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还是权谋高手?

发布者:时光娜娜 2021-11-13 01:25 原作者: 张恒来自: 领导文萃

若制作一个三国流量明星榜,诸葛亮排名一定非常靠前。颜值高(羽扇纶巾)、聪明(神机妙算)、胆量大(空城计)、做人厚道(忠于刘备和蜀国)、文采还好,一篇《出师表》,到现在都是中国学生必读文章。

很多经历过中国语文教育的人应都记得诸葛亮的自我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给人印象,他出身农民,种地为生,后来靠着刘备的赏识,才实现了人生逆袭。

这话很有水分。历史上,诸葛亮可是个名正言顺的官二代。《三国志》载,诸葛亮“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死后,他跟着叔叔生活,叔叔跟着袁术做豫章太守,后仕途不利,又去荆州投靠当时的地方军阀刘表。也就是说,他父亲和叔叔,都曾做过地方大员,且官场人脉丰富。其实仔细想想,三国时期,印刷术还未发明,能接受教育的大都是官宦世家。像诸葛亮这样能成为治国人才,学识至少得达到博士级别,若非出身名门,哪有此等机会。

说回诸葛亮。后来他的叔叔也去世了,诸葛亮只好躬耕陇亩为生,这点,他在《出师表》里倒是实事求是了。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脱离政治圈,后来刘备请他出山,诸葛亮未出隆中,便知天下局势,更是以“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征服了刘备。在没有报纸杂志,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能对时局甚至各方军队部署掌握如此之细密、准确,只有一个可能,他与当地高层政治圈保持着密切联系。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其《诸葛亮:一场政治婚姻》里,梳理了诸葛亮在当时的政治关系网:其叔叔诸葛玄生前,借诸葛家族的名望以及自己与刘表的关系,把诸葛亮大姐嫁给了大族子弟蒯祺,蒯家与刘表关系密切,蒯祺被刘表任命为一个郡的太守。诸葛亮二姐则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还有个侄子,叫龐统。借着姐姐的关系,诸葛亮和这两个大族都有了密切关系。

朱子彦认为,黄承彦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应该也考虑到了这层背景。一旦两人结婚,意味着荆州蒯、庞、黄,加上自己的岳父蔡家,这四大家族,都成了亲戚,再加上诸葛家也颇有影响,刘表家更是当地最有权势的人,这样一来,一个庞大的政治关系网就建立起来了。

理解了这个背景,再来看“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不只是礼贤下士这么简单了。刘备能请到诸葛亮,除了获得了一位经世治国之才外,更可以通过诸葛亮与当地这个政治网络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三国演义》是小说,真实的“三国”是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权力,有明争暗斗。比如,刘备把诸葛亮作为高级人才引入自己的团队,两人关系又特别密切,这就引来关公、张飞等人的不满。《三国志》里就有这样一句:“(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对关羽之死一事,历史记载是中了东吴的诡计,大意失荆州。不过,东吴背弃盟约,夺取荆州是在公元219年10月,关羽被杀是在12月,中间失败过程有两个月的时间,蜀国竟然没有任何救援措施。这极不正常,因此引来史家怀疑。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猜测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在早期的一篇文章中分析,关羽功劳大,不能统御,如果不除掉他,诸葛亮的政治计划将会受到极大干扰,“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后来,已故北大历史学教授、魏晋史专家田余庆也在其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说法,虽然没有明确肯定,不过也说,自陈寿写《三国志》以来,史家对这个问题都遮遮掩掩,倒是章太炎,“之论确否,姑且不论”,但是这种无所避讳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刘备为关羽之死攻打东吴,失败后,很快就去世了。死前,刘备白帝城托孤,当时选了两个人辅佐儿子刘禅,一为诸葛亮,二为李严。李严和法正,都是刘璋旧部,刘备入川前,在当地就已经权势很深。

关于刘备托孤,也有个奇怪的细节。他把刘禅托付给两人,但只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个“君可自取”,后世很多解释。一说是,刘备这是试探诸葛亮对自己的忠心(若是如此,刘备为何只试探诸葛亮一人?);另一说是,此为激励诸葛亮。不过,田余庆认为,刘备死前,一定对蜀国局势进行了缜密思索,这段托孤话里,背景复杂。

一方面,刘备让李严与诸葛亮一同辅政,以肯定其地位,由此稳定蜀中老臣。但同时,刘备也暗示诸葛亮,如果局势不稳,内部斗争动荡,“诸葛亮还可以走向前台,自取帝位,以应急需”。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后来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北伐曹魏,但现实中,他辅佐刘禅主政当地,一个核心工作就是搞政治,平衡不同派系间的问题。公元227年,李严以拱卫都城之名,移师重庆。他在当地培植势力,实则已经总揽蜀国东部军政,与成都形成抗衡之力。230年,曹魏军队有动,大有攻击蜀国的可能,诸葛亮借机想调动李严,命李严将二万人派到汉中,李严一开始抗命不去。对诸葛亮来说,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诸葛亮北伐,李严是个很大的内部风险,诸葛亮得想办法解决。这时候,魏国有个降臣叫孟达,原为蜀国大臣,后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孟达动了归蜀之心。诸葛亮得知这个信息,思虑之后,给孟达写了一封策反信。信里情真意切,而且还表扬李严,从政能力很高,在蜀国也被委以重任。

田余庆认为,这是为了向孟达传递信息,“孟达与李严均蜀旧人,孟达如果此时幡然来归,同样可以得到信任和委重”。

这时候,李严也给孟达去信劝降。信中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据田余庆分析,李严这封信,很可能是诸葛亮授意,至少他也是知情。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让孟达更信任自己和蜀国,决心反魏降蜀,另外,也令李严安心听候自己调遣——想一想此时局势,诸葛亮即将北伐,李严失去了压制自己的力量,此时,旧时“良伴”又要带着一座城池上庸城回蜀,势必也会成为自己的重要政治伙伴。李严很可能会因此降低对诸葛亮的提防。

但这时,诸葛亮却暗自把孟达降蜀的消息,透露给魏国。司马懿一听,当即挥师上庸城“擒贼”。《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率军八天兼行千二百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闪电战”,终于将孟达捕获斩杀。

“诸葛亮处理李严问题,与处理孟达问题同步而略后;二事之间的潜在联系与诸葛亮的心机,也都隐约可见。”田余庆认为,诸葛亮宁可不要一座城,也要借司马懿杀孟达,并非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他反复叛蜀又降蜀,而是他解决派系矛盾的一步棋子。“诸葛亮在解决孟达问题的同时,以强制与安抚并举的手段完成了对李严的调虎离山行动,造成了解决李严问题的有利条件。”

之后,诸葛亮果然假借口实,废掉了李严。至此,蜀国的新旧派系矛盾,才暂时得以解决。而且,对诸葛亮来说,也意味着蜀国再无可与自己匹敌的政治对手,真正做到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摘自《看天下》)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