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都知道这句话,但这句话,从“行”的角度,其实无非是外行遭遇内行的问题。
那可不是,在知识领域内,秀才是外行,说道理自然是驾轻就熟,可不管秀才的道理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奈何遇到一个完全听不懂的人。
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于是,秀才所有的道理,都成了死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行遇到内行,肯定是灾祸现场,更不用说作为内行,还要接受一个外行的领导。
场面只会惨不忍睹。
不过,凡事都有不必然的时候,不妨跟着李君旭的讲述,看看一个正儿八经的“外行”书记,都做了些什么。
外行书记有名有姓,姓苏名泽。
之所以叫他外行书记,不是别人喊出来的,而是这位老兄有事没事总喜欢来一句:
我是外行。
走马上任的外行书记,在工厂中处理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要不要接下一笔外贸大单。
彼时工厂无单可接,正面临停产命运,恰逢一家外商适时抛来橄榄枝,表达了购买意向。
如果事成,单单这笔订单,就足以提供工厂半年的活儿!
问题是外商要求的交货期限,按工厂最先进的TLP设计制造程序估算,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
接,还是不接,成了最让人头痛的事。
厂部紧急会议为此争论不下,始终悬而其决,此时,苏书记却一语点醒众人,他直接将技术问题放在一旁,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接与不接和利弊上。
他的观点很干脆,开会讨论是为了做决定,如果一直讨论,仍然无法带来决定,那么再详细再专业的讨论,也是无法让人满意的讨论。
在这里,可以看到苏泽苏书记的处理问题方式,真的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由此带来的启发是,就算同一个问题,但只要肯换个角度,其所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可不单针对钻死牛角尖而论,其真正的重点是,在看问题时,能不能找准最需要也是最合适的角度。
角度不同,风景自然有异,而且没准是大相径庭。
所以,如此看来,外行真的未必歪行。
装配钳工宗辛辛二十五六岁,身材匀称,眉浓发黑,鼻直眼大,标准的漂亮小伙儿。
就是这个小伙儿,如今正面临被工厂处罚的命运。
原因是配合外国专家工作过程中,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和对方打赌,竟然还认真赢了人家十瓶啤酒。
省外办来的翻译回去一反应,这问题就大了,上面直接批示“要严肃处理”。
外行书记果然严肃处理了,他先到车间摸清了情况,然后找到了宗辛辛。
让宗辛辛没有料到的是,一番谈论下来,他后来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成了工厂知名人物,被大家羡慕和学习。
因为,外行书记在和宗辛辛的谈论中,彻底搞清楚了一件事实——
按工厂TLP程序,总工时需要10小时,但只能2人做,5个小时完工。
按宗辛辛的提议,总工时需要12小时,但可以4人做,3个小时完工。
如此看来,宗辛辛恰好解决了工厂赶工时的核心问题,因为工厂现在缺的不是人手,而是时间!
正是基于如此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发现,外行书记准确认定了宗辛辛之事的性质,没有误打误判,既还了宗辛辛清白,也带给工厂真正需要的希望之光。
为什么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明明在现场的翻译看到的是一个样子,而不在现场的外行书记,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呢?
而且,在现场的,看到的是错误的样子,不在现场的,看到的反而是正确的样子。
这足以说明,看清事情,在不在现场,并不是什么必要条件。
是渣还是花,外行书记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正确的事实,才会带来正确的结论。
而无事乱喷的翻译,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那个翻译心目中,外国专家一定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权威,一个小小的装配钳工,竟然敢叫板先进,挑战权威,他丢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脸,还同时是工厂的脸,省里的脸,说大了,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脸。
事情这样一直分析下去,可不就严重了嘛,可不就需要严肃处理了嘛!
翻译的分析,在自己看来肯定不无道理,可惜他的道理,是罔顾事实的道理,注定行不通。
外行书记苏泽的故事,打破了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的常规。
但这样的打破不是无缘无故的,更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认为外行可以想当然地领导内行。
综观外行书记,他的领导策略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重点:
一、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外行,并能够当众承认,而且还不停地承认。
二、判断事情不凭别人风言风语,而是认真了解事实,搞清来龙去脉再下结论。
三、看待事情能不拘泥于小节,而是着重于事件本质,或者事件应该被关注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在工作过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工作能力和个人能力互相促进,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如此,外行书记不单收获了工作上的成功,也同时收获到了全厂工人的拥挤和敬重。
那可不是,常言所说的“为人处事”,原本就是分不开的呢——说到底,外行书记首先明白并奉行的,肯定是为人要谦虚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