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有罪》是一本由[英] 茱莉亚·肖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而有罪》读后感(一):关于邪恶的那点事
一讲到邪恶,我们很多人或许都能联想到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恶魔的样子,也有人能联想到杀人犯、强奸犯、甚至是希特勒的样子。我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生而就散发出一种邪恶的气质,即便是部分人做错事后改过自新,我们很多人依然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对他们或是恶语相加、亦或是唯恐避之不及。
但就如尼采在著作《善恶的彼岸》中所写:“屠灭恶龙者,自身亦成为恶龙。”当我们对这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即使他们能保证甚至真的做到了不再犯错,我们对他们的偏见依然是不会消失。假若我们单单凭借这个人有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就武断地判断这个人是否邪恶,那是不是我们在判断地同时也剥夺了他人的人性?
而这本书,则是对以上现象做出的一系列讨论以及帮助读者看清邪恶的本质,摧毁“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道德观念,重新定义恶的含义,能够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到恶产生的原因以及其本质所在,让读者能够明白恶其实无处不在,任何一种环境,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有恶的存在,因此,我们更不需要也没必要惧怕恶,而更应该去熟悉恶,去理解恶,并找到对邪恶的同理心。
本书的作者通过调查大量关于恶的实验与资料,以及本身对恶的研究通过文字展现了给观众,意在纠正我们许多人对恶的误解。在许多人眼中,像希特勒那样拥有狂热的战争精神,变态到不把人当人看的这种行为才叫恶,但其实不尽然,多种研究调查表明,希特勒的脑子与普通人并无二样,希特勒年轻时也跟普通人没有两样,但最终却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是为何?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恶,但有的人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内心的那份邪恶,而有些人无法很好的控制住,一旦失控,便会将邪恶的道德与观念释放出来,最终成为我们每个人眼里的恶魔。
但恶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不需要给邪恶太多骇人听闻的词语,恶和善一样,本省就是我们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本书作者茱莉亚·肖不断地在建议人们不要因为杀人、强奸遭到惩罚后改过自新的人,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的人性与权利,恶只是一个非常短时间从人们的脑海里所蹦出来的概念,或许在一年的某一天这个人做的事是邪恶的,但他可能在除这天外的另外364天都是善良的,都是正义的,我们不应该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根据调查,一个杀人犯在杀人被捕后再重新犯罪的几率是很低的,我们没必要因为一次错误而否定他们终身,他们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和我们没有异样,这样来看,我们否定了他们的人生,反过来看是否就是否定自己?
《生而有罪》读后感(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你有驾驭一切邪恶的能力,但我仍相信你善心依旧。”——尼采
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件,写信人是一名大学讲师,信上承认自己亲手杀死了年迈的老父亲。
没有精神失常,没有醉酒。故意杀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写信人解释,当时的他认为父亲曾在他年幼时对他进行过虐待。
但这位写信人现在开始怀疑这一段童年记忆的真实性。
他讲,因为酗酒,他接受了相关的治疗,接着不停有人分析他是童年遭受过虐待的。
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渐渐相信了这种说法。
他一边接受着治疗,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精疲力竭之下,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想到童年那段被虐待的“记忆”,认为父亲确实深深地伤害了他,所以才将父亲残忍杀害。
等情绪稳定下来时,写信人开始对自己的记忆和行为产生怀疑。
心理学有一个现象,叫做虚假记忆。它会让你觉得一件事情发生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事实上,是你的某些意愿在篡改你的记忆。
而这种意愿,同样也可以是别人施加给你的。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恶即善。
罪犯首先是人,在一年的三百六十四天中,他可能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他在第三百六十五天时却犯下了罪行。
再穷凶极恶的罪犯,在平时做的事情也与常人并无不同。他们做犯下罪行,更有可能是被某种情绪刺激放大,比如嫉妒、愤怒、欲望、贪婪、背叛、骄傲等。
因此更应该讲,一个人在某些时候做了好事,在某些时候做了坏事。
