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之后,很多感慨涌上心头。其实,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但教育上的困境还是有很大的相似点的,因为教育对象同为人。读了美国8位名师的教育故事之后,觉得他们最大的成功不是学业传授的成功,而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引领成功,他们把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培养放到跟举业同等乃至高于举业的地位,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够有终身依附的精神指向,换句简单的话,他们不约而同的对孩子们施加了教养型知识的培养。
很想写篇文章对中西方基础教育的相似点和我们东方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地方做一下浅薄的理解,可是儿子占着电脑,只好一个人继续读书。感动于艾斯奎斯全身心的教育精力投入,感动于罗恩・克拉克教给学生建立自尊且给他们受用一生的做人素养,感动于凯德让学生明智而负责任的为人处世,感动于罗杰斯以关爱的态度来接纳学生的全部,感动于梅耶尔的让学校的每个人都相互认识——
一直看到夜半。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来。看号码,一个陌生号。接通后,友好的问候,可是对方却支支吾吾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我一连声的问:您说您是谁吧?我能帮助你吗?
对不起,我是随意拨通的这个号,我心里无聊。一个年轻的声音。
您是大学生吧?是泰安的吗?
是的,我在泰安就读。
大几了?读什么学科?
大三,生科。
随便的闲聊之中,我摸清了他的基本情况:大四在即,自己不能不考虑毕业去向的问题,可是,他所学的专业,工作非常难找,尤其农村出来的孩子,家庭基本上帮不上一点忙,现在这个社会,离开了社会关系,很难有好的发展。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考研,毕竟高学历还是较有优势的。他叹气说:研究生如今也难以分配工作的。
现在的大学生,读书者寥寥,大家都不读书。他对我诚恳的说。
一个在中小学立志要考上名牌来光宗耀祖的孩子,当进入大学之后,却难以找到身心的良好安顿,这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的呈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大学生内心的挣扎,无论是社会施加的,还是教育的偏激带来的,都让人替他们感到担忧。
我们的教育中太多时候把考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很多学生的人生目标中明确无误的写着:考上名牌大学。那么,考上之后呢?考上大学,精彩的人生还只是掀开了帷幕啊。于是,围绕着如何考上大学,我们的教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人事努力,让他们冷桌子热板凳的煎熬,三更灯火五更鸡,为的就是考取。可是,一旦真的考取之后,他们发现大学并非人间天堂,跟自己理想中的图景甚至相去甚远――大学里照样有学术腐败,照样有不公平竞争,照样有社会上那一套关系学,他们越来越深刻的发现,靠个人奋斗赢得精彩人生真的很难,于是,很多孩子在霓虹灯下迷失了自我。
他们也不想这样痛苦,毕竟思想的贫瘠是最大的贫困。可是,谁能帮助他们呢?当我指导他找辅导员聊天的时候,他说:这么多学生就只有一个辅导员,再说了,他能顾得上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吗?
其实,到了真正的困惑来临的时候,进行心理抚慰为时已晚。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我们恨恨的棒杀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普遍的心理危机呢?
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应该增进真正的教养型的知识。美国年度教师罗恩・克拉克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中国教师思考。知识虽然重要,但真正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技能不是知识,而是找准个人人生的站位,明确一个人活着无论能力大小,怎样才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每个人追求并需要倾尽毕生精力来追求的。让我们看看美国年度教师一直坚持在贫民区执教的克拉克对学生进行的基本规则教育。
文明的延续有赖于礼节的存在,而这似乎已被一整代人遗忘。无论我们有多少台电脑,无论我们挣了多少钱,也无论我们发展到何等先进地步――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怎么能获得自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遗余力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尊重他人、关怀他人的负责人的全球公民。我们的教育,实在应该发生一个基本的转向了,把这类教育放进学校中小学的课程中,难道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吗?
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不知道大家有无想到用真正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卓有成效的人生目的教育,力争让这个时代的弊病更少的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