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为何重用寇准

发布者:菱草 2021-11-13 01:30 原作者: 赵冬梅来自: 领导文萃

寇准(962—1023年)是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相,他出身普通耕读人家,科举考试名次一般,却得到太宗赏识,不到30岁进入宋朝的中央领导集体。太宗对寇准的赏识、提拔,是一段开封政坛佳话。

太宗皇帝为什么会对寇准如此器重呢?那肯定是由于寇准有治国安邦的能力,是当宰相的材料了。但是,仅仅这么回答,那就太简单了。太宗皇帝之所以如此下力气提拔寇准,应该还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寇准的社会关系简单,跟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没有太多纠葛。一般来说,看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要看家庭出身、婚姻关系,还有其他主要社会关系。我们先来看家庭出身。寇准祖上的几代人,都是平民老百姓,到了寇爸爸这辈,好容易考中状元,可惜生不逢时,赶上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没能混上像样的官职。而且,这还是在宋朝建立以前发生的事。总之,寇准的家世非常平凡,不能构成任何政治背景。再来看婚姻关系。古今中外,都有家庭出身一般或者较差但自身条件很好的人,通过结婚来改善自己的地位,谋求更好发展。但是,寇准的岳父许仲宣却只是一位“埋头实干型”的官僚,有本事,能啃硬骨头,在政治上却没有多大势力。总之,寇准家庭出身平凡,没有政治背景;婚姻关系一般,缺乏政治势力。

那么,主要社会关系呢?寇准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恐怕就是太平兴国五年跟他一起考中进士的那118个“同年”了。同年,也就是同一年考中科举的人。在宋朝,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来源,后来的明、清两代也是这样。寇准的这榜同年,后来出了不少的名臣,这些人对寇准的能力和作风也都有着非常准确的认识,他们和寇准一路互相扶持,直到老死。可以说,寇准的“同年缘”还是不错的。但是,寇准却不是一个“同年意识”很强的人。他不会因为对方是同年就放下是非。

这就是寇准的社会关系情况:家庭出身平凡,没有政治背景;婚姻关系一般,缺乏政治势力;对于其他主要社会关系——“同年”,寇准也没有刻意经营。所以,寇准这个人,在宋朝的官场上,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孤臣”。“孤”就是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官员的这种“孤立”和“孤单”,正是皇帝所需要的。皇帝怕什么?怕下边的大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官僚们都去忙着考虑小集团利益了,朝廷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谁来管?所以,必须得有像寇准这样中正无私的“孤臣”在里边监督着其他人。“孤臣”既然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那谁会提拔他呢?只有皇帝。皇帝自称“孤家寡人”,孤单的皇帝需要孤立的臣子,所以太宗皇帝需要寇准。这是太宗下大力气提拔寇准的原因之一。

第二,寇准有肩膀、有担当。当时开封的政治风气是很有些问题的:从皇帝这方面来看,太宗皇帝特别喜欢揽事,事无巨细都喜欢自己亲自动手。他可以从天不亮开始上班,一直干到天擦黑儿,好容易有点儿空闲时间还用来学习文化、练习书法。那么,宰相大臣呢,也不是不辛苦、不卖力,只是普遍没有担当,他们习惯了早请示、晚汇报,争当皇帝的应声虫兼马屁精,一个一个都是“谦虚谨慎”“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而在由太宗皇帝所提拔的新一代政治家当中,寇准的“有担当”、不怕得罪人是出了名的。

说到寇准揭发司法不公,还有一个小故事。这件事发生在991年的春天。到这个时候为止,宋朝已经是连续第三年遭遇严重气象灾害:南方发大水,北方闹旱灾,蝗虫满天飞,有些地方出现了大饥荒。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水灾、旱灾、地震等等,那都是因为人间的事办得不好,是老天发下的警告。那么,收到这些警告的皇帝和大臣该怎么办呢?没别的说,赶紧自我检查,看哪里做得不好,趕紧改。改了,老天就高兴了,灾难就会过去。“天人感应”这一套,宋太宗原则上是信的。连续三年闹灾荒,该拜的神都拜了,雨还是求不下来,那太宗只好相信,肯定是统治出了大问题。没办法,太宗皇帝只好召来众位高参,请大家会商“时政得失”,看看政治上究竟出了哪些问题。结果寇准就说:“按照‘天人感应’学说,旱灾对应的正是司法不公,用刑不平。最近祖吉、王淮两个案子,都是贪赃枉法,贪污数额巨大。祖吉已经伏法,罚没家产。可是,王淮却因为是副宰相王沔的亲弟弟,就只是在家里打了一顿板子,还在做着官。同样的罪,量刑轻重差别如此巨大,怨不得老天要降下大旱以示惩罚。”

