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年前,郁亮第一次提出,黄金时代走完,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很多人觉得,他言重了。
然后便是一轮气贯长虹的上涨行情。在密集的投资鼓点中,不少公司迅速做大了规模,拿到了行业名分。
但是,也有人真的把郁亮的话听进去了。
风险和机会在不同的人眼里,从来就大相径庭。
当时,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板非常焦虑,听到郁亮的言论,更加夜不能寐。他赶紧安排高管去研究,公司该怎么转型,先研究一下日本那边是怎么搞的。
这位高管就重点去看了日本在1990年房地产大滑坡之后,那些幸存下来的开发商,是靠什么活下来的。
他研究了一大圈,得出一个结论:地产公司要想办法把你盖房子的能力,变成一门可以跨周期的生意。
市场滑坡期,日本很多开发商都在亏损,但有一类公司可以让自己熬得更久一点。
他们把自己的品牌、技术、团队、资源,整合成平台能力,主要做两类业务,一类是技术服务业务,一类是代建开发业务。最后,在对外市场化中,增加了客户,减少了公司的亏损额,从而活了下来。
二
七年过去了,没想到,当年的日本房企大滑坡研究,到今天,依然适用。
如今,传统地产开发增速放缓,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作为资金与资源的整合平台,巨头开发商们都开始寻找第二曲线,把手伸到供应链上,分拆第一次趋势性地成为整个行业的关键词。
正如遍地发生的那样,他们将产品研发、投资、采购、营销、物业、长租公寓,甚至数字化等业务一一分拆出来,投资与地产开发链条相关的环节,在上下游捕捉存在感。
万科有万物云,泊寓,万翼,采筑,其中,采筑要做采购界的天猫;龙湖有龙智造、冠寓、塘鹅,塘鹅过去在内部声称要比肩贝壳,尽管今年已经开始收缩;恒大做了房车宝,曾经也是高举高打;就连地产投前需求也第一次站到了C位。
供应链正在性感崛起,共性都是基于恐惧。开发商害怕不断缩小的市场空间与资金自由度,他们需要留后路,需要造梦,培育新的物种,去讨好资本市场和客户。
那一年,帮助解决老板的焦虑,为公司做转型研究的高级管理者,是金钟。
然而,转型的另一面是,一批公司在2015年后的市场大发展里踏空了。很难说,如果当时不是尽信「白银时代」,坚定要转型,很多公司的规模可能比现在要大得多。但换个角度看,他们也打磨出来了一个新的赛道。
2015年,金钟看到了科技住宅市场新的机会,做了一家新公司——慧科技。
这是一家专门提供室内健康环境解决方案的公司,主打产品是「三恒系统」——恒温、恒湿、恒氧。它非常聚焦、细分,给住宅加上了一个特有的科技标签,这导致很多人,会把是否使用它的产品,视为开发商产品调性与科技含量的一个判断标准。
发展路径是这样的:早年,「三恒」技术由欧洲引入国内。2007年,锋尚、朗诗、金茂成为首个系统应用的公司,国内第一批恒温、恒湿、恒氧产品交付。2010年,慧科技团队成员研发了分户式三恒系统,之后经过几年技术迭代,2015年「慧科技」正式成立。
「你怎么去打你的竞争对手?」我问金钟,不同于金茂、当代、朗诗旗下的绿色住宅平台,以单一爆款技术傍身的慧科技,总给我一种以小博大的感觉。
「富二代公司是很难在艰苦的行业创业成功的。」金钟说,总是趴在母体上吸血,不去摸爬滚打,能力就很难建立起来。
他认为,开发商孵化的供应链平台,大多需要依附地产开发的主营业务,他们的营收有一半以上都是关联交易。不同的是,慧科技是纯粹的市场化公司。
目前,很多开发商体系内平台所做的「三恒」系统,更多是走集中式路线,一栋楼里统一开关,统一收费。最大使命是大批量供应内部项目,作为产品卖点之一,简单直接但也粗暴,并未真正考虑终端用户的使用价值。
上噱头和做价值往往一步之遥,但这是所有开发商给产品加卖点的通病。
慧科技提供的「三恒」系统,却是从市场的泥土里长出来,不断纠偏、迭代之后的样子,是一步一步从用户的需求里磨出来的——这家公司有一群具有用户思维的技术派,从C端出发,直接面对每一个用户的需求,可以更个性化地更新产品与系统。
金钟认为,公司直面C端的场景经验与技能,最后又反过来,给服务B端加了分。「在合作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满足开发商的差异化需求。」
他告诉我,在他接触的所有开发商客户中,对方选择慧科技,还能躲开一大痛点,开发商集中式「三恒系统」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只要出问题,客户还是会不断找开发商。
可是,分户式「三恒」则不同,用户使用感有显著差别之外,慧科技重视售后,开发商是隐身的。
三
这几年的摸爬滚打,让金钟和他的团队,对这个行业有了很多有趣的发现。在整体家装行业里,慧科技找到了一个非常垂直细分的领域,用两种路径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一个是,先C后B,用C端打B端。
他们的早期种子用户都是高购买力人群,住宅基本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家装行业的最大优点是现金流好。「进场施工之前,客户90%的款项已经趴在账上了」。
但是,C端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快速地把规模拉出来,只有做B端才有这种可能性。而B端垫资成风,先C后B,才能缓解B端生意资金占用大的问题。
今年,慧科技C端销售额预计超过3个亿,截止到目前,累计直接链接了近万个零售客户。B端销售合同额也接近2个亿。
华东是慧科技的大粮仓、根据地,从数据上看,南京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足够优秀。在长三角多个城市,用户教育已经基本形成,如果不上「三恒系统」,就不能说自己是豪宅。接下来,慧科技的下一步,是进入华南市场。而公司IPO也已经提上日程。
在采访中,金钟对公司营业额增速相当乐观:「今年完成5亿多,明年做7亿,后年冲9亿。」
另一种路径是,自己建工厂,落位技术和产品,增加对供应链的控制力。
如果说,家装市场有2万亿规模,作为细分市场,慧科技想瞄准的是1500亿—2000亿的市场容量。
但是,家装行业的弊端也非常鲜明。这是一个极度传统、进入门槛低、毛利率低的行业。
传统到什么程度呢?
