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疫情以后第一次所看电影,战争题材,最惨烈的那种。
《八佰》: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提到这部影片,并不是想表达我比别人更爱国。
只是提到那段艰难的历史,每个人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感慨,或义愤填膺,为侵略者的残暴和无礼;或无可奈何,为当时政局的退缩和妥协。
可是今天,我想说:在抗日战争结束75年后,后辈如何铭记历史,如何不忘先辈们用鲜血开辟出来的道路呢?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享受着先辈们梦寐以求的和平与安乐,我们经历着温暖阳光的普照与滋养。可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到这样的言辞:抗日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他们能拿自己的身躯去堵住敌人的枪口吗?
面对如此怀疑不定的言论,我们是否需要纠正,一部中华文明史,更是抗战血泪史,是家破人亡的牺牲换来了当下社会的幸福与和平,才有了属于你的小家的富足与和乐。
人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人不能忘本呐!
我们为什么要在语文课本里学习《金色的鱼钩》《丰碑》《小英雄雨来》等各种各样抗日英雄的故事?又是为什么要在历史课本中了解并铭记中华民族的抗战血泪史?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奋进与前行。更是要后辈们明白先烈们在铸就历史的过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经受了怎样的考验,面对着怎样的艰难。
血和泪的战争年代一去不复返,但是革命战士满腔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以及奋勇抗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可我们亦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战争年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决心,当下青年铭记于心并努力奉行不背。
一百二十年前,梁启超先生的一篇《少年中国说》震慑人心:“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百年前,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仍在耳边激荡。
革命先辈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奋进。
担当是医护人员在疫情肆虐时的勇敢逆行,是人民子弟兵在面对洪水时的义无反顾。
奋进是疫情期的少年全杰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屋顶蹭网上课的毅力,是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决心。
我们脚下是历代先贤探索的痕迹,身后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面前更是飞速发展的和平中国。
面对当下的困难坎坷,我们又有何面目低头,有何理由放弃抗争呢?
今日我们看到了《八佰》,可在艰苦的抗战岁月有着许许多多的《八佰》在上演。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今天的我们带着先辈们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