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不要全说,听到的也不要全信
人们越来越厌倦心灵鸡汤。不是心灵鸡汤不好喝,而是内容太空泛、片面乃至有毒。鲁迅有一段话是讽刺这类心灵鸡汤生产者的:“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有时候我在想,当于丹在讲台上大谈特谈心灵鸡汤的时候,正好鲁迅在台下听,他会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于丹说:“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鲁迅则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多么有意思的反心灵鸡汤!
再如网红讲师陈果的心灵鸡汤,完全是建立在哲学层面、假设推理、片面联想的基础上,难免陷入逻辑混乱、出口成章却望文生义的境地。她教的东西没有问题,但对为生存而奔波的人来讲,讲的大道理在现实之中行不通,没饿过肚子的不理解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所以这才是陈果的心灵鸡汤被诟病的原因。有时,时势造英雄;有时,英雄造时势。陈果、于丹等属于前者,从不属于后者。
说起心灵鸡汤,一直和正能量沾亲带故。正是这样,表面看是在扬善,导致很多批评心灵鸡汤的文章都戳不中要害,讲问题也没深入本质,很多人都采取了抵制的形式来评论鸡汤文,其结果无疑是受到很多心灵鸡汤爱好者的回击。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那么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以于丹与陈果为例,一个是太出世、枯涩,完全是一家之言却偏偏让人对号入座,好似揣着糊涂装明白;另一个是太入世、诡辩,难得糊涂却让人无所适从。
心灵鸡汤虽然良莠不齐,但我们也要采取“拿来主义”。鲁迅早就说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阅读态度。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個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掩饰问题,从而使人一条道走到黑,不撞死在南墙下不罢休,这正是鸡汤的弊病所在。
心灵鸡汤不是生活必需的营养品。人们真正讨厌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这种不负责任、经不起推敲、由大量说理性和认知性文字堆砌起来的书或文字,以及被过分夸大和放大鸡汤的效果而感到失望。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心境,经历了什么,这些都影响着鸡汤的效果。最美的文字可以看,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话语自能促进精神的修炼,但并非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