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一场旅行品质的高低取决于旅伴的质量。可是据说旅途人格和网络人格一样不靠谱,都是对现实人格的颠覆。比如福楼拜和馬克西姆·迪康的东方之旅。福楼拜一路上只想安静地构思他的小说,对眼前的美景无动于衷。而他的沉默令持续兴奋的同伴误解了,以至于在抵达开罗时迪康忍不住要下逐客令了:“如果你想回法国,我把我的仆人送给你做伴。”
当可怕的南风吹来,酷热难当之际,福楼拜念叨起他们在托尔托尼咖啡厅吃的柠檬冰淇淋,逼得迪康简直动了杀心。凌晨3点,两个朋友分别骑着一头单峰骆驼,都一言不发。3点半的时候,福楼拜挽着迪康的胳膊对他说:“谢谢你没有一枪打破我的脑袋,换作是我,我可忍不住。”
不和谐的旅途多是因为审美差异。朋友阿猫吐槽自己的旅伴,当她被宛若仙境的雪山镜湖惊艳到合不拢嘴时,她的旅伴此刻也合不拢嘴,正喋喋不休地用微信语音追问信用卡的不良记录怎样才能删除。正如波德莱尔刻薄的比喻——“就算将绚丽多彩的大峡谷铺展在一个庸俗灵魂面前,也不能使他的平庸念头减少分毫。”
有时,旅途中的矛盾甚至从准备的时候就暗暗地开始了:行李装好以后,眼睛盯着秤,以免超过航空公司所允许的重量。
如果先生多放一条领带,女士就得取出一双袜子。旅途中百密一疏的遗漏也会令人沮丧:在异乡酒店,卷在被子里的睡衣忘了塞进行李;在洗手池上卸下的首饰忘了戴上;即将登机的时候,那个负责保管护照的人又抓狂又无辜的表情最不可原谅,尽管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很充分——每个人都努力把你和你的护照分开,海关关员、旅行社、乘务长、检票员、酒店前台、警察……这些星星之火,都因为有了一个能够推卸和怨怼的旅伴而变得几乎可以燎原。
最终决定两人旅途质量的可能不是审美,甚至也和细节无关。在麦金纳尼的小说《他们是怎样玩完的》里,一对堪称人生赢家的律师夫妻去维京群岛度假,住了几天,就感到了乏味,天气千篇一律的明媚,让人赞赏过几次就懒得再赞,本来可以借这次度假多谈谈的话题(一些平常因为工作和应酬无法深谈的话题)很快就谈完。在天堂醒来还不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坐立不安,无所事事地看着一只只瞪着柄眼的螃蟹打横快跑过沙滩。度假并不能使得他们的婚姻重拾活力,相反,看到妻子穿上泳装的样子,也只觉得她有必要做点推脂按摩和少碰甜食……这位擅长替人打离婚官司的律师听过太多婚姻终章的故事,以为听听婚姻第一章的故事可以得到调剂,就试图和另外一对如胶似漆的金童玉女聊天,得知这位“金童”辍学、走私、入狱,而他刀尖上舔血的经历、云诡波谲的人生深深吸引了他辩护律师的女儿,于是两个除了外形,什么都不般配的人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共度人生旅途……此刻,世间最美好的旅行,就是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