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你是否感觉过孩子总是不听你的话?是否有过自己一句话重复多遍,孩子就是记不住的现象?是否有过自己定的班级常规孩子就是不遵守的现象?有没有觉得很多时候力不从心,觉得很疲惫的时候?我相信只要你做过一线老师,都应该有过这样的感觉。归根结底,还是班级常规没有立好,孩子不遵守班级常规造成的。如何让孩子遵守班级常规呢?分享以下几点经验。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就是老师的镜子,你怎么做,都能从孩子身上反射出来。今天听藏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受益匪浅,也提醒我时刻要严格要求自己。她要求孩子离开座位的时候把小椅子推到桌子下边,避免摔倒,也为了整齐统一。可是有一天,当她自己起身离开桌子的时候,却忘记把椅子推到桌子下边,这一举动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提醒说:“老师,你的椅子没有推到桌子下边。”这句提醒,让老师很惭愧,自己提出的要求自己都没有做到,还怎么要求孩子呢?从此以后,她就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推椅子,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自然也就学习老师的做法,自然也就遵守了班级常规。我们平时都要求孩子要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藏老师告诉我们有一次她提醒孩子们喝水,一个孩子也把老师的水递给老师,请老师喝水。可是老师接过水后,孩子迟迟没有离开,老师很诧异地问:“为什么别人都走了,而你还不走呢?”孩子说了句:“老师,你忘记给我说谢谢了!”一句话说的老师特别尴尬,很难堪。我想这两种情况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只是我们从来不在意,忽略了这些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注重细节,也就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我门立下的常规,孩子也不会遵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先做什么样的老师。班级常规,不仅孩子要遵守,老师更要遵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是说服孩子遵守常规最有效的方法。
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
我们经常说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可是在制定常规的时候从来都是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说什么孩子就要听什么,从来没有问问孩子的想法,这和专制有什么区别呢?长期专制,必定不得“民心”。接着上边的故事来讲,藏老师说,她给孩子提完要求:离开座位椅子必须放到桌子下边。有孩子提出疑问:每天我们都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边很多次,很麻烦,能不能不推进去,摆整齐就可以呢?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就提议试一试。这种方法实施以后,老师请孩子们观察,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的椅子还是摆不整齐,而且会显得很乱。孩子们亲眼看到了这种方法确实效果不如以前,也就心服口服接受了老师之前提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在立常规时也出现过这些问题,孩子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们这样做,所以就不想去遵守。虽然我们都清楚,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是最适合孩子的,但是有句话叫作: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有孩子亲自感受了其它方法不合适,才会觉得老师的要求最合理。所以老师立规矩之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施,让孩子放弃不合理的做法,选择最合适的要求,心服口服地去接受,去遵守。
要求明确,持之以恒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个要求反复强调,反复重复,用一种很接地气儿的说法叫作:嘴皮子都磨烂了。那我们为什么要磨破嘴皮子呢,为什么要那么啰嗦呢?不仅是孩子,我们也一样,最讨厌的就是一句话重复无数次,谁听着都烦。有时候一遍我们就听明白了,但就是因为别人不停重复,本来还想听的话,就不想听了。你越想让我怎么做,我就越不怎么做。所以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简明扼要,要求明确,直奔主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让每一个要求,变成一个规则去遵守,最后形成一个好习惯。
常规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孩子做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常规制定为前提,老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为保障,持之以恒培养好习惯三者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当然,还有很多培养常规的好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