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印记

发布者:大雪风飞扬 2021-11-13 01:39 原作者: 程玮来自: 智慧少年

我是个很不讲原则的妈妈,一般来说,儿子的每一个心愿,我都把它看成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只有很少的时候,我会跟他说“不”。

偶尔有一天,果同学告诉我他的观察结果。他说:“凡是我用中文跟你商量事情,你总是同意的。如果用德文跟你商量事情,你就比较斤斤计较,还要问来问去。所以,一般重大的事情,我都用中文跟你商量。”

我仔细一想,确实这样。再仔细一想,立刻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因为果同学说起中文来,总是有点奶声奶气,让我马上记起他小时候的样子,心里就软乎乎的,他还没张口,我就先点起头来。而他说德语的时候语气很成熟,让我听起来有点公事公办的意思。这么一来,头就会点得勉强一点,还会多问他几个为什么。

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国孩子,如果讲起中文来奶声奶气,当妈妈的听了虽然比较舒服,但旁人听了,会觉得可笑。我猜这是中文词汇量的问题,比如说,果同学很长时间都把一本厚书说成一本胖书,因为厚和胖在德文里是一个词汇。比如说,把煮好的鸡蛋用冷水激一下,他会说,把鸡蛋吓一下,因为激和吓在德文里也是同一个词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后两次把果同学送回中国去学中文,时间一个月到半年不等。学习后,他的词汇量果然丰富了很多,还会说几个成语。但是,只要他一开口说中文,仍然会让我联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这让我很困惑。

有天晚上看电视,看到一个有关娜塔莎·金斯基的访谈。金斯基是个德国人,后来去了好莱坞发展。她主演的《苔丝》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让她红遍了全球。算起来她也是个奔五的女人了,可是她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都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女孩子,好像没长大,或者根本就是在装嫩,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记起曾经看过金斯基用英文做的访谈,好像并没有留下这样的印象。

我突然觉得自己正在揭开一个谜底。我赶紧上网去查金斯基的资料,原来,金斯基是在14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也就是说,她的德语水准从此就停留在了14歲,她说德语时的神态、语气和动作,也都永久地停留在了14岁。

于是我也找到了答案,为什么果同学说中文总是能够打动我,因为他总是让我记起他的童年。

一株植物被从自己熟悉的土壤里连根拔起,种植到另一块土壤的过程,是一次阵痛的过程。这株植物虽然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土壤,而且长得生机勃勃,但它经历过的阵痛,已经成为一种印记,被刻骨铭心地保留了下来,不会消失,也不会改变。

经常有朋友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比较合适?我认为,是上了一年大学以后。这个时候他会经历阵痛,但母语留下的印记,已经是成熟的、完美的。

(赵燕摘自《学校的骄傲》)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