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当你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或许你才是对的

发布者:胡冬儿默 2021-12-2 06:16 原作者: 不有趣灵魂来自: 玩你自己

如果你觉得生活太复杂,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法活,那么,你可以读一读《瓦尔登湖》。

那里有一个人安静地守着他的湖,看湖水微澜,和鸟兽作伴。

他会让你知道:一日三餐不必奢华也能饱,甚至如有必要,一天一顿饭也是可以的。

他会让你知道:一件衣服不要掌声也能暖,一间房子不必豪华也能心安。

这些,都不是理想,不是空想,而是一种已然被实践过的生活。

生活越简单,人生越自由。

这个人,从来不走寻常路。

如果你读过梭罗,你会发现,这个人从来没有被什么规矩束缚过。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在麻省康科德镇,家里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也不穷。

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梭罗是一个学霸。

1833年,梭罗考进了哈佛大学,尽管他是一个大学生,但是他却很看不起大学,他觉得,人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根本不是大学学到的。

大学毕业之后,他和哥哥一同教书,可是没多久,他就不干了去跟着父亲学做铅笔,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一种铅笔,比当时流行的还要好。

他成功了,他造出的铅笔确实品质极好,获得了当时最权威的认证,并取得了证书。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他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大赚一笔。

但是他没有。

他的朋友向他祝贺,因为他开辟了一条致富之道,但是他说:

“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他又继续做着其他的研究和探索,却终究没有停留太久,他就像一个散步的人,在路边看到喜欢的东西,停下来欣赏一下,欣赏完了,继续前进,绝对不会一直停留于此。

梭罗不是懒,不是没有志向。

只是他觉得自己需要的确实不多,而物质能带给他的又很少。

需要钱的时候,他就做一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譬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

他不愿长期地受雇。

而这时候的他,还那么年轻,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执行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

但他没有按照那条人人都在走的道路前进,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尽管处境艰难,但一切皆能自主。这是他的期望。

世俗的规矩,从来只能束缚住愿意被束缚的人。

简单、简单、再简单。

他想得很简单,做得更简单。

想得简单,让他生活上需求变得更少,以至于能较为轻松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得简单,使得他可以保持自己心灵的愉悦。

然而不管当时还是现在,这何异于一个“奇葩”!

他放弃了原本有机会获得的钱财、名利,选择了另外一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

他不学习任何职业,也不结婚;

他独居,却从来不去教堂;

他从来不选举,也拒绝向政府付税;

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

就是这样一个人,说好听点是无拘无束,说难听点,就是没规没矩。

当别人享受物质带来的优越感的时候,他也欣赏自己的简单生活,他宁愿减少日常的需要,以达到自给自足。

他经常步行几百里,避免住旅馆,在农人与渔人家里付费住宿,认为这比较便宜,而且也能满足住宿的需求。

他说:他们因为他们的晚餐价昂而自傲;我因为我的晚餐价廉而自傲。

艾默生说:要他说一个“不”字,是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他觉得说“不”比说“是”容易得多。

他听到一个建议的时候,他的第一种本能就是要驳倒它,因为他对于我们日常的思想的限制觉得不耐烦。

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生活,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

当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不被外在的东西迷惑和影响的时候,我觉得,他才能做到简单。

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的,绝对不会超过自己能做的。

因为他知道,简单是一种智慧,越简单,才能越自由,越复杂,被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1845年,不到三十岁的梭罗,拿着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砍了几棵白松,开始建造他的小屋,也就是那栋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名垂青史的小屋。

一连数月,他为着这栋小木屋努力,可以说亲力亲为。

辛苦是肯定的,他每天吃自带的牛油面包,顺便读包面包的报纸,手上厚厚的松脂,也染在了面包上。

他也一并吃了下去。

1845年7月4日,这天是美国独立日,梭罗却正式住进了瓦尔登湖的小屋。

在别人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的时候,他走进了一个人的孤独。

所以他说:总体来说,我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确实是格格不入的,在资本社会的大浪潮里,人们热衷于敛财,他却觉得奇怪了,难道生活真的有这么复杂吗?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吗?

那个时代,也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一样,有一种物质至上的崇拜主义感,生活被物质。

房子、车子、金钱等等东西占满,每个人都拼命地在物质的浪潮里获取物质。

梭罗发现了这个,所以他觉得奇怪,难道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难道简单一点就不能活下去吗?

他不相信。

适逢好友艾默生在瓦尔登湖旁有一片荒地,梭罗取得艾默生的同意,就开始了湖边生活,走向森林。

他宣称,自己走向森林:

我要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

他是在进行一个实验,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然,这一实验,在他没有去瓦尔登湖就已经开始了。

他的人生,一直都是在实践一种简单、自主的生活方式。

日子简单却有味。

梭罗在瓦尔登湖如何生活,只要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

他自己开垦荒地,自己种地,自己烤面包,打柴取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当中,他将自己生活的支出和收入进行详细的记录,最终他发现,就靠他种地赚来的钱,一年生活下来仍有盈余。

他种豆种得最好,还实验种南瓜等东西,但好多都失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时常会觉得,自己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被生活压榨,活在很多不必要的形式里。

而梭罗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需要的都不会比现在更多。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都剔除后,他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

上午锄地、游泳;下午则主要用来阅读和思考,隔三差五也会散步到村里跟大家闲聊。

黄昏时,他会泛舟湖面,吹笛子,看鲈鱼在周围游泳。

没有高档的红酒和零食,没有前呼后拥的恭维,他的日子简单却有味。

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瓦尔登湖陪了梭罗两年。

这两年时光,都是属于他们彼此的高光时刻了。

谈及梭罗,不得不谈瓦尔登湖。

但谈及梭罗,远远不止瓦尔登湖,还有他留给我们智慧。过自己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灵魂所需要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钱来买的”。

1862年5月6日,梭罗病逝,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

也就是这个“怪人”,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

梭罗有一首诗: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尤其是在这宗教性的诗里——

其实现在就是我诞生的时辰,

也只有现在是我的壮年;

我决不怀疑那默默无言的爱情,

那不是我的身价或我的贫乏所买得来,

我年轻它向我追求,老了它还向我追求,

它领导我,把我带到今天这夜间。

这首诗,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总结。

也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是有耳朵,而是有能听的耳朵,听出真假;

愿我们不只是有眼睛,而是有能看的眼睛,看到真实,看到灵魂;

愿我们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

所有的听天由命,都是一种得到绝望的证实。

不管你有没有读过《瓦尔登湖》这本书,看到这里,我都希望你能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一、人生真正的需要有多少?

可能我们没法像梭罗那样,减少自己的需求要达到自给自足,但是我们需要的真的有那么多吗?

我只能说,很多东西,可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而是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拥有的!

第二、到底要拥有什么,人生才能满足?

没房没车的时候,总不敢稍有松懈,觉得只有在买了房之后,才敢松一口气。

等到有房子了,又总觉得车子不好。

总而言之,我们往自己的生命里添加的物品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生活却越来越不自由。你拥有东西的时候,何尝不是被物质占有。

在你想明白这两个问题之后,我愿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过着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要知道,没有一种生活是“应该”的,所有的听天由命,都是一种得到绝望的证实。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