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夫妻在学时都是学霸,但他们的儿子却一点也没有继承他俩的优秀,从幼儿园开始,无论学什么,他都不是出色的那一个,甚至显得有点愚钝。这急坏了小林夫妻,他们对他从耐心引导,到动不动就训责,而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呢?”
在他们夫妻连续不断的关于他“笨”的观点的包围下,他真的表现得越来越笨了。别人一遍能弄懂的东西,他必须二遍、三遍。一个“笨”的标签,让孩子无端受压受重,他似乎处处、时时在应验自己的“笨”,这让小林夫妻沮丧得几近放弃。
后来,小林有了身孕,怀了第二胎,而且她孕期反应较大,脾气更不好。她的妹妹看她这样子,提出将小林的儿子暂时接过来自己照顾。
小林的妹妹是一名老师,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她一直很喜欢小林的儿子。
为了安心养胎,小林答应暂将儿子在妹妹那里寄养二年,二年后再接回来。
小林的儿子到了他小姨那里,刚开始很不自在,似乎更“笨”。但因为小姨没有他妈妈的急躁,而且懂得一点心理学,并对孩子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喜欢。
他不断鼓励、肯定孩子,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她就及时给与表扬,不仅从来没有用上“笨”的字眼,而且经常性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行”、“你真了不起”,孩子的思维活泛了很多,学习成绩迅速提高,一年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聪明、思维敏捷”。这让小林很是意外,她忽然醒悟,是自己的高期望打压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变得“愚钝”起来,若不是妹妹,差一点害了孩子,毁了孩子。
其实,这世上,有多少孩子是被长辈的焦虑毁了自信,压制了聪明才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