祖吉、王淮同罪不同罚的幕后推手正是宋太宗。所以,寇准拿这两个案子批评司法不公,等于是在间接指责太宗皇帝本人。寇准说完了,整个朝堂肯定安静得可怕。那么,太宗帝的反应如何呢?史书上记载得非常简单,只有这几个字:“上大悟。明日见沔,切责之。”也就是说,太宗皇帝恍然大悟,第二天见了王沔——就是大贪官王淮的哥哥、副宰相王沔,狠狠地斥责了他一顿。“恍然大悟”,是太宗帝短时间内在心里头“千回百转”之后得出的正确反应;这一“恍然大悟”,太宗皇帝撇清了自己,把司法不公的责任推给了副宰相王沔。而通过斥责王沔,太宗皇帝也对老天作出了回应。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过了几天,太宗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副宰相王沔等人。信是这么说的:“老百姓有什么错呢?老天竟然会降下这样的责罚,肯定都是因为我德行不够。你们去,在文德殿的前头垒一个台子,我要在上面接受风吹日晒,要是过了三天还不下雨,你们就把我烧死,来答复老天。”皇帝都说这话了,宰相还能怎么样啊?只好把信藏起来,跪在地上磕头。幸好,第二天就下了雨,把蝗虫都浇死了。

这件事情,今天看起来就像是一场闹剧。但在当时,它却是一场严肃的正剧。在这场天人互动的政治演出当中,寇准可以说是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就是那个勇于说出真相的人。这样一个勇敢、正直,有肩膀、有担当的官员,正是太宗皇帝所需要的。

第三,宋太宗很喜欢扮演唐太宗。现在我们提到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的时候,都说“宋太宗”,但是,“太宗”其实是这个皇帝的庙号,是他死了以后由他的儿子——宋朝的第三个皇帝追加给他的。当他真正坐在皇位上统治国家的时候,是没有“宋太宗”这个名号的,我们今天直接说“宋太宗”,都是为了说话方便。然而,我想,如果宋太宗泉下有知,一定会非常喜欢儿子给自己加的这个庙号。因为宋太宗的偶像正是唐太宗,他自从当上皇帝,就时时事事以唐太宗为典范,梦想自己也会成为后人心中的伟大皇帝。

宋太宗常常沉浸在唐太宗的角色扮演之中,而寇准的存在则让他的演出变得逼真。为什么呢?咱们来看这样一幕:宰相们奏事,寇准不同意太宗的意见,而且话说得很直。太宗火了,站起来就要走。结果,寇准竟然上前拉住太宗的衣裳,把他拽住,拉回到座位上,继续讨论,直到达成一致。太宗后来跟身边的人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也。”魏郑公是谁呀?大名鼎鼎的魏征啊!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臣、直臣,而唐太宗呢,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接受批评意见、名声最好的皇帝!宋太宗把寇准比成魏征,就等于把自己比成了唐太宗。当然,话又说回来,仿品仿得再好也不是真品,宋太宗终归不是唐太宗,就本心而言,宋太宗还是更喜欢那些温和、听话的臣子。寇准的有担当是他需要的,但是,寇准的硬度却常常让他觉得不舒服、硌得慌。而且,更糟糕的,是寇准的“孤立”太彻底了,太宗需要的“孤立”是不依附于其他政治势力,换句话说,只依附于他自己;但是,寇准的孤立却是彻底的,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如果说寇准依附于谁的话,那不是哪个具体的人和政治势力,而是道理。

唯孤臣有大忠之节,可以利国家,挽狂澜,起颓兴衰;然而周围的人——皇帝与同僚却未必能忍受孤臣大忠的硬度。于孤臣而言,利国易,保身难。寇准的一生,大起大落,所有的贡献与委屈,全在这一片孤忠赤诚。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