当我们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做坏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避免更多坏事的发生。
就像这个写信人,如果早点意识到别人的说法会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他也许就不会做出杀父的行为了。
《生而有罪》作者茱莉亚·肖,是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研究员,犯罪心理学领域专家。在这本书中,她从多角度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以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研究较为深入,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值得人细细思索。
比如说,在一些功利主义者的眼里,只要结果合乎目的,那么采取一些不合法纪的行为也无妨。即使是一些剥夺生命的行为,他也会负有使命感地去执行。
如果罪恶的行为对于己身好处大于坏处,譬如以自由、权利为名的暴力行为,犯罪者就会采取行动。这种好坏的衡量标准,几乎完全取决于犯罪者的主观意志。
而男性犯罪的比例远高于女性,进化论固然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对男性的宽容度远高于女性。会对他们的一些暴力性行为持放任,甚至于支持的态度。女性则从小就会被要求克制。
《生而有罪》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属性的,没有人是天生的犯罪者。分析一个人为什么有罪,环境影响了他多少,不是为罪人开脱,而是为了避免环境影响造就下一个犯罪者。
《生而有罪》读后感(三):屠龙的骑士,最终选择宝藏重新成为恶龙
“她不这样穿谁会招惹她,肯定都是她的问题啊……”“最近网络推销好多,周围好多人被骗钱报案了,最后都没追回来。”“他行为一直都怪怪的,平常人怎么会这样,不会是神经病吧?”生活中我们身边充满了这些熟悉又让人觉得刺耳或者不安的语言,受害者有罪论、网络科技的滥用、异类化的歧视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同时我们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可复杂的我们时常会倾向于单凭一件事情就去定义一种行为或者一个人。但事实上,真的如我们定义的那样吗?
这本由伦敦大学高级研究员、犯罪心理学和记忆科学领域的博士茱莉亚·肖所撰写的《生而有罪:深入剖析人性的至暗时刻》就是让我们从生活不同的另一面,换个角度立足在犯罪心理学上,更深入了解犯罪原因,反思人性,重新定义。
书中不乏从更加科学有趣的角度去解释了平常我们生活中大家可能都习惯为常的现象,比如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胖乎乎、毛绒绒的东西,不管是宝宝还是宠物,都会忍不住伸手揉捏他(它))们的小脸,即便只是透过图片都忍不住想要“蹂躏”,那这是爱吗?不,这是人类性格特征的副产品——可爱侵略性,这是一种侵略行为,当我们觉得某样东西很可爱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要照顾它,永远保存它。
还有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些词也都是真实符合生活情境的,为什么我们在极度高兴开心的时候,反而会流泪,会心生伤悲,这都是因为“并行显示”。当我们的单一情绪过载的时候,大脑为了防止造成伤害,就会启动自保程序,用相反的情绪来进行中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混杂着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很明显,范进中举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大脑自保成功的事例……
虽然书里有许多有趣特别的理论来举例,但同时还是阐述了一些生活中我们不常接触、也不甚了解的一些阴影区域,例如奇异物品收藏癖、恋童癖还有性癖好等等,茱莉亚·肖博士从更理性深入的角度来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人的大脑和正常的平时我们大脑图像并无两样,这些怪异的行为更有可能是天生的,或者后天刺激生成了回路才形成的,并且同时告诫我们兴趣取向并不等同于犯罪行为,我们不能一言概之。
很明显,这是一本观点新颖,同时又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科普书籍,它让我们更多了解到我们不常接触的方面,又同时更深入特别地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更多的看待这个复杂世界的一样和不一样,无疑这本书当下就是一个很好的通道。
《生而有罪》读后感(四):《生而有罪》:神秘的心理学实验,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研究,它改变我们对邪恶的认知
1974年,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曾做过这样的一个人性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这次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差一点要了她的命。 她在她自己面前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有72种道具。它们分别是玫瑰花、苹果、蛋糕;铁链、菜刀、鞭子,甚至是带子弹的手枪。 艺术家开始表演家告知她身边的观众们:他们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她不会动,也不会反抗。同时无论她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表演开始了,刚开始人们只是好奇地摸摸她,或者打她一下,到最后发展到脱她的衣服,用刀割她的脖子。