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战拖垮苏联

发布者:倪天 2021-11-13 01:42 来自: 领导文萃

20世纪70年代,苏联通过石油出口,极大地改善了自身 经济状况,但是,高油价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各个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费,其中就包括美国。

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被迫处于守势。无论是出于政治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国际能源市场都在酝酿变局。

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这位二流演员出身的总统,却是美国历史上出名的强势总统,他对美国传统上的对苏政策很不满意,提出新观点:“冷战前30年,美国一直遵守游戏规则,没有越过雷池半步。这种寻常手段无法赢得冷战竞赛,美国必须扬长避短。”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里根的三把火烧得很不一般:第一,在美国展开一系列恢复市场、放松政府管制与私有化的活动,掀起一场“新保守主义”的风潮;第二,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希望通过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第三,决定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领域,彻底搞垮苏联经济。

美国中央情报局受命对苏联经济格局进行分析,他们准确地抓住苏联的“七寸”——石油贸易。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苏联出口换汇的能力和外汇储备也会随之下降,主权风险就会增加。再加上在与美国搞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苏联很快就会耗尽它的实力。

该从哪里入手呢?

苏联并不掌控国际石油的定价权,20世纪80年代,能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单个产油国只有沙特阿拉伯。当时,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700亿桶,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强;沙特的石油生产还很有弹性,完全有能力迅速增加产量,在欧佩克组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联境内的石油储量虽然也很丰富,但相比之下,开采难度要比沙特等国大得多,开采费用也是沙特的好几倍。

苏联与沙特还是竞争对手,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曾经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

当时,世界石油市场略微供大于求,出于石油国家的利益考虑,许多欧佩克成员国要求沙特削减出口,以提高石油价格,这也是符合沙特自身利益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亲自去了沙特,要求沙特不向其他欧佩克成员国屈服,实行“逆向石油冲击”,增加原油产量,以降低国际油价。作为回报,美国会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以保证沙特的安全。当时,沙特因为苏联的向南扩张策略和周边的战火,对自身安全感到担忧,再加上美国的态度比较强硬,沙特不希望得罪美国,最终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除了沙特,美国也说服了其他一些产油国共同进退。

1985年8月,时机终于成熟。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沙特阿拉伯果然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一场石油贸易战开始了。沙特阿拉伯在短时间内就将自身石油产量提高两倍多,石油出口从每日不足200万桶猛增到每日约900万桶。其他一些产油国跟着增产。这么一大批原油注入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预料的,国际油价迅速下跌。11月,油价还是每桶30美元,短短5个月后,已经跌到每桶10美元。美国努力配合“逆向石油冲击”,压低油价,主要办法就是缩减石油需求(每天只能购进14.5万桶石油),战略石油储备也被缩减。对美国来说,也没什么麻烦的,因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构建战略石油储备。西欧和日本也被美国动员起来,配合行动,一旦发现油价有上涨趋势,就要抛售战略石油储备,平抑油价。

油价的暴跌完全出乎苏联的意料,苏联政府致信沙特阿拉伯,谴责其发动石油贸易战。

这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油价暴跌造成的影响很快显现出来。

国际油价下跌,起初,苏联只是少赚了一点儿。在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外贸以及外汇金融系统带来何种灾难性的后果,苏联国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油价的下跌只是暂时现象,毕竟他们已经习惯了油价的不断上涨。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实在太过天真。

我们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苏联的支柱性产业,赚取的外汇占了苏联全部外汇的7成,基本上都被用来向西方国家购买日益短缺的粮食、其他轻工业民生用品和技术设备。现在,油价暴跌,苏联的外汇收入锐减,到了后期,石油收入甚至抵不了开采的成本。

苏联无力从西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粮食和消费品,更别说向东欧卫星国以及越南、古巴等盟国和世界战略要地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苏联能源部的统计显示,1985至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油价从高峰的每吨212.6美元降低到1988年的每吨93美元,价格下降129%,致使该国4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国际油价下跌对苏联造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苏联的军火生意也被拖累。石油生意红火的70年代,苏联出售给中东国家的军火增长5倍。1985年以后,由于油价猛跌,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50%,苏联的军火销售量减少了20%。1986年,苏联的经济增速严重放缓,随后出现连续3年的负增长。

彼时,戈尔巴乔夫刚刚上台,正在努力推行野心勃勃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计划,结果遭遇迎头一击。低油价给苏联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内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因为缺少外汇,民生必需品极度匮乏,牛奶、肉类、食用油、砂糖等严重短缺,苏联人经常排两三个小时的队都买不到所需商品,而且资金短缺使新工厂延期落成,大型工业计划被迫取消,煤矿、油田和天然气井所急需的新技术装备停止从西方进口。最后,苏联甚至没钱支付货运费将已经购买的粮食运到苏联,国家濒临破产,民众怨声载道,吃不上饭的民众和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纷纷走上街头闹事;军队利益严重受损,甚至困难到军饷都不能按时下发……

事实上,苏联已经破产了。

1991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美国解冻战略石油储备,“油霸”沙特阿拉伯又一次将石油产量提高3倍。苏联政府已经拿不出第13个五年计划(1991-1995)里维持石油稳产在5.8亿吨所需要的1100亿卢布,苏联政局不稳,人心浮动。

1991年11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演讲时做了一个著名的预测:“我负责任地告诉诸位,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会听到法律上苏联解体的消息。”

两周后,即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和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别洛韦日协议,协议第一条规定:“缔约各方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宣布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镰刀锤子旗被三色旗取代。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美国发起的石油贸易战虽然是导致苏联债台高筑、财政濒危的直接原因,但苏联过度依赖重工、军工的严重畸形经济结构,早已为其发展埋下不良的种子。与传统战争不同,贸易战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还与各国政府的决策是否果断明智,应对是否灵活、是否有足够远见,执行力是否坚决等息息相关。比如庞大的苏联被一次油价大跌击倒,从中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些啟示和借鉴。

(摘自《世界贸易战简史》)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