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忙碌,读过《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之后的很多感触没来得及写出。但是心里老是翻腾着,不写不快。
从八位美国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我思索最多的,是中国教师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一:巧用教材,让知识跟生活融合。我们中国的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寻找教育上的原因,主要是我们传授的是死的僵化的知识,而忽略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的链接。其实,美国教材也存在这样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在优秀教师的叙述中可见一斑。但是,他们的优秀教师,能力避教材编排上的缺失,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目的,根据学生实际巧妙的整合教材,让所教知识跟能力完美的融合,其实说到底,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校本教材。比如这八位教师几乎不约而同的对所给教材进行了因势因地制宜的增添:艾斯奎斯在学生五年级时果断加进莎翁戏剧的排演;凯德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熟练运用逻辑探究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人,把蟋蟀引进课堂;梅耶尔作为一校之长,把标准化考试断然革除,要求学生像博士答辩那样进行考试;历史教师比格勒本着“理科人才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长不能因人文精神的缺失而剑走偏锋”,他通过让学生模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鼓励他们走进历史,培养了人文情怀。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把考分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们取得了全美人民的拥戴,像真正的英雄一样被美国公众认可敬仰,这与他们大胆改革教材,真正让教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真正做到巧妙的嫁接教材,没有很深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之外的本专业广博深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这些优秀教师,都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有着从事本专业的绰绰有余的能力。而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极难高屋建瓴的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和课外能力的良好嫁接整合,当然就不敢大胆的改革教材,为我所用了。
二。甘心为基础教育献身的精神。其实这条应该是第一条的基础。这八位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为美国公共教育而付出的奉献者。他们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涵养,都是能够担当更高一级学校的教师的,但是他们甘心贫困和寂寞,有的在基础教育讲台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克拉姆斯自己明确的说,自己是为捍卫教育的公平而教的,所以,他一再找到更加贫困的地区去竭力帮助孩子们。而成为著名作家的得雷柏,并未因为自己成为全美知名的公众人物而放弃对基础教育的热爱。对比我们的很多优秀中小学教师,很多的是一出名马上以名誉做跳板跳向更高一级学校,或者立刻离开贫困地区踏足城市,到更加优越的地方去。有些教师读完硕士博士,就再也不返回基础教育,而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与成为全美英雄之后依然默默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艾斯奎斯有着多大的不同。
三:争取社会援助的能力。我们的学校教育,虽然在近几年里取得了社会和家庭的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是相比较美国教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显得怠慢和被动了。美国公立学校其实也面对着跟中国贫穷地区教育一样的窘境――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厌学辍学严重,周边环境恶劣,甚至还远比中国的情况复杂和棘手。但是,这些优秀教师,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热情,利用自己扎实深厚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赢得美国社会富人的支持,靠个人的募捐,让教育教学得到丰厚的物质援助,以至于很快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是中国教师身上,还是一片空白。中国教师,太多的充当了只研究学问的老学究,对于社会,踏足的太少,甚至社会极少了解我们的老师。
四:向社会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和配合的能力。美国社会对公众学校的敞开绝不是单向做到的。这需要教师主动走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教育效果和成绩。八位美国优秀教师无一例外的将自己的教育跟社区的实践结合起来,是跟他们自己的教育向社会敞开有关。看了他们的事迹,我恍然觉得,我们学校周围有着那么多的社区实践基地,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或者说教育现实不容我们去运用。比如美国学校每年都要邀请各个行业的专家对他们进行一些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渗透,邀请社区工作者进行义务宣传等,我们其实在这方面也有着丰厚的资源的。比如邀请医学专家的学生家长讲解性知识,邀请附近的法院公开对学生开放开庭实况,邀请消防队实地作战时带部分学生跟踪采访,邀请劳模亲自来学校做报告——这些其实并不影响学生学问的增长,相反,还会为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便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好的专业理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海滨还是山区,我们中国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可是,我们封闭的办学思路封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实在可惜之极。
五:灵活的教育智慧。东方人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但是我们的教师过多的把自己的智慧用于了教育教学中的“小谋”上。我们天天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我们的教育目光非常浅短,很多教师撇不开教才乃至教参的规定性,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既定的教育轨道里行路,削足适履者比比皆是。我们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什么?有谁真正进行过这样实质性的教育叩问,从而最终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于培养一流的高素养人才上?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奠基的工程,我们应该把甘心打好基础作为基本的教育导向,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出成果,拔苗助长的推出新人。可是,我们真正这样冷静思考的人,极少。大家喜欢和习惯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是很快的对教育麻木,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而没有激情和智慧的教师,是注定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的。
当然,毕竟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我只是根据一本书中的介绍难以真正对两国教育做出真正实质性的对比。但是,很多事物是相通的,同为教育者,我觉得我们东方人的确应该学习西方人的很多意识领域方面先进的东西。知耻而后勇,但愿我的文字能给一线的老师或者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带来实质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