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鸡的滋味》是一部由张作骥执导,阿翔 / 小哥 / 登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一):导演不如将自己从性侵到入狱的真实经历完全拍成一部片子,包括受害者的后续人生
张作骥。这位“台湾之光”的大导演,入狱是因为“不但咬破她(49岁女编剧)乳头、嘴唇,还以生殖器塞口性侵”,口味挺重的,那么多年轻女演员不去潜规则,却来搞中年熟妇,是台湾文艺片吸引不了年轻女演员,不愿意被潜规则?又一位因性侵丑闻而蒙羞的大导演。我只是奇怪,他入狱后居然有自由拍片,这个算特权吗?然后这位罪犯导演还为自己入狱感到很冤,而且还有很多人支持他,那些人真的没有底线,其中包括著名的烂片导演朱延平。
片子本身没什么好说的,随意到一个监狱都能拍出比它有意思的片子,只有有没有这个权力,犯人愿不愿意配合罢了。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二):到底有多少只蝴蝶飞过,才会有蝴蝶效应呢?
初闻张作骥是在15年金马奖直播上。现在的我只记得一些琐碎的片段。当时的醉生梦死拿了好几个奖项,却不见导演真容。后来翻看新闻,才后知导演因为正在服刑无法参加颁奖。
看醉生梦死的时候,那些粗暴的性爱场面,令人不适的各类昆虫,以及人性的阴暗角落,都是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想,他并不是个好人,但应该也不算特别坏,因为他对电影纯粹的爱,片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那么咸水鸡的滋味呢?同样如此。
开头设置的一个点很有意思。牢房里年纪最大的人给年纪最小的人解释蝴蝶效应。年纪最小的小凯觉得很新奇,到底有多少只蝴蝶飞过,才会引起台风呢?说实话,才疏学浅的我不见得解释得来,但我想,身陷囹圄的张作骥本人,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朋友有跟我讲起过,她说,电影还是不能救国啊。我说,是的,可是电影可以救自己。时隔两年,再次观看张作骥的作品,我可能与当时的答案有了相悖的选择。有多少只蝴蝶能引起蝴蝶效应,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蝴蝶效应,总会有的。你们这些人的坚持,就是能让我无比相信。
人生海海,我们就像在雾里面,漂流的船。灯若不打开,就看不见方向。而那颗灯,我想,就是我们内心,最深最深的爱。
“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三):加起来坐牢超过一百年的人拍了这么一部电影
前几年,网民对娱乐圈八卦最兴奋的反映表现,大概是随时刷新娱乐圈的吸毒队、嫖娼队和出轨队得分情况。这些话题,反复不断地引爆着微博和公号。直到这个夏天,引发了一些可怕后续。
出轨还好,吸毒和嫖娼在中国是要进局子蹲大牢的,同时接受身败名裂的下场。当时,有人已经P好海报大图,争当制片人和选角导演,上演最新版《监狱风云》。
所以,从哪里开讲《咸水鸡的滋味》更合适一些呢。毕竟张作骥性侵入狱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三年了。可我觉得,还是很难讲起。
对许多人而言,张作骥只是一个电影导演。稍有了解的,大概知道是个拍什么文艺片或艺术片之类的台湾导演。他的入狱,卷在前几年的娱乐圈风暴中,毕竟是海那边的事情,平常到不值一提。
如此难言,原因在于我相当喜欢张作骥导演的作品。十年前熬夜通宵,连写了《黑暗之光》和《美丽时光》的电影评论。入狱前作品《醉生梦死》,观影后也有溺水般凶猛强烈的后遗症状。
现如今,张作骥触犯法律,在监狱里面竟然还不忘拍电影本职工作,最后以监狱的牢房空间为题材,找各类刑事罪犯当演员拍了一部片子——就是这部《咸水鸡的滋味》。它在刚落幕的2017年台北电影节拿了最佳短片奖。
这部电影,对他自己,对狱方,对参与其中的狱友,实乃一样趣事。
目光抽远一些。新电影法颁布后,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四):人生无再少,流水不能西
人生无再少,流水不能西
这里的每个人都看起来很普通,有发了福还不停吃科学面的大叔,有懂得照顾人的少年,有能听你倾诉的大哥…….每天吃饭聊天略带孩子气的玩笑和炫耀似乎已经是过了很久的日常。
但是,这里是监狱,这里有小偷、强奸犯、杀人犯、劫匪,全是人渣。他们信教,但那并不代表他们不危险。
监狱的墙就是强行隔绝欲望的边界,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罪恶的来源。
这就是墙内的感情,在牢笼里,这些罪犯渣宰相依为命,麻醉自己,企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来平息内心的负罪感。
人生,有很多意外是因为我们的冲动、无知而发生的。
但也有很多的意外是我们没有办法避免的,就是被我们称为命运的东西。
