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呼吸》是一本由钟求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呼吸》读后感(一):百变女主带你领略别样风景
对我而言,阅读书籍就像是在与不同的灵魂交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走进一辆巴士,在一个陌生人身旁坐了下来,开始听他/她讲述一段或是温馨平淡或是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场偶遇的最好结果,便是结识了一个人格完整且个性鲜明的友人,因其讲故事的技艺高超,我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也会从他/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体会一把改变时空与身份的感觉。即便因为处事方法的不同无法代入,我也会从这段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些宝贵的东西。
而若是他/她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毫无吸引力,言辞枯燥且乏味,表现出的三观更是与我相左,我就会任由他/她在旁边絮絮叨叨,偶尔捕捉一些关键的人物或事件,并在脑中试图接上其创造者的脑电波:祂为什么要这样写啊?祂想表达个啥意思啊?
与这本《等待呼吸》的相遇对我来说就是后一种结果,一开始我是打算把它当作文艺小说来看的,第一部分的前几节还能让我勉强保持这种心态,但越看到后来就越感到迷惑,我既无法认同主角的价值观,也不能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这就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无比艰辛。
不过哪怕是看得满脑袋问号,这本书的梗概也是很好懂的,它最大的优点便是主旨清晰,要写什么就只写什么。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它们给我的印象也不尽相同。
第一部分莫斯科的子弹,是夹杂了一些经济学与苏联民情的青年爱情故事,这对于未曾去过那片土地的我来说是有一点吸引力的,但是关于女主杜怡和夏小松之间的爱情描写实在是有些平淡,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谈甚至比不上我和闺蜜之间来得有趣,无法代入其中的我就会觉得困惑:杜怡和夏小松的感情有那么好?她借来5万块医药费的时候夏小松的父母就一点表示也没有?这也太不符合人情世故了吧。
第二部分北京的问号,有一个明确的主旨,那就是——搞女主(“搞”为网络用语,代表折腾),女主在失去夏小松之后,会重复找工作—被搞—睡觉逃避—再找工作这样的过程,而且她所遇到的奇葩人士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千奇百怪,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这么厉害你们都应该去出书啊!女主的行为也足够令人迷惑,平时行事毫无顾忌,每次表现得都像是为了钱什么都差事能做一样,结果可预料的最坏结果到来时又露出一副“啊你们这些坏人都走开”的样子,这算什么啊?新时代励志流白莲花吗?
而我更不明白的是作者这一部分让女主碰上这么多奇葩事是想表达个什么意思,嘛文案上说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坎坷来为下一阶段的回忆过去的爱情做铺垫,但是这大几百页的不能一个字的夏小松都不提吧,女主在和别人丈夫同居的时候心里难道一点儿愧疚感都没有?没有就算了,连一次夏小松都没想过,这...让我相信他俩是真爱有点过于困难了。
第三部分杭州的氧气,其故事情节已经可以归类于古早言情小说一派了,我将其总结为——《霸道总裁带球跑》。在一个微风轻拂的傍晚,从小父母离异而个性散漫的他,邂逅了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她通身冷厉的气质与饱含故事的双眸令他为之心折,哦!这是一个多么让人为之着迷的人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他开始走进她的生活,而在与她有了肉体关系后,本以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开始改变,但她却冷酷地笑道:呵,男人。你没有资格代替我心中白月光的位置。现在的你,只配去给他上一炷香!纵使他百般挽留,在生下孩子后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随白月光的旅途。
全书大概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无法接受遣词造句和主角性格的情况下,我的脑子已经被大大的问号与吐槽塞满,与作者相差了三十多岁的我目前只想到了这些,可能随着年纪与阅历的增长我会拥有不同的看法,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会很快沉没在我的记忆之河里,再也没有浮起的一天。
《等待呼吸》读后感(二):在呼吸中放慢脚步
