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接儿子,发现校门口堵车严重。疫情后一直通畅的交通为啥这么堵?我突然想起了儿子早上的一句话。
“爸爸,我们学校小学1-3年级的学生也复课啦!”
我一想:“对呀,小学都开学了,特殊时期家长又不愿意让孩子们坐校车,堵车也就正常啦。”
看着逐渐恢复常态的校园景象,再想想这三个多月与孩子相伴的经历,让不禁感概:
“子女教育真的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搞定的问题,甚至都没有更难的事啦!”
01 学校教育更像真实世界的小社区
经常和朋友们笑谈:“中国寺庙中的神佛很辛苦,虔诚的信徒们会不顾一切的将自己对美好、幸福的憧憬,都寄托在神佛的保佑上。”
在我看来,我们对于学校教育的虔诚,真的不亚于这些信徒们。我们特别希望学校的教育,帮我们把子女塑造成一个我们想要的样子。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急得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补习班都报上,心里还想着,成绩不好孩子以后怎么升学?一连串的恐惧情绪便会逐层传递,搞得全家都不得安宁。
毕业班的家长更是要命,记得去年女儿小学毕业,前前后后的各种哭叫喊闹真是历历在目。
去年热映的《银河补习班》,共鸣的同时,也赋予了我力量。
邓超说了大实话:“一次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当我们的孩子在面对人生一次次生活的考试时,谁会给我们选出ABCD,让他们选呢?”
学校教育究竟能帮我们实现什么功能和效果呢?
学校对学生学习最大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
学校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区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可以间接的感受他们即将进入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
为甚么这么说?你想,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是社会的一种真实反射,孩子们会把他们从父母和家庭接受到的、学到的东西传递给身边的老师和同学。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们在学校究竟学了多少知识真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她的真实社区中,如何与身边的人、事、物相处的能力。
02 自学才是学习的正途
从小到大,当我们说某人是“自学成才”时,我们都会有一种瞧不起的感觉,好像自学的人就是非科班出身的边缘人士,不专业甚至是个业余爱好者。
但如果你回顾一下历史,你就会发现随着知识和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自学几乎是所有学生最现实的学习途径。
据说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17岁入学牛津大学,只用了三年就毕业了。牛津的教学跟一般的大学不太一样,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在课堂上讲,经常是教授指定一本物理书中的一章,让学生回去自己学。
一次教他的教授要求霍金读一本关于统计物理学的书并要求完成习题,一周后霍金没有交作业,而是将标出所有错误的那本书放到了教授的面前。
教授立刻哑口无言,私下和另一名教授说:“他对这门课程的了解远比我要多。”
当然,我们都不是霍金。不过我想说的不是霍金有多聪明,而是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也不是霍金独创的,孔子和柏拉图带徒弟,用的也是对话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高级的教学要点是以“学生”为主角,而不是以“老师”为核心,这种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学然后互相讨论。
对于考试,在我看来和讨论的目的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验证和巩固,甚至还是延伸,而并不是评价学生等级的唯一手段。
更不应该简单机械的将考试成绩作为一种标准和标签,来区分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们。
03 天生我孩必有用,自然成长别急躁
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接受各种测试,从智商到身体数据,再到各种学习、技能的评测。通常测试之后,我们都会获得一份测试结果,会显示你家娃是处于落后、平均还是超前的状态。
不知道你如何面对,坦率讲,起初的时候,我是很难面对落后的结果的。
各种专家、各种权威制订的标准表和进度表,它真的符合你家的孩子成长规律吗?你需要因为一次次不标准的结果而惶恐担忧吗?
有句老话:“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你家娃是按这规律一点不差的成长的吗?
我们是不是特别容易陷入这种标准误区,当孩子未能按规律成长,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呢?
物种繁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需求差异性,我们不是木匠,孩子也不是家具,让不同的孩子走同样的路线,我们靠标准化的尺子将孩子们批量生产出来,这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而不同的人走不通的路线,甚至因为自身的进度,还可以调整速度,这才是真正的“正常”。
正所谓:“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才有可能实现属于你的目标。”
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才是使孩子成为独一无二自己的核心。
祝你和你家的娃,都能快快乐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