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几节说课。
最大的感受是:说课是评委们腐败的产物。
不要说我神经不正常,请让我陈述我的理由。
首要的一条是:说课的内容须有一定的理论性,这些理论,从建构主义到任务驱动,从启发式教学到双主体思想,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真正彻底通透的了解的有几个?说课来临,从网络上教育理论书籍上加上几个名词,哪个会写汉字的老师不会?而且,这些理论到底在哪些环节适用,在浮光掠影的短暂说课时间里,哪位评委能有针对性的细细琢磨?所以,很多说课老师摸准了这个套路:只要套用上一定的理论,只要体现教学前沿的思想,管它对症不对症呢。更何况,真正懂教育理论的老师,实际授课的水平未必高超,而教育理论不强的老师,未必不会自觉的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循循善诱。
仅凭说的天花乱坠的设计,而不去看执教者到底如何操作,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这样空洞的操作,很难有说服力。
第二,关于课堂流程课堂容量。听过无数次说课,对于课堂内容操作,最直接的感受是是:假,大,空,可操作性差。这最直接的表现是,课堂的容量大的惊人。一节课不仅整体感知了课文,还注意重锤敲打了细部,还做了个性化的赏析,还深化了主旨,链接了生活,进行了思维的创新培养,可以说,所有初中阶段该发展的能力该培养的技能,在这节课上都有表现,老师仿佛是一架超能量的高空撒播机,轰轰隆隆一阵轰鸣,把所有的土地都撒播了一遍,效果呢,管它呢,反正是只说不做。本来嘛, 比的就是纸上谈兵。
第三,说课水平与实际教学水平的脱节。很多说得天花乱坠的老师,实际的执教水平并不怎么景气。据我对自己身边教师的了解,很多教师说课材料并非自己劳动所得,而是网上拷贝或者借取别人现成资料,临时充当念稿的角色而已。而真正自己认真准备有个人创造渗透里面的老师,因为忙于准备忙于个性化思考,对稿件的熟悉程度可能不高。
听完了几节课,发现在很短时间里就突突突讲完了好几位,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样操作,评委们太省事了!
以前只是从执教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这样的素养比拼,怎能看出老师的实际水平?现在终于从评委的角度考虑的时候,才知道,这样评比,出来结果多么快啊!
教育上的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