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贵族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待以优礼。英宗可以留几个贴身随从,他们都是在战场上被抓到的明军幸存者。
没有这些随从的帮助,英宗连马也上不了,像样的文书也写不了,脚也暖不热。
也先的弟弟负责看管英宗。作为一名蒙古王子,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手中有一个汉家天子。
英宗经常参加宴会和娱乐,但是拒绝迎娶蒙古妻子,包括也先的亲妹妹。
英宗并没有为这段经历难过,回到北京,依然仿照在蒙古的方式举行宴饮,而且花样翻新。
其实,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一旦也先决定不杀英宗,送还英宗就是迟早的事。
问题是如何送还、何时送还、为何种目的送还。
手中掌握着英宗,随时可以向明朝勒索财物。英宗被俘后,第一次送信给郕王和朝廷,确认英宗被俘的消息后,皇太后、皇后就在宫中到处搜罗金银珠宝,想赎回英宗。
也先并不反对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解决方法,这一仗,他没有动员全蒙古的军事资源,原以为能用驴子驮回一些零散的战利品就不错了,万万没想到能够俘虏对方的皇帝。
事已至此,怎样利用英宗,才能實现也先和整个蒙古的最大利益呢?
也先出兵大概只是为了试探长城沿线明军的防御,逼迫明军后退,通过谈判得到不少经济上的好处,好让其他蒙古酋长佩服。这是他将自己打造成新的全蒙古共主、历代大汗的继承人的第一步。
外线长城的诸据点,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于14世纪最后的25年间修建的,有些远在长城以北二三百里。这些据点各自独立,难以维持;15世纪早期,大部分据点已经废弃或后撤。将它们移近长城的过程中,明廷希望更加依靠政治手段,对蒙古各部分而治之,坐收渔利,并且尽可能地以使用政治手段为主。这时,明廷必须更加依靠长城上的一连串堡垒。
只有汉族王朝统治中国,长城才会发挥作用。
10世纪早期,契丹人曾突破长城,从此,少数民族开始进入长城以内地区,控制范围时大时小,直到1368年汉人王朝建立为止。
那时,长城已经废弃多年,不再连续。从15世纪早期起,明廷开始修复长城。它并非牢不可破,蒙古人常常突破没有防守的关口。
宣府和大同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口,相距二三百里(宣府更近北京,在北京西北)。这两镇是捍蔽京师的重镇,也是出击塞外的基地。500年前,契丹人首次突破长城便发生在这两处。1449年夏,也先将大军分作四路,中间两路主力分别剑指大同和宣府,第三路攻略东翼的热河,第四路攻略西翼的甘肃,为的是分散明军的兵力。
如果蒙古进攻得手,可以迫使明军放弃大同,继续后撤据点,甚至退到草原边缘之外。这对于也先塑造自己的共主地位或论证自己的共主资格,已经足够了。
现实是,他俘虏了明朝皇帝,歼灭了50万明军,缴获大量的战利品。整个形势好得出乎意料。
也先还俘虏了一个叫喜宁的宦官。他是汉化的蒙古人,也是权阉王振的心腹。喜宁竭力讨好也先,向他透露很多明朝的政治军事内情。接下来几个月,他变成蒙古人的大军师。也先被喜宁的建议弄得晕头转向。
喜宁鼓励他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他没有多少时间理解这个角色。喜宁建议他利用英宗赚开边关的大门,并告诉他,向大明朝廷发送什么样的书信可以勒索更多的赎金,还建议以护送英宗回京为借口,率大军越过长城,直逼北京城下。
如果也先能够见好就收,取得的成功肯定比任何人预想的都大。但他总是举棋不定,得陇望蜀,结果,新目标没有达到,旧的成就也一并丧失了。
也先没能从土木堡的大胜中获得立竿见影的好处,暂时返回了草原。他要将铺得太散的兵力聚拢起来。当时的明朝史书记载,50万明军是被不到2万蒙古骑兵歼灭的。即使考虑误差,这个记载也说明,也先只是率领自己大军的一部,在土木堡作战的只是这一部分的前锋。土木堡之役后,他必须回撤,同主力会合,与其他酋长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10月末,他听从喜宁的建议,挟英宗为挡箭牌,进逼北京。
土木堡之变结束了宦官腐败无能的统治,一批进取有为的官员走上前台。
之后的一个半月,本来是也先可以利用的时间。前兵部侍郎、现兵部尚书于谦团结一批能干的官员掌握了朝局,拥戴郕王继位(年号景泰)。朝廷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意为前任皇帝。
这样一来,也先能利用英宗得到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于谦等人重整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将通州的存粮全部移入北京城内,坚定了守城胜利的信心。
10月27日,也先率军包围北京。他让英宗一同到北京城外等待谈判。明廷的答复是:“社稷为重,君为轻。”明朝不会为赎回英宗答应什么条件。
交涉失败,也先开始武力进攻,结果,每一次战斗都以失败告终。
围城5日之后,也先于10月31日退兵,沿途烧杀抢掠,没有攻克一处卫所。
蒙古军的挫败似乎证明土木堡的胜利只是天上掉馅饼,在真正的战争中,也先难以战胜组织严密、指挥得当的明军。13世纪蒙古人横绝一世的武力并没有保持到15世纪。
喜宁之于也先,简直像王振之于英宗。他仍然不断地向也先提出宏大的目标。第一个方案是,在中国的蒙古人(北直隶和山东人数尤其众多)将揭竿而起,响应蒙古兄弟从草原杀入。也先可以从山西突破长城,另派一路骑兵直趋大运河,切断北京到长江的运输线,然后夺取南京,拥英宗在南京复位,与北京分庭抗礼。第二个方案是,武力逼迫明朝从北京迁都南京,恢复北京在忽必烈定都时的“大都”之名。
这些想法显然误导了也先。也先派他与明朝谈判,明方不再讲“不斩来使”的规矩,将他处死。
也先失去了喜宁这个“中国通”,没有人再为他谋划宏大的战略。他退回草原,重新与北京谈判,正式恢复了极少中断的朝贡关系。
次年(1450年),他将英宗送还北京,没有附带任何条件。从他的角度讲,这一事件就此结束。他在蒙古的领袖地位遭到质疑,影响力随之下降,几年之后被自己人杀死。
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宏大的蒙古崛起的努力失败了。
(摘自《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