当歌,旁若无人。
此后,胡人每晚必来,一连过了数晚,董观心中愈发恐惧,却也未曾告知旁人。
一日读经完毕,天已昏黑,董观精疲力尽,回屋后关门入寝,睡眼惺忪之际,忽见灵习站在床榻旁,对董观呼唤道:“师傅,跟我走吧!”
董观即刻惊醒,愤愤说道:“大师是鬼,来此何为?!”
灵习笑道:“你阳寿已尽,特来等候你。”说罢,拽着董观衣袖离开床榻。
董观不觉已起身出门,回头一看:自己身体依然躺在床上,貌似在熟睡。
于是哀叹道:“唉,我离家甚远,父母尚在,如今死在这里,谁来掩埋我的尸身呢?”
灵习劝解道:
“言之过矣,何必如此忧伤?人之所以为人,只因身体能驱使手足行动,耳目能聆听观察罢了,这皆是灵魂支撑身体使然,并非理所当然之事。
“灵魂一旦离开身体,即是‘死亡’:手足不能运作,耳目也不能聆听观察。既已如此:六尺身躯又有何用?还值得眷恋吗?”
董观听了心中宽慰少许,便感谢灵习开导,又好奇问道:“听说我佛门之中有人能隐去形体,谁可以这样做?”
灵习说:“像你我这般——死去还未投生之人便可以。”
董观跟着灵习继续前行,一路上遇到众多房屋门户,皆能穿行无阻!
03
出了泥阳城,继续西行,只见草木葳蕤,繁花点缀其中,如同编织的地毯一般。
又行了十余里路,眼前出现一条宽约数尺的河流:河水自东北流向西南。
灵习介绍道:“这就是俗称的‘奈河’了,自地府流出。”
董观定睛一看:河中皆是血水,腥臭难闻,令人无法靠近!
四下环顾,见河岸上堆放着数百件衣冠,灵习说:“这都是死人的衣物,他们由此开始进入地府!”
抬头远望:只见河西立着两座城池,南北相距一里左右,皆被草木遮挡,城中庐舍俨然,鳞次栉比。
灵习对董观说:
“你我将投生于对岸城中:你生在南城徐家,为家中次子,我生在北城候家,为家中长子。十年后,我们一同出家为僧。”
董观质疑道:“我听说人死后会被冥官捉去,清算完一生罪孽,若无重大过错才可以投胎为人。我才死去不到一晚,竟能投生?”
灵习说:“其实不然,阴间与阳间并无太大区别,倘若生前未行不义之事,阴间镣铐岂会自己找上门?”说罢,拉着董观跳跃奈河。
董观却攀附着河岸,不想投生,即将坠落之际,河水豁然而开,宽约一丈有余!
董观坠落后,正惶恐疑惑,忽见有人拽自己,回头一看:这人浑身长毛,人脸狮身!
过了良久,才听他问道:“师傅去往何处?”
董观说:“去城南。”
这人说:“我现在命你即刻回去读《大藏经》,应速速回去,此地不可久留。”说罢,就拉着董观朝泥阳郡方向走去。
行了数里,眼前又出现一人,同样是人脸狮身,这人大声呼喊道:“还未入册,可带他回阳界!”
04
顷刻之间,董观又回到了兴龙寺,此时天刚蒙蒙亮。
回到自己住所,见数十名僧人正围在门口,走近一看:自己尸身依然躺在床上。
这时,两名冥官一把将董观推入屋里,董观忽觉一桶水浇在头上,睁开眼睛一看:自己已躺在床上醒来!
僧人纷纷说道:“你死去一夜了!”董观醒来后,就将阴间所遇之事详述一遍。
数日后,董观偶然在庙宇中见到两尊泥偶,模样跟阴间冥官十分相像,董观即刻醒悟:
此后发誓用心研读经书,即便是寒暑天气,也未曾松懈,过了数年才返回家中,这一年正是宝应二年五月十五日。
会昌(公元841年 - 846年)年间,皇帝下诏拆除天下佛寺,董观同被驱赶。
后来回到长安,在高官府第间以算卦为生,断言之事往往言中,数年后,又做了沂州临沂的县尉。
这是我在京城时听说关于董观的事迹。
注释:唐朝中期佛教兴盛,认为读经可以积累功德,消除业障:
董观正研读佛经之际死去,阴间冥官认为不妥,这才送他重回阳间继续研读经书。
▲本故事原文(古籍来源:浙江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