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就像是一个容器,时间久了总会有垃圾。
只有定期清理,放下不该有的念头,倒掉混乱糟糕的情绪,人才能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01
倒掉不良情绪。
王阳明一生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可是他却从未郁郁寡欢,反而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
在他看来,随时清理糟糕的情绪,才能保持清醒,专注当下。
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阳明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战功赫赫。
单鄱阳湖大战,火攻之下,就有数万人死于火海。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儒家的仁爱之心早已浸入骨髓,看到战场上遍地死伤,王阳明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他知道,一味悔恨没有意义,只有迅速平定叛乱,才能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一定要懂得及时放下。
一直纠缠在负面情绪中,整个人就只能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02
倒掉偏见。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天下无心外之物。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年轻的时候和佛印一起参禅。
苏轼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对佛印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家后,苏轼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禅师差远了”。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别人有偏见,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一个人内心恬静,摒弃内心的偏见,相信世间的美好,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03
倒掉贪欲。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人生而善良,但是随着长大,内心被世俗沾染,被物欲遮蔽,慢慢变得贪婪狡诈。
所以修行,就是减去内心的贪欲,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出来。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想要的越多,算计的越多,身心越不得安宁,只能终日焦虑。
山西有很多豪门大宅,当年辉煌一时,可如今拿钥匙的,全都是不相干的人。
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