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我们来谈一谈儿童的教育。
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住院做手术,耽误过一段学习。再回学校时,语文数学这些科目还能自学跟上进度,唯独音乐课,完全没法自学。
因为不识谱,本身也不擅长唱歌,音乐课上一起唱之前学的歌,我只能跟着其他同学做口型,忍不住自惭形秽,觉得自己被「大家」抛下了。
音乐老师,据说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一眼就看出了我在对口型。课间的时候专门问我:「怎么不跟着一起唱?」
我很羞愧,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住院之类的情况,但冲口而出,说的是:「我不会唱歌。」
音乐老师睁大眼睛:「不会唱歌?」
然后她反应过来:「哦,你的意思是书上这些歌不会。」她翻了翻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说:「没关系,那就唱你会的歌。」
我:????
她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后面的那节课,她没有继续按课本教,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唱一首高兴的歌,一首春天的歌,一首大海的歌,一首跟朋友有关的歌,等等……她弹着琴伴奏。有的小朋友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我不记得自己唱了什么,大概就是某一首儿歌吧,她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冲我点点头。那意思是:看!你会唱歌呀。
这是二十多年前一件极小的小事。
别误会,我并没有被这件事点燃了什么对音乐的热情(我到今天还是超级音痴)。但它对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一个公认很厉害的老师,用满不在乎的姿态丢下课本,却用认真的眼神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即使一个小学生很难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这件事的意义,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吸收了一些信息,一些事后看来,对我的成长不容忽视的信息:
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
我以为发不出的声音,其实可以。
这个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
我自以为受到的限制,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些可以随手拿起来丢到一边的小物件。
除了第一点之外,其他都超越了唱歌本身。那些信息在那个时间点击中了我,后来几十年,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默默地对我产生影响力。
简单地说,我知道「我」的声音很重要。
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觉得不好听,不用听。不只是我,我身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半径。家里有一些儿歌磁带,封面上那些粉雕玉琢的童星,好像只有他们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那些孩子大概在北京?在上海?和我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你想去北京吗?你相信那也是你的世界吗?
这是教育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是高考后估分报志愿报的北大,虽然我还算有信心,我们家还是有亲戚忧心忡忡地问,为什么不报家门口的学校?「去北京?是不是想得有点太高了?」
不只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那些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些跟「我」有关?
直到现在我还有个习惯,看到那些教育公益项目,孩子们簇拥着明星合影的报导,我一边能感受到孩子们由衷的喜悦,一边忍不住在心里有一个黯淡的声音,投射到某张黑黝黝红通通的脸上,我想:他的笑容会不会只是稍纵即逝呢?你们来了,过两天又走了,你们终究不在我的世界里。
来一下固然很好,解决我很多实际的问题。但如果孩子们只能与别人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很可能会把自己标记为一个弱小的人,一个仰赖别人的施予才能长大的人,他们会期待更多帮助。就像一个小孩子每次遇到不会做的题,都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一样,越获得,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等待指导的弱者。需要有那么一次,老师停下来,反过来问他:「你怎么想?我想听到你的想法。」
「你的声音,是最重要的声音。」
我们需要多一些项目,发出这样的邀请。
腾讯在做一个这样的项目。腾讯联合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从2017年发起了「腾讯荷风艺术行动」,一直用「互联网+艺术教育」的方法,推动城乡艺术教育普及。去年,艺术行动发起了「儿童音乐共创大赛」,让孩子们有机会唱出自己的声音。
6月1日,他们的公益数字专辑《儿歌新唱》在QQ音乐上架。这是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
(专辑主打歌《点亮》)
多像当年我的音乐老师做的事。
我们不是主角,不是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好东西空投到孩子们的生活里。而是提供一个舞台,让孩子们自己站上去,向世界展示一些东西。
这首专辑里收录了很多儿歌,有老儿歌,也有新创作的儿歌。——顺便说一句,我们有多久没听到有时代感的儿歌了?立刻能在头脑里想出来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些(门前大桥下,游来一群鸭……)。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这些年来没有变化,而是因为,很少有人从孩子的眼睛出发,用儿歌唱出他们看到的世界,唱儿歌只是服务于大人的意志:哄孩子睡觉、教认字、庆祝节日……
但儿歌首先是孩子们自己想唱,不是吗?
中国需要新的儿歌,让新一代的孩子唱出自己的声音。也许很稚嫩。我们应该听听他们的表达,而不只是把大人喜欢的表达复制到他们身上。
今天是儿童节,我们已经给孩子们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这个世界在今天并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但我们花点心思,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吧:他觉得这一切跟他的关系在哪里?他想要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舞台,他想在哪个舞台有自己的位置?他如何去那里?想在那里出怎样的声音?……这是更重要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跟你有关。——把这样的概念像一颗种子一样,种进孩子心里。
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礼物。
最后,再送给大孩子们一个礼物——
腾讯有一个会创作歌曲的AI,名字叫「艾灵」。听《儿歌新唱》时,可以让「王俊凯唱我的歌」,只要选择代表自己童年想象的关键词,艾灵就会在线为你创作乐曲,和王俊凯一起合唱。
(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专辑封面)
好玩吗?
最好的技术,是与你有关的。你想听什么,就会听到怎样的声音。你是最重要的主角。
不要小看这种体验。无论何时,确认这一点都不晚: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跟你有关。
通过电脑、电视、手机屏幕,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更大的世界。但你会不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世界,自己除了当观众,当粉丝之外,什么都不是?
如果体会不到这种感觉,你是幸运的。虽然你会常常抱怨自己没机会,没舞台,别人有的东西你没有。有这种抱怨也是好的,我会想:「不错啊,至少你还觉得那些东西可以跟你有关。」
你没有拿到,这并不可怕,所有的距离都有跨越的可能性。可怕的是你甚至没想过可以拿,你觉得它和你有什么关系吗?它在你的世界之外。
那就不是距离的事了,而是毫无可能。
在艺术行动发布的歌曲中,邀请了一个叫孟恬的小学生,来北京录制专辑的主题歌曲《心加心点亮未来》。当时有人问这个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是做小学音乐老师。等她录完这首歌,看到自己在镜头前的样子,她被震撼了。再问她的梦想是什么,她就笑得有点迷茫,说还要再想想。
这个细节很打动我。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才会意识到:未来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这当然不是说音乐老师有什么不好,说不定孟恬最后还会在音乐老师的职业上找到她的热爱,但那是不一样的。那是她穿越迷茫之后自己找到的答案。她看到过更多的可能,最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就以为那是她的一生所爱,那只是因为看到的还不够多。
从这个角度讲,迷茫不是坏事。一个孩子如果太早地不迷茫,对自己的人生有着确定的结论,我就会想,他这么快地认定其他可能性都和自己无关,会不会错过了什么呢?当他看着全球第一艘商业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的时候,他会想象自己有一天也参与这样的事件中吗?还是他觉得,那只是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遥远新闻,自己只是一个观众?
让我们从孩子开始,改变这种信念。
艺术行动在这样做。给那些从未站上舞台的孩子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唱出自己的歌。
我们也一起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
把「我的声音很重要」种到他们心里,用时间浇灌。将来有一天,你不知道会开出怎样的花。
(点击“阅读原文”,你也可以有你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