她的行为表演到此也不得不停止。可这个未完成的行为表演,它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会对她做这样可怕的事情呢? 他们都是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他们有可能是一个孩子的父母,一个人的兄弟姐妹,或者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好人。但是,为什么他们却做出这样可怕的事情呢?他们是邪恶的吗?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作家茱莉亚·肖在她的《生而有罪》里为我们解答。 这本《生而有罪》被《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多家媒体隆重推荐。全球13国蓄势齐发,它是1000000观众翘首以待的TED演讲内容。这本《生而有罪》为何吸引这样多人的关注,因为作家茱莉亚·肖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关于人性阴暗面的全景图。让我们近距离直面自己人性的阴暗面,改变对邪恶的认知。 1、人性有恶有善,认清我们自己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自古到今,我们都在探讨人性的善恶。作为一个人,我们灵魂的底色就是我们的人性。只有认清我们人性的善恶,我们才能在看待问题方面能够保持客观。面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恶,不是一味地谴责自己,自卑。而是接受自己,理性对待自己。 电视剧《天道》里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他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在黑道被称为冷面诸葛,他连续杀死十几人。他被逮捕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罪行一直不说话,也不抵抗。作为警察的女主角芮小丹在审判他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丁元英对她说:王阳明的灵魂需要一个句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号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句号,就是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而妨碍我们自我价值认同感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人性中恶的认知。只有深入了解人性中恶形成的原因,我们才能接纳自己恶的灵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构建全面的人性阴暗图,解剖邪恶的本质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从来不能说这一个人他是邪恶的。我们只能说正在伤害别人的那一瞬间的他是邪恶的。 尼采也曾在《善恶的彼岸》里说“屠恶龙者,自身亦成为恶龙”,什么样的人是邪恶的人?什么样的人,他又不是呢?我们该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心理学家安德鲁和科恩客就这个问题进入了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对于邪恶的认知是片面的。有一些人觉得长相凶残,手指细长的人就是邪恶的;有一些人觉得爱发出邪笑的人就是恶人;有的人觉得做一些小丑、收藏家、屠夫等特殊职业的人就是可怕的人。 对于这一些错误的认知,心理学家都进行一些科学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这本《生而有罪》的作者茱莉亚·肖在书中从邪恶的各个方面,采用科学实验加理性的深度辩论,为我们构建一幅人性阴暗面的全景图。 邪恶的本质被作者掰碎了,一点一点剖析给我们看。读完之后,你会认识到原来自己对于邪恶的认知是错误的。 3、透过科学的心理实验,带你近距离接触各种人性敏感话题 9.11恐怖袭击,韩国性侵案,新闻中各种杀人案等等这些人性黑暗的敏感话题。它们令人不安、恐惧和焦虑。可是我们除了感叹一句:好可怕啊!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天啊,我家孩子该怎么办。我们从来没有近距离去看这些人的灵魂,去问他们也是人,为什么会做这些可怕的事情呢? 心理学家茱莉亚·肖她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开始收集资料,开始审视这些敏感话题。她以她理性和独有的同理心,写下了这一本书。 科学的心理学实验赤裸裸地把现实放在我们面前,那些灵魂的刺横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近距离接触到它,才有可能把它拔掉。 面对邪恶,直面人性的阴暗面。我们除了恐惧,疑问,我们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比如阅读有关人性恶的书,认清楚它,进而觉察自己,拥有驾驭它的能力。尼采说“你有驾驭一切邪恶的能力,我仍相信你善心依旧”。
《生而有罪》读后感(五):《生而有罪》:神秘的心理学实验,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研究,它改变我们对邪恶的认知
