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迈阿密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展上,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用胶布把一根香蕉粘在墙上作为展品,命名为《喜剧演员》,售价12万美元。颇具喜剧效果的是,还真有人掏钱购买,很快就卖出了两版,但随后展出的第三版香蕉被一个看不过眼的行为艺术家扯下来吃掉了,导致展会须加派警力,看护更换后的香蕉。
这件事情的好玩之处,是观众对同一样东西的共鸣点各异。花12万美元买香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新颖的创意,买下香蕉,自己就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而且该艺术品附有一份由作者提供的证书,往后只须不断更换香蕉,就能作为藏品保值升值。但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举纯属恶搞,明明就是一根普通的香蕉,却被少数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自命为艺术,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傲慢态度。
这就像齐白石刚成为“北漂”,想用自己画的一幅白菜图与卖菜的小贩换两棵大白菜,却遭到对方的白眼轻视——若是艺术创作不受认可,作者与观众之间就无法形成沟通。
不少玩艺术的人,都笃信高深的艺术情境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常采用极端的表达形式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如列侬的妻子小野洋子邀请观众上台,用剪刀把她身上的衣服一片片剪碎。俄国艺术家彼得·帕弗伦斯基用针线把自己的嘴巴缝合起来。其实最成功的艺术,是把日常生活景象引入到作品中,大道至简,予人启示。
南宋时,大儒魏了翁为了抬高理学的声望,吸引更多追随者,极力反对释道学说,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有人编导了一出行为艺术嘲讽他:一人假扮成儒生,手拿一只道具白鹤在京城临安的繁华大街上招摇张扬,吸引了大量路人围观。负责捧哏的人上前请教其姓名,答“钟庸”。又问他手上所持何物,答“大鹤”。两人相携到旁边的酒家共饮。儒生的食相极为粗鲁,风卷残云般把一大桌酒菜吃了个罄尽,吃完便醉倒在地,几个大汉也抬他不动。捧哏者鄙夷骂道:“说什么《中庸》《大学》,吃了酒食就一动也动不得了!”
这些古代的“行为艺术家”们虽然没有公开指出相关人物的姓名,但旁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嘲讽魏了翁为了抬高儒学,贬低别家的学说,吃相难看,失尽风度。
毛姆说,艺术家没有借口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如果不能放下傲慢,用平等的立场愉快地面对别人,就是个笨蛋。因此,相比卖到12万美元的香蕉,另一个与香蕉有关的视频,虽然纯属无心插柳,但在行为艺术上更显成功。不久前,国外一个父亲为了测试两岁的女儿的反应,故意送给她一个史上最糟糕的新年礼物——用包装纸随意包了一根香蕉送给女儿,没想到女儿拆开以后,却表现得极为开心,手舞足蹈,看过的人无不为童心的美好而感动。
这件小事,甚至会让人由此想起卢梭的一句话: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
(苏小小荐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