相比很多以大部头和多数量引人 注意的作家,钟求是应该属于惜墨如金 的了,这种内敛和节制,一方面可能与 作家自己的写作观有关,另一方面也是 作者看待世界以及世界与个人之间关 系的表现,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对世界 感知的方式和轨道 。世界的急速发展 当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钟求 是无疑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在《等待呼吸》中,安排 他和她,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而她回到中国,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一些无处安放的年份之后,她终于有了新的平静生活,有了新的伴侣。然而,她的内心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对于这样一种东西,他认为只有远 离城市的被遗弃的山村才可能保存完 好。村庄虽然被岁月和现代文明所毁, 一片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是主人公们与 自然合二为一的健康的宁静的心灵。这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钟求是的小说并不 急于去表现急速变化着的现实社会。他 采取的是一种慢叙事的方法,有时候甚 至通过扭转日常现实的节奏使之回归 到慢生活上来。
钟求是是一位性格上干净洗练的人,在关于小说的话题上,他就很直接地说:“在我看来,要写好小说,首先必须有一颗好奇心。”
1964年出生于温州昆阳的钟求是,在这座南方小镇上生活了16年。那时候,他属于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小孩,对小镇里稀奇古怪的人物和事件,都很熟悉。经过时间的发酵,这些就成为了他的小说素材。
有评论说钟求是的小说关注“边缘人”,的确,他写过背尸工、酒徒、聋哑人、残废卧床者、同性恋者、乳房切除者、抑郁症女人、口吃者、先天智障者、相貌丑陋少女、性物不举男、小偷、乞讨者、失独老人等等。生活中处于边缘的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遭遇和经历的事件不一样,内心也就不一样。这些人能进入小说,得益于他的好奇心,更需要作家的想象能力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小时候,他在昆阳就熟知一位背尸工,后来想写小镇故事,这个人便在记忆中复活到了笔下,随后他凭着所知所闻、所思所想演化出小说《未完成的夏天》,写爱情与死亡。背尸工老头子是很卑微的,但再卑微的人,内心也有爱和欲望,这是一种光芒,带着温暖和光亮。钟求是认为自己关注“边缘人”是不自觉的,小说最怕的是刻意,生活能引发创作的能量和方向,形成作家笔下自然而真实的表达。
钟求是说成为作家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对文学要有持续的阅读和感悟。他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学书籍,小学四年级,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他把里面的文学书籍都看完了,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字的感觉,就这样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起来。当时他阅读了不少“红色经典”小说和苏联小说,后来又看了一批西方翻译小说。谈到小时候的阅读,他仍念念不忘120回的《水浒传》,这部书从邻居那里借的,看了十来遍,当时,是出于对书中的英雄人物的好奇,现在回过头来看,书中人物塑造非常鲜活,对人物和故事都记忆深刻。到了今天,钟求是仍然保持着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他笑说国内作家对他产生影响的有两个半人,钱钟书和余华是两个,还有半个是阿城;喜欢的国外作品当然也可以开出长长的书单,譬如《百年孤独》、《午夜之子》等等。
写作是一种“在孤独中的回望”,作家要耐得住孤独,从而享受孤独,并在孤独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一辈子从事写作,就是要持孤独于永恒,支柱就是对文学的追求。
因为今天各种信息的畅通,生活已然很同质化,而因为生活经验的类同,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趋于同质化。在这种现象中,作家该如何突破?钟求是认为:只能挖掘内心。
“我现在当编辑,平时看不少稿子,很多写作者找不到有深度的有意思的核。虽然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启发与借鉴,但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电影、戏剧等启发自己,很容易变成抄袭和模仿。眼下的生活太丰富和离奇了,但表层的东西太多,我认为作家要更注重人的内部,这需要作家长途跋涉,在内心深处行走,找到那种与众不同的光亮、打开封闭的暗室,从中找到让人共鸣的东西。这需要作家一辈子去努力。”
一辈子在孤独中回望,一辈子在孤独中坚守,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对世界的独特表达,也许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这样文学一辈子,也好。
《等待呼吸》读后感(三):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她决定不忘掉
现今人们越来越少谈爱情,舆论热门话题中最易被探讨的也只是各种爱情的终结、背叛;最喜爱的人设是“头发甩甩大步走开”的潇洒人生;最好的爱情模式都已被捧为“神仙爱情”,可见大众并未忘却爱情的美好,但也只是用一种淡然仰望的心态静观其变罢了,到底是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时代?
