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语文老师上课提问,事先说过这样一句话――下面我们找位最容易出错的同学上黑板前来默写。然后,全班同学立刻把目光集中到一位同学身上,这位同学面红一阵之后,终于不情愿的走上讲台,当然这默写的过程中,终于不负众望,出错了。
事先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把学生的状态固定到了某种特定的情态上,当然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心理压力,其状态的发挥自然不佳。这,也许是匹格马利翁效应的反面举例吧。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有位管理班级特别有方的老师,每周周一班会的时候,总结上周表现,总要让同学评出本周最调皮的学生两名,那时不学习的同学太多,所以,评出这样两名捣蛋分子还是极其容易的。在那个师道尊严的时代,这样的方法还曾经被大面积推广过,据说起到了一定的“震慑”效果。
没想到,那天跟孩子们聊天,听说现在的城市学校里,竟然也有这样的管理方式,只不过更了更说法,叫做评选“一周黑星”。班级有“黑星”榜,如果“有幸”登上此榜,惩罚自然不必多说。黑星自然是根据同学们的印象对学习、工作、活动表现不怎么先进的同学进行的集体否定性表决了。
不禁思索:在今天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用这样过早定位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究竟利有几成?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企图用企业管理的方式像管理机器一样搞简单的一刀切似的操作,会多么伤害少年童真的心灵。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灵,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其落后状态的形成都有这样那样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促其向良性化方向迈进,一味的在横向比较中否定,是有违个性培养的宗旨和和谐环境的形成的。
而且,中学阶段仅仅是打基础的阶段,其思维的开拓、习惯的形成都尚待我们培养,如果过早的给孩子定性,尤其是往落后的方向上定性,极易使其丧失了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他们过早的对人心产生不良的揣测。
如果自己在“一周黑星”的黑榜上被展览一星期,可想而知,自己犹如剥光了衣服被示众一样赤裸裸的暴露在同学们和老师们面前,这样的教育引导,我不敢赞同。
也许,班主任是从《铁道游击队》里得到的启迪,里面的王强,为了打击勾结日本鬼子的土匪,就给做过坏事的他们上黑名单,做一个错事记过一次,做坏事多的,游击队会进行小小的打击来震慑他们。那是对敌斗争艰苦的年代里,如果把那样的小智谋用来对付我们的孩子,也太过了。
如果我的孩子被评上了一周黑星,可以想象,作为母亲,我该多么难过。而孩子,或者自愧,或者自暴自弃,只有这样的两种。而这样的心态,对他们的成长,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