1974年,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曾做过这样的一个人性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这次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差一点要了她的命。 她在她自己面前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有72种道具。它们分别是玫瑰花、苹果、蛋糕;铁链、菜刀、鞭子,甚至是带子弹的手枪。 艺术家开始表演家告知她身边的观众们:他们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她不会动,也不会反抗。同时无论她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表演开始了,刚开始人们只是好奇地摸摸她,或者打她一下,到最后发展到脱她的衣服,用刀割她的脖子。她的行为表演到此也不得不停止。可这个未完成的行为表演,它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会对她做这样可怕的事情呢? 他们都是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他们有可能是一个孩子的父母,一个人的兄弟姐妹,或者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好人。但是,为什么他们却做出这样可怕的事情呢?他们是邪恶的吗?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作家茱莉亚·肖在她的《生而有罪》里为我们解答。 这本《生而有罪》被《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多家媒体隆重推荐。全球13国蓄势齐发,它是1000000观众翘首以待的TED演讲内容。这本《生而有罪》为何吸引这样多人的关注,因为作家茱莉亚·肖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关于人性阴暗面的全景图。让我们近距离直面自己人性的阴暗面,改变对邪恶的认知。 1、人性有恶有善,认清我们自己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自古到今,我们都在探讨人性的善恶。作为一个人,我们灵魂的底色就是我们的人性。只有认清我们人性的善恶,我们才能在看待问题方面能够保持客观。面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恶,不是一味地谴责自己,自卑。而是接受自己,理性对待自己。 电视剧《天道》里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他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在黑道被称为冷面诸葛,他连续杀死十几人。他被逮捕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罪行一直不说话,也不抵抗。作为警察的女主角芮小丹在审判他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丁元英对她说:王阳明的灵魂需要一个句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号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句号,就是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而妨碍我们自我价值认同感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人性中恶的认知。只有深入了解人性中恶形成的原因,我们才能接纳自己恶的灵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构建全面的人性阴暗图,解剖邪恶的本质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从来不能说这一个人他是邪恶的。我们只能说正在伤害别人的那一瞬间的他是邪恶的。 尼采也曾在《善恶的彼岸》里说“屠恶龙者,自身亦成为恶龙”,什么样的人是邪恶的人?什么样的人,他又不是呢?我们该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心理学家安德鲁和科恩客就这个问题进入了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对于邪恶的认知是片面的。有一些人觉得长相凶残,手指细长的人就是邪恶的;有一些人觉得爱发出邪笑的人就是恶人;有的人觉得做一些小丑、收藏家、屠夫等特殊职业的人就是可怕的人。 对于这一些错误的认知,心理学家都进行一些科学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这本《生而有罪》的作者茱莉亚·肖在书中从邪恶的各个方面,采用科学实验加理性的深度辩论,为我们构建一幅人性阴暗面的全景图。 邪恶的本质被作者掰碎了,一点一点剖析给我们看。读完之后,你会认识到原来自己对于邪恶的认知是错误的。 3、透过科学的心理实验,带你近距离接触各种人性敏感话题 9.11恐怖袭击,韩国性侵案,新闻中各种杀人案等等这些人性黑暗的敏感话题。它们令人不安、恐惧和焦虑。可是我们除了感叹一句:好可怕啊!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天啊,我家孩子该怎么办。我们从来没有近距离去看这些人的灵魂,去问他们也是人,为什么会做这些可怕的事情呢? 心理学家茱莉亚·肖她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开始收集资料,开始审视这些敏感话题。她以她理性和独有的同理心,写下了这一本书。 科学的心理学实验赤裸裸地把现实放在我们面前,那些灵魂的刺横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近距离接触到它,才有可能把它拔掉。 面对邪恶,直面人性的阴暗面。我们除了恐惧,疑问,我们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比如阅读有关人性恶的书,认清楚它,进而觉察自己,拥有驾驭它的能力。尼采说“你有驾驭一切邪恶的能力,我仍相信你善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