这是一段八十年代在莫斯科留学生遭遇的爱情,听起来去日多远,许多故事发生场景有待历史分解才能知晓一二:对于不了解的读者,可以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在失去爱人之后跨越多年、历经异国、异乡自我放逐的人生际遇;对于有时代情结的读者,或许更能在感同身受各种变迁之时理解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当爱情来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一次,至少在想象中有一次陷入爱情的体验,当爱情到来的时候,我们都无法预知对方的未来,但还是愿意抓住彼此最好的一瞬间,在记忆的暗盒里印下相片。杜怡对夏小松的付出,也许凭借的就是异国留学时期的真心依偎,短暂却足以引发整个青春中的燃点,在他死后坚持为他背负债务,艰难经受社会暗蚀……直到多年以后,她已然无法再次燃烧,仍旧矢志不忘,选择为爱人延伸最后的精神寄托。
等待是自己选择的命运,呼吸也是
似乎很多故事都有等待的主题,很多人称之为命运,这大概关乎于人对与此的理解。就像书中提到郝蕾的那首《氧气》,郝蕾声音中那股强烈的爱意汹涌与无法阻挡,正如同杜怡的爱情,对不可抗拒的命运偏偏就有无可抗拒的倔强态度。她笃信自己得到过的爱意,就像氧气被她全部吸取,不愿忘记,而那些曾经的无奈与愤怒,同样也能向内生长,帮助她战胜命运的虚妄。
氧气9.4郝蕾 / 1999也许是杜怡和夏小松的爱情故事着墨并不多,开篇的短暂美好,很快又因夏小松的意外死亡戛然而止,相信一些读者阅读时可能不会理解这样昙花般的感情线为何整整贯穿杜怡的一生。其实看到后面杜怡的经历就或多或少可以理解,在各种恶意之中生存的她,多年依旧保持着人性的良善之处(帮助那对姐弟以及大学教授夫妇),也自然信服了她对于爱人的执着。
今天我们都喜欢“潇洒小姐”,精于游刃有余不受片伤,但是不再拥有痛感的人生,可能也无法真正与这个世界联结。人们在谈论爱情时把她奉上神坛,却不愿清扫座下的灯灰,那么爱情这尊神明,可能永远无法窥清她的面貌。
愿爱无忧。
《等待呼吸》读后感(四):青春无悔——《等待呼吸》里的故事
《忘了自己》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 不求有结果 , 不求同行 , 不求曾经拥有 , 甚至不求你爱我 ,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 遇到你 。 偶读徐志摩先生的《忘了自己》,不禁翻看自己泛黄的青春,感慨千万,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而我今天想讲一个故事。《等待呼吸》讲述了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此情跨越了三地,跨越了生死,但始终没能跨过相思。
等待呼吸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991年,莫斯科,物资匮乏,暗潮涌动。
莫斯科大学天真活泼的留学生杜怡,在莫斯科街头偶遇了经济学研究生夏小松(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俩人一见钟情,结为情侣。
然而,谁也不知道你所经历的当下在未来会演变成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正当俩人你侬我侬之时,莫斯科发生了政变。夏小松急迫地赶往克林姆林现场,却不幸为流弹所伤,在经历了痛苦的治疗后,杜怡带着初愈的夏小松回祖国,不曾想,在返程的列车上,夏小松病情恶化了……
东风恶,欢情薄。
1991-确切年份不详,北京,鱼龙混杂。
万般深情留不住,夏小松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给杜怡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以及五万元的巨额债务。为了还清债务,杜怡开始了艰难地讨生活还债,她经历过“富豪饭局”、“人体模特”、“家庭教师”、甚至是“权力掮客”,在名利是非场摸爬滚打,善良的杜怡发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最终带着满身的伤和痛离开了北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004年,杭州,此心安处。
本章节,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第三人“章朗”,以一个对杜怡有兴趣的异性的视角,解读着杜怡。十年沉浮,杜怡在浙大边开了一家二手书店,杜怡和章朗意外有了一个孩子,她独自一人悄然生下了孩子,回到了夏小松的故乡,按夏小松的样子努力培养这个孩子。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儿……
故事讲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我尝试着用我的理解来解读作者的匠心。
1991年左右,时局动荡不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品学兼优的夏小松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他亲身经历了苏联政变的现场,所以作者安排他受伤,然而伤的又何止是肉身。
东欧剧变杜怡涉世未深天真活泼,是属于90年代迷茫的一代人,90年代的中国开始接触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思潮,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挑战伦理道德、唯金钱论的做派,杜怡为偿还债务卷入其中,每一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亦是必然。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杜怡因收购旧书结缘了经济学的郑教授,作者安排杜怡向郑教授询问多年前萦绕夏小松的几个经济学问题,借郑教授的口总结了苏联解体的核心原因是官僚体系的腐败堕落,并深入浅出地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优势及其必然性。而善良纯真的杜怡,在意外获得了一个孩子后,她决定保留这个孩子,给出的理由是“希望有个后人去见证”,去见证的是他们的爱情,去见证的是这段变革中的岁月,在我的解读里,还有一种传承,她希望夏小松(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
作者不愧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整篇小说分明一直在说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然后借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机遇,将他想表达的思想一点一滴渗透给读者,叹为观止。
初读完此书,我不能理解书名为何叫《等待呼吸》,慢慢地去分析思考,我仿佛略懂一二了,作者想表达的或许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绝不会灭亡,他只是短暂蛰伏,我们在翘首以盼黎明破晓他复苏的时刻,我们一直在努力——等待。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你用一生去铭记!
