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放低自己,并不是贬损自己,而是心怀谦卑,以低处立,往高处行。
境界越高的人,姿态越低;而越是轻狂无知的人,越把自己太当回事。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不自大、不自夸、不自耀,才能行稳致远。
01
修为不够,越是张扬。
作家刘同说过一句话:“浮于表面都是风光,沉下心来自有答案。”
层次越低,修为不够,越是难以沉下心来提升自己,越喜欢张扬自己。
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得意忘形,活在自吹自擂的虚假世界里。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自幼聪慧,绘画天赋非凡。
得名师沈周指点后,绘画技艺更是一日千里,超然于众人。
但师长的肯定,同行的赞誉,久而久之,唐伯虎内心难免生出骄矜浅薄之气。
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同行的画作,有时甚至连老师沈周的批评提点也不放在心上。
唐伯虎却不知道,自己当时的绘画水平,离老师还有着天堑之别。
绘画是如此,连进京赶考也是极度骄傲自负。
作为乡试第一名的解元,本应前途似锦,但他因自视甚高,科考后口出狂言:“状元一定会是我的!”
最后,唐伯虎不仅和状元失之交臂,还因牵扯到科考弊案被下了大狱。
《道德经》早就有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意思是说,自以为是显摆自己的人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大言不惭的人得不到认同。
修为不够的人,被浮躁张扬裹挟,陶醉于自我优越感之中,止步不前,蹉跎了岁月,也辜负了自我。
越是浅薄的人越爱张扬,越是不凡的人,越是谦逊低调。
02
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曾说:“当我们学会谦逊时,就是最接近伟人的时候。”
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负,这样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姿态放低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对世界对他人有着一颗敬畏之心,是做人的大格局。
嘉靖年间,有一位文学爱好者名叫董云,求知若渴,也颇有些声名。
他68岁时,曾到往浙江会稽山游学,恰逢王阳明在此讲学传道,旁听几次后,深刻认知到自己才疏学浅,王阳明博物通达。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去找王阳明拜师。
当时的王阳明才53岁,他执意不肯收长者为徒,再三推脱。
董云身边的友人们也纷纷劝道:“你年纪已大,声名遐迩,何必如此用功求学呢?”
他却说:“年纪虽大,但所学太少,有幸遇到良师,一定要从头学起。”
两年后,70岁的董云在除夕之夜冒雪赶往会稽山,正式向王阳明行了拜师之礼。
这个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董云古稀之年,尚能不满足过去的成就,低头求知,令人动容。
所谓人生的修行,就是一个拾阶而上的过程。
最怕就是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躺平,在懒惰懈怠中白白耗费光阴。
正如《了凡四训》中说:“惟谦受福。”
一个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态,往往就越有福报。
所以无论到了哪一个台阶,都应该放低自己,行为谦逊,持续精进,不断成长。
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喜悦;学海无涯,行一程有行一程的收获。
当一个人格局变大,自会生出更多敬畏谦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大地放低姿态,终聚水成海;人放低姿态,才最终成才。
参天大树离不开深入地面的树根,高楼大厦离不开牢固的地基。
世间万物源于一个“低”字,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底蕴,更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曾看过一则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很喜欢出门游玩。
有天,迎面走来一个乞丐,道路两旁的人都露出鄙夷的表情,很是嫌弃。
然而,这位乞丐却十分礼貌地向国王行礼问好,以示尊敬。
国王见状,马上取下头上的礼帽回礼。
身边的侍卫不解,问道:“您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主,为什么要向乞丐行礼呢?”
国王回答说:“路边的乞丐尚且知礼,更何况我还是一位国王呢?”
侍卫听后,倍感羞愧。
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不在于地位高低,而是看他如何对待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曾国藩说:“谦卑含容是贵相。”
境界越高的人,姿态越低,不自视过高,谦逊待人,才会得到他人真心的敬仰。
静水流深,人贵谦逊,一个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态,人品就越高贵。
▽
古训有言:“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
你的姿态有多低、格局有多大,就能有大多的成就。
目空一切,只会让人敬而远之;放低自己,才能拔高人生。
茫茫人海,浩瀚星辰,每个人都不过只是沧海一粟。
做人要放低姿态,不恃才傲物,不自视甚高。
点个在看,心怀谦卑,以更大的心胸接纳世事,生命才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