早年,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进来干家装生意,长期的低门槛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口碑变差,定价能力也非常差,最后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家装行业理论上是很难赚钱的。
目前,家装行业的整体毛利率大致被定死在了35%—38%的水平,再扣掉18%左右的管理费,15%左右的营销费,所剩不多。
很多智能家居集成商依附在大品牌之上,因为没有自主技术与品牌,他们的商业模式里也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为数不多的家装行业上市公司里,头部公司东易日盛的破解办法,有参考价值:它在开辟自己的主材料业务,拉升装修业务的利润。
东易日盛开设了自己的木作工厂,而不再只跟外部合作。木作是一个新品类,大概有70%的高毛利,它可以帮助提高公司原来非常低的净利水平。
这套逻辑,对于大家居行业一员的慧科技来说,同样适用。
慧科技也培育了自主品牌和技术。早年,他们只研发自主技术,落在外部供应商的产品上,但是,出现了许多专利技术被盗用的事。当产品出来后,供应商直接拿去声称是自己研发的东西。
这可能是所有技术傍身的公司,在中小企业为主的营商环境下,都会遇到的情节。
「在中小规模的玩家当中,没有人去保护你的知识产权,对方甚至都不考虑跟你长期合作,他们只想跟你做生意,不在乎你有没有未来。」金钟说。
自那以后,慧科技决定,建立自己的工厂,让自主技术落地到自己的产品上,而线下的产品体验店,已经在路上。他们希望把客户当成资产,开辟了客户经营部,还把售后视为重要业务。
「只有做自己的品牌,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金钟说。
四
不过,作为行业里极其垂直的技术玩家,慧科技始终要面临两个巨大的痛点。
一个是,他们的客户还需要进一步培育,赛道尚未完全铺开。
这几年,中国北方的用户已经习惯了地暖,地暖渐渐取代暖气片,成为标配。这样的市场要怎么去打?
金钟说,因为大家觉得地暖比暖气片更舒适,才会有今日迭代。而「三恒系统」的舒适度、全面性、节能性,要比单一地暖更有优势。「当客户体验到舒适度的差距时,替代就会发生。」
当然,他们也在研发更适合北方的居住系统。比如,解决冬季温水使用的问题,以及维系夏季的凉爽感。
这个需求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意产品本身,产品成为未来战局关键点。
一些人认为,房地产会变得越来越传统,回归本质。这两年,改善型住宅更好卖,而投资型房产的浪潮,几乎退出热销舞台。
另一个痛点是,慧科技想要BC双打,但是,BC两端的供应链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端的一个项目,1000套房子只有三个户型,慧科技介入后,整个系统设计都是标准化、可复制的,能够迅速做出规模;但是,没有C端客户的需求完全相同,一旦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公司的运营成本就直线攀升。
一家公司既要to B,又要to C,就像在安卓的系统里面跑苹果的app,很难兼容。
慧科技从2017年开始着手做B端,交了不少学费,花了两年才算真正跑通。他们重新设计了新的系统与组织架构,分开来跑,到今天,B端团队交出了近2亿的成绩单。
但是,这里面又出现了新的剧情。
这段时间,董小姐跟很多供应商聊了聊大家的共同痛点。大家抱怨说,在资金趋紧的时候,开发商对供应商的压榨,比过去更严重了。「我们的利润可以被压到刀片那么薄。」
本质上,供应商的钱相当于开发商的无息负债,很多大公司都在打它的主意。要么各种拖欠,要么用房抵债。
一位供应商老板告诉我,前段时间,他们本想接一个大开发商的项目,但是后来听说,接下活后大概率是拿不到现金的。这家大公司会用房抵款,抵的还不是当地住宅,是千里之外的城市的商办。
他们一听,赶紧作罢。
慧科技也有相同的担心。做B端项目的时候,他们发现,开发商普遍要他们垫资,这导致业务资金占压很大。
他们开始要求,所有B端项目都要独立封闭式运营,也就是,为项目加上融资手段。比如一个项目,可能占用500万资金,就以项目本身,到银行做相应融资,这样避免滚雪球,掉进资金窟窿。
「做到最后,一家大公司,它只要在账期上,能够按合同去支付,把最基本的概念做扎实,不那么居高临下,其实就可以形成一个竞争优势,赢得真正的尊重。」我说。
「是的。做公司不要花里胡哨的,做好基本功更重要。」金钟说。
当开发商都开始考虑拆分子业务模块,意味着,他们正在向曾经的供应商靠近,既要主干,又要枝桠。而枝桠的生长环境怎么样,需要所有人共同维系。
慧科技的故事,只是地产供应链性感崛起的一个业务缩影。
董小姐期待看到更多,从产业链上下游冒出来的新物种。
你有新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