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小说里,很多人被愤怒吞噬了。《天龙八部》中,段誉、乔峰、虚竹分别对应着贪、嗔、痴三毒。乔峰热血易嗔怒,武功盖世却受到命运无情的捉弄,亲手误杀了最爱的人,终生悔恨。
而《飞狐外传》里,高手“毒手药王”不断修行,就是为了“制怒”。年轻时他脾气暴躁,出家后法名“大嗔”;后来修心养性,更名“一嗔”;收程灵素为徒的时候,法名叫“偶嗔”;最后改作“无嗔”,境界一层层往上走。
药王谷有个规矩,不下没有解药的毒。当年苗人凤跟一嗔过招时,一嗔扔给他一个铁盒,里面既有咬人的毒蛇,又有医治的解药。程灵素说:“倘若先师彼时仍是叫作大嗔,铁盒中便只有毒蛇而无解药了。”这让苗人凤想想都有些后怕。“毒手药王”还有个师弟,名字一直叫“石万嗔”,想害人反害己,不得善终,也是巧妙的对应。
《西游记》里的“嗔”就更有趣一点。孙悟空拜师学艺时,对菩提祖师自我介绍说:“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没什么本领的孙悟空的确没脾气,学艺时笑容可掬,勤勤恳恳做长工,和大家打成一片。可学成武艺,便大不相同,回到花果山听到猴子猴孙诉苦被妖王占了洞府,立即大怒,现出山大王本色。在取经路上更是脾气暴躁,唐僧有了紧箍咒才能制住他。
西行路也是孙悟空克制怒气的修行,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到达灵山时,他的世界已然开阔许多。从小人物的忍气吞声,到略有能力时的张扬恣肆,再到最后知道什么讓自己生气、在和谁生气、如何不生气,从而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也是很多人的成长过程吧。
(斯 羽摘自微信公众号“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