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欣赏樱花,看到地上那么多的荠菜,儿子就站住不动了,说要挖些拿回去。我们就地找一细木棍儿,沿着山坡,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兜荠菜。
我说好了,太多了吃不了,我们走吧。孩子坚决要求继续挖,说压一下就少了,多挖些送人多好啊,反正回去也没事。
一边挖,儿子一边为我讲述荠菜繁衍旺盛的原因,什么雌雄同株毋须风吹就可以自然受精了,还一边示范给我看。一边听着儿子的讲解,一边想:生命就是神奇,只需这么不足一寸的土地,就这么泼泼辣辣的生长起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怪不得古人赞美土地“厚德载物”,现在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突然想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说一对美国上层社会的夫妻,对高消费的现代生活非常担忧,因为日常的基本开支比重随着生活档次的提高越来越大,两人竟然害上了忧郁症。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安然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两人供出孩子后,返回了乡间,做了朴实的农民。种田养家之后,就不再有这么多的基本支出,两人安然的享受着土地带给他们的踏实和静谧,忧郁的心态不复存在。
的确,现代人的无孔不入的忧虑感,很大成分上是失去了归宿感。心灵的归宿依赖于对物的依赖,尤其是对土地的依赖。我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收入低微的老农没有我们这么深重的忧虑感?是他们真的没有思想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的可以说通的道理。失去了土地的人,依赖的是钱,和金钱基础上暂时得到的外物,但这些,都没有厚实的土地给人的感觉踏实和长久。“人勤地不懒”,这难道不是对土地的真诚回报的信任吗?以前读秦牧的《土地》,更多的感受是作者对土地的挚爱,现在再来思索,觉得作者胸怀的是对土地厚德载人的一种感恩才更加确切。因为没有一样东西给人带来的踏实感觉能够超出土地的厚重。
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国民把土地视为无物,抛弃了她们,荒凉了她们,去四处寻求家园,当外边世界的无奈一次次袭击他们让他们倍感孤独的时候,他们才想起了亲近土地,重新回归土地。现在,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和倾斜真正让立足土地上的人们感觉到了土地的厚重和可以依赖,土地,尤其是耕地,给了百姓真正的稳定感。
没有什么比舒婷的诗歌更能表现对土地最成熟的思虑了。当在土地上安身立命的我们懂得饮水思源的时候,无论知识的多寡,思想的深浅,都会对土地产生由衷的感恩之心。记得上次去乡下的同学家里玩,看到屋外密密麻麻的山果树,我一边随心所欲的采摘吞咽,一边啧啧称赞土地的慷慨。同学非常自豪的说:这里的土地就是好,随便你撒下一粒种子,他就会长出让你满意的果子。这样的政策,谁再不认真的种地,简直是傻了。
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因为很久以来,我一直为生计的艰难而苦闷,过多的忧虑甚至伤害了我的健康,彻夜的失眠,对未来的担忧使得我很长时间里难以消化。亲近土地之后,慢慢顿悟了,一切都来自于土地,最后回归于土地。大不了,以我健康的身体从事土地上的劳动罢了,凭我的健康和勤快,还能没有丰衣足食?
这个解脱使我彻底放松下来,给自己的生命所需一个最低的底线,不要抱着任何欲求,生活就会慢慢的快乐起来的。血运旺盛的土地啊,谢谢你让我思考,给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