《等待呼吸》读后感(五):像看了一场电影,一起等待呼吸
这部小说的作者钟求是写过许多作品,也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他喜欢用温润的笔触去书写美丽的爱情,就像南方的春雨,绵绵柔柔自天空飘洒。
钟求是曾说,写作需要一种探微的能力。他的小说也确实细腻、绵密,每一个用词都精确到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书中的场景。看书的过程就是置身其中的过程,真真切切的旁观着主人公走过她的一生。
《等待呼吸》《等待呼吸》这本书讲的是前苏联时期,两位中国留学生杜怡和夏小松的故事。
在刚刚绽放的最好年华,他们在莫斯科的街头相遇。夏小松幽默风趣,充满理想,才华横溢,而杜怡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夏小松的出现就像一道光,迅速点亮了杜怡的生活。他们相知相恋相伴在苏联解体前的莫斯科,那个买一个水果罐头要排三个小时队的莫斯科,那个能让你学会三十种土豆烧法的莫斯科,那个留着杜怡和夏小松如昙花一现般绚烂又短促的爱情的莫斯科。
马雅可夫斯基站,夏小松在这里伴着小提琴朗读《资本论》很快,苏联解体探出了苗头,杜怡和夏小松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但夏小松却不幸的在这场混乱中被流弹击中。他们的爱情才刚开始,就极速地凋落。
夏小松选择回国疗伤,高额的医药费立刻让杜怡债台高筑,却依旧没能挽留夏小松的生命,他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25岁。没有了夏小松的杜怡再也没有回到莫斯科,为了还债,她只能选择在北京漂泊。
这期间杜怡从事过许多或卑微或临时的职业,有时变相地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涉黑,让处境非常凶险。最终为了脱身,杜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带着一身伤痛,她终于离开了北京。
小说的上半部分结束了,就像一首金鼓喧阗的战歌,留下一片硝烟弥漫。
莫斯科地铁站美得像一座地下宫殿小说的下半部分在杭州展开。
逃离了北京的杜怡,在杭州开始了平静的生活。她开了一家旧书店,卖俄文和英文原版著作,也卖中文译作。一个叫章朗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令她发现自己缺乏再次投入爱情的能力。他们一次又一次交付着自己的身体,从中获得了乐趣,内心却永远空虚。他们互不相爱,却互相取暖。
当初的杜怡和夏小松,会不会也是这样在地铁站拥吻和章朗短暂的相处结束于一场意外,杜怡怀孕了。章朗并不想做爸爸,杜怡却选择把孩子生下来,她离开了杭州,再一次选择从生活中隐匿,只不过这一次,她带走了一个孩子。
杜怡为孩子取名姓夏,夏小松的夏。余生,她将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讲述父亲的故事,讲述那些莫斯科的夜晚,那些属于杜怡和夏小松的回忆。
小说的最后杜怡带着孩子去贝加尔湖旅游,那片蓝冰一样的湖水,像一场蓝色的梦,许多年前杜怡陪夏小松坐火车回国疗伤,路过这里,夏小松说以后有的是时间回来,他们一起住在湖边,痛痛快快玩一场。
杜怡说:“很快要考试了,我得去摸摸那狗鼻子。”看完整部小说就像看了一场电影,钟求是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张力,饱含着情绪,它们在字里行间游走,有时苦,有时甜,有时无波无澜却回味无穷。小说对爱情的描绘非常见功力,既洞悉深刻,又见解独到。而且整本书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又多有波折,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句话:“我们看一部电影,看的是有形的那些东西,如故事,如技术,如演员,如表演,但让我们反复观看的,还是那些无形的东西,如精神,如信仰,如热爱,如疯狂。”读书,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