这些意外,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轨迹,让我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是,绝对无法原谅的就是平凡之恶。
因为所谓的意外和命运,不过是软弱之人为了逃避愧疚而寻找的借口。
生活的苦难可以影响一个人,但却改变不了一个人,如果你不想被改变的话。
人生无再少,流水不能西。
懂得慈悲和怜悯,才会对自己犯下的恶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忏悔。
因为生命不可以重来,疤痕也不会消失了无痕迹,而想要重来一次的悔恨,才是这些罪犯们受到的最好惩罚。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五):人生海海 五味杂陈
又是一年的春节,即将度过元宵,大伙所谓的年也就过了。最近看了一部短片《咸水鸡的滋味》,总以为可以写点什么,提笔后又发现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开始发现自己不会表达了,屡感词穷。昨日听说一个朋友为了爱情即将放弃工作和这个城市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奋斗余生,不得不由衷佩服他的这份决定,也很羡慕他对爱情的坚定,虽然未来不知如何,至少内心的坚持和爱始终如一,我就不存在这份勇气,不由得陷入沉思。自打认为成熟以来,身边的一些挚友一个个纷纷离开了我和这个城市,有些是因为学业,有些是因为家庭,有些是为了爱情,有些也是为了梦想,以前不懂得这些离开意味着什么,现在看来这一切真的是两个字-命运。就像咸水鸡的滋味里的8个命运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在一个只有几个平方的空间里生活在了一起,在加起来超过100年服刑期的这些人里面,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暖心的小弟,有渊博的长者,有小心思的大叔,也有着略显沉闷的大哥。导演因为服刑所以拍了这本短片,一碗母亲煮的咸水鸡,在每个人嘴里的吃出了不同的味道。总有人会说,为何总是等到了失去才会明白去珍惜,就像很多人生哲理我们都懂一样。可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应该就是这样五味杂陈吧,如果每个人都有如圣人般,那是否会显得太过于苍白。就像失去一个挚友,一个爱人,一个亲人。无论经历了什么,我们每个人就像一艘大海里漂泊的航船,如果没有灯,我们就找不路,那盏灯我想就是爱,亲人的一句关心,朋友的一句宽慰,爱人的一个拥抱。如同那母亲人生中为儿子煮的最后一碗咸水鸡,不管儿子犯了多大的错误,那份爱也无法去磨灭,只是儿子因为他的命运无法对这份爱做一个完美的回复,遗憾,真的遗憾。不免想起了,《解救吾先生》里面王千源面对他老母亲最后的那个镜头。看过很多电影,总是喜欢这些平实而没有起伏的感觉,貌似风平浪静,实则已在每个人心中都激起波澜,真实,我们不用刻意的煽情和起起伏伏的剧情,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才是我们的生活,就像最后马桶里的那团烟雾,无需刻意去挥散,只需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
《咸水鸡的滋味》观后感(六):宣传工具或招魂触媒
如果我们忽略了听和看,或者允许它们就像纯粹的现象一样溜走,那还会剩下什么呢?什么会“留存”下来呢?物体、岩石、房屋的基础、房子、还是道路?——杰弗瑞·哈特曼《拯救文本》
偶像破坏者的修辞
没有任何媒介能够将精神实迹以总结化概念通过规制的呈像面加以显现,当电影的内在形式屈从于宣传功能,就连水平的光线也会歪曲——毕竟影像得以投射的黑箱背后烙印着“法务部矫正署台北监狱”的硕大纹章,规训与惩戒的有限活动铭刻进《咸水鸡之味》的物质世界。
命题作文下的作者困境不在于应该去遵循什么心照不宣而是务须消解哪些妨害的威胁——权力的施令台相对其传声筒无疑不容置噱,何况演出者本身劣迹斑斑,未免沦为观念迎合的刻意产物,适当的减法有了必要。
虚构如何才得以成立,尽量自然,像日常没有外力推动地流淌,漫过经营垒砌的沟壑,覆盖那些人所共知的仪式周章——往往被拒斥的形象会经人为冠以的冕饰进行圣化,反抗者的幻觉有效防止了对既往污名的追究……生活在此时此地,这间囚室,如果少了类似环节,那么理所当然的一切都成了为得救赎而参与的悔罪。
通往救赎之道的供诉机制必须畅通、充满权威,不需要任何偏见或偶然事件,井然的秩序像一整块光滑鉴镜,清晰直观,立体的多棱玻璃失去了自己所能兜售的市场——买主并不关心无目的的软质氛围,那太缓慢也太容易分散注意,比较笨拙的办法是承认这面鉴镜的天然客观,加戳合法的橡皮图章。
粗糙的人类情感及其嘈杂不休的关怀,剔除复杂的动态交互呈直线折光,以至于持续的所有只剩下简单和原始的指向——命令方与服从方开始无摩擦做功,这竟然一点儿也不荒唐吗?
