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本是苏东坡写给亡妻的诗词,用在三爷爷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只是,不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是五十年。
三爷爷是个农民,不懂诗词,但也读过几年书。他父亲早亡,是母亲辛苦把他养大的,所以,他也是非常的孝顺。
三爷爷不到二十岁,就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媳妇。新媳妇的娘家并不远,也就三五里的距离,她在家是长女,下面还有四个妹妹,没有兄弟。可喜的是,姐妹五个都读过书,又都长的漂亮,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人家。
婚后的三爷爷是幸福的,和贤惠的妻子志同道合,一起孝顺苦命的母亲。
结婚生子顺理成章,一年后,三爷爷有一对双胞胎男孩,别说全家人多喜悦了,连全村人都跟着高兴。
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是匮乏的,三爷爷家也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妻子又奶俩个孩子,吃不上饭,饿的面黄肌瘦。借也没处借,母亲也不让借。三爷爷的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女人,家里有点粮食也舍不得吃,就怕真吃完了,真没法过。
三爷爷很孝顺母亲,就让妻子多吃点野菜,好让孩子有奶吃。
不幸还是发生了,双胞胎儿子在八个月的时候,得了一场病(主要是饿的),前后两天的工夫,都夭折了。
失去两个孩子,对这个家庭的打击是很严重的,村里人都说老太太狠,明明有粮食不让儿媳吃饱。如果儿媳奶好,两个孙子也不至于饿死。
三爷爷并没有怨恨母亲,只是安慰着哭傻了的妻子。
悲剧并没有结束,两个月以后,这位失去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在极度的痛苦中,追随孩子去了。
从此的三爷爷,再也没有笑过。
三爷爷又结婚了,也没见他高兴。新娶回家的三奶奶是个传统女人,对三爷爷和婆婆百依百顺,只可惜,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后来,在母亲的主张下,从堂兄家过继来一个男孩,这样,这个家庭又完整了,日子一天天的红火起来。
三奶奶很爱三爷爷,非常在乎三爷爷的态度。但是,三爷爷总是冷冷的,不喜欢穿新衣服,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对三奶奶不冷不热,但对收养的儿子还是很疼爱的。
现在的三爷爷己经七十多岁了,孙子也长大了,三爷爷只有看到孙子,才会露出一丝微笑,脸色不那么冰冷。
没有人知道,每年的某月某日,三爷爷会不会想起,他那个永远年轻的妻子,会不会想起,他那一对停留在八个月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三爷爷的岳母病故了,是三爷爷第一个妻子的母亲病故。
在我们这一带,岳母的葬礼上,姑爷是要行大礼的。特别是长女婿,不但要有丰厚的祭品,还要行隆重的‘迎门祭’。
三爷爷的岳母家,并没有指望他去行‘迎门祭’,因为,女儿已经去世五十多年啦,又没有留下孩子,这个长女婿怎么可能来呢!
三爷爷非去不可。
没有人能够劝住他,大家都说,看他那难受的样子,一定是想起了那个三奶奶和孩子。
三爷爷准备了猪头三牲做祭品,又换新衣服,从头到脚干干净净,精神十足。
因为思念亡妻,所以祭奠岳母。
三奶奶看着忙忙碌碌的三爷爷,心里不由得阵阵酸楚:自己也和他这么多年的夫妻了,他从没为自己这么忙过。自己也病过,也累过,他都没问过。自己失去亲人的时候,他也没有安慰过。想着,想着,三奶奶也掉下泪来。
自从岳母去世以后,三爷爷好像精神很多,整天为祭品忙碌着,生怕办的不周到。或许他认为这是为亡妻做了一件大事吧,反正,他心安了许多。
我现在己经不是相信爱情的年龄了,更不相信比我年老的人还会有爱情,或许那不是爱情,是心中的一种愧疚,是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一种弥补。
爷爷祭拜岳母后,心灵上轻松许多。他想,百年之后,可以面对亡妻了。
三爷爷心灵深处刚刚有一点平静,却又来了一场灾难。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还有自己伴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青年时期的三爷爷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那么年老后,还能和现在的妻子相濡以沫,也算是命运对他的一点补偿。
上天真没有眷顾三爷爷,在三爷爷祭奠岳母后不久,现在的三奶奶自尽而亡。
三奶奶从伺候婆婆,到照顾子孙,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丰衣足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尽管三爷爷对她冷了这么多年,她也一直认为‘他就是这种人,这样的脾气,改不了的’,她以这种理由安慰自己。这种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三奶奶走了,没有人说起她自尽的理由,只是都在可怜三爷爷,他又陷入了一种沉默,脸色更加阴冷,纵然是儿孙孝顺,也没能唤醒他曾经有过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