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讽刺诗拾趣

发布者:梦醒小径边 2021-11-13 01:37 原作者: 李静来自: 思维与智慧

古代文人撰写的一些讽刺诗,色彩浓郁,韵味辛辣,可以被看作斗争武器,传达着文人所在时代的情绪,那些诗虽然长满了刺儿,却代表了作者和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讽刺诗就是一个时代的号手,总是最先起到针砭时弊、鞭挞社会的作用。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进逼临安,当时的宋将夏贵是淮西制置使,他拥兵观望,拒不应诏。元朝派使者向他许诺:只要歸顺大元,淮西一带仍然册封给他养老,于是夏贵便率领淮西诸郡降元,并被元朝授以中书左丞一职。当时有人作诗讽刺他的投降卖国行为:“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夏贵降元时已是79岁的高龄了,入元不到四年就一命呜呼。于是又有人作诗讥讽他这个卖国贼:“自古谁不死?惜公迟四年。闻公今日死,何似四年前?”还有人在吊祭其墓时赋了一首诗:“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

当年清军入关之初,为了笼络汉族的士大夫们,照旧推行科举制度。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发誓为明守节,或称年迈或云有病,都拒绝参加考试、拒绝入朝做官,反正就是不与清政府合作。当然也有一些人动了心,但害怕遭到众人非议难以承受变节的恶名,始终徘徊观望不敢贸然应试。数年之后清廷再次举行乡试,且明文宣布:“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一体收录。”消息一出,那些告病观望的诸生成群结队地相伴而出,列名报考。于是有滑稽文人作诗嘲讽道:“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制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匆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诗中的“夷齐”是指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均是商末孤竹君之子,因不愿继承君位逃奔西岐依靠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而谏,说武王不应以臣伐君。商朝灭亡后,二人发誓“不食周粟”,并逃至首阳山里采撷薇类、蕨类植物充饥,终因饥饿而死。这首诗以“西山薇蕨已精光”尖锐地嘲讽了变节的诸生,令人叫绝。当时还有一首与此大体相似的诗作:“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好凄凉。头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当时曾不食周粟,今日还思补达粮。早知薇蕨终难咽,悔杀无端骂武王。”可是变节的诸生哪里知道,会试那一天因为应试的人太多,桌椅板凳不够使用,清廷突下命令将其中的一大批人赶出了考场。于是又有人用前一首诗韵作了一首新诗嘲讽道:“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头上打歪新结束,胸中惊乱旧文章。朝来饱饭周家粟,归去仍炊仲子粮。从今决意还山去,堪嗟薇蕨已精光。”

清朝顺治年间,苏州才子、原明朝官员吴伟业被清廷召为国子祭酒一职。临行之前,吴中的士大夫们会集于虎丘山上设宴为其饯行。饮至半酣,忽然一少年书生求见并呈上一封书札,吴伟业拆开一看,上面只有一首七言绝句:“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吴伟业看后默默无语,众人接过一看也都面露愧色,当他们突然醒悟再寻那个少年时,早已没了踪影。

李自成率大军进攻北京时,明朝的文武官员逃的逃、降的降,不久城破,崇祯帝自缢而死。一个乞丐也在城里的一根桥柱上题写了一首诗后跳水自尽,他题写的是一首七言绝句:“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虽然那个乞丐的封建正统观念不足为取,但他的那首诗却对那些平日里享尽荣华富贵、危难时却非降即逃的文武官员们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