一个在修辞上毫无建树的比喻大概能构筑行文气氛的裨益,可惜暧昧与遮拦偏离了仪器测算的航道,于是就放过麻烦同时也放过了未知和神秘,实证俨然细化主旨方方面面的收纳,尽管这个实证无非一厢情愿去过滤错综演绎的筛子——意识形态的镜面只提供生产者的影像,用摹本来产出一系列的虚饰仿造,期待加工修复后的损耗品足够以假乱真。
外部世界
乏善可陈的单薄内里,作息饮食,反射和回声仿佛顾影自怜,只好把戏剧性冲突寄予相对丰富的外援——有别于僵死的事件收集,咸水鸡作为联通装置的钥匙开启了一场意外,这来自外部世界的馈赠,仿佛与世隔绝的特洛伊误把木马当成了战利品,有关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都涌进不透风的壁:囚徒的经验前提并非乌有、赎罪的尽头又将迎来怎样的变故?
空间维度的开发不在于狭窄土地的分配,而攸关其上开放性的施工方案——亲情纽带首先把离家游子栓绑在与出生地相匹配的环境,不得挣脱,像召唤的咒语,勾魂摄魄,一经吟唱就只有朝圣,前往那唯独自己才知晓的宗教式景观,无论是否身披镣铐。
原来监狱自律咬合的齿轮也会发生差池——对于一个超空间且无处不在的神祇,其朝拜地并不固定,那么,当现有舞台的筑基崩塌,依附在上面的人物又该如何立足?——分水岭自此浮现,归根结底,张作骥想要刻画的仍不失血肉之躯的污浊人间而非贤明官僚打造的完美矫正机关。
自白与交流统统限定于此,观察者的观察对象也不超出于此——即便如此,监狱并不拥有在押者的记忆,产出记忆的外部世界与记忆保留着隐秘的约法正纠缠,可能由联结乡愁的触媒引燃返照舞台的光源,大相径庭,影射更宏大更遥不可及的蜃楼,使个体与成其之为个体的地理关系远比驯化所瞄准的单向坐标来得紧密。
记忆空间
空间既成全回忆的主体也成为回忆的载体——驱使情感流向的从来不是无边现实主义的数以百万计的九头怪压缩象征与特定幸运物的创造发挥,而是拓扑中心的内核,其向四面八方延展的根须不过生长阶段的不同依凭,真正沉底的种子却唯独一颗。
具体的记忆总是具体而及物的,因为作用对象是许多牵连定义的合力且必须充当每一受力截面的统一——种子在回溯的推理中始终保持肇因不变,结果的原点于是也不自觉扮演了知觉跟想象的原点,纵使南橘北枳的取材不尽相同。
如果把监狱看成是命运造化的短暂纪念碑,不妨让已迎来了各自审判的冬眠蛹集体复活,毋庸置疑,千丝万缕的亲情不会一笔勾销、对于生老病死的感叹同样也不会作废——毋宁说,是取代原生聚居地的异乡刚好打断了这种长期依存的连续性,而种子的内核仍浸渍了共通的防腐标签。
影片作为监狱的宣传媒介,用数字编号给每个服刑者植入遗忘的身份,无可厚非的规范化管理,像电子芯片刻录在硅板的储存装置,异化自然形态并加载设定好的内存信息——而咸水鸡作为影片恢复记忆的触媒,常青藤一样缠绕并重新组合了有待激活的废墟,净化那些被既定空间撕裂和消灭的残垣断壁。
失去描述的风景,间离来源地的密室,连这里也不能影响地图和指南针继续应有的导航测绘——记忆的编码并非数字无关紧要的排列,图像布置的句法结构尤其比视觉官能的传播要富饶,记忆术的语境依赖类似的驳杂绰约,在不可言说的招魂现场,投入一段超时间的耐久,用不着索引阅读,来往的观光团会把它从遗忘的深渊里打捞出来,重见天日。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