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中国》读后感摘抄

发布者:大雪风飞扬 2022-4-8 05:10

《礼乐中国》是一本由彭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乐中国》读后感(一):礼仪之邦重礼乐

礼乐中国

一/《礼乐中国》会涉及到至少两个话题,一是中国,二是中国的乐器,中国的礼节,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彭林在这本书里面和我们谈礼数说乐器乐理。

书的最前面用了真实的图片复刻了我们周朝礼教的传统,非常的有意思。时常,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人,有的人,我们觉得他们非常的讲理,有素质,有礼貌,有礼仪风范,其实这些我们所尊重的礼仪便是我们从周朝开始便有的礼数,有很多人,我们常常觉得他们稍微差点意思,做事不论礼数,没有太有教养的样子,感觉是家里没教好的程度,实际上,也许他们的上一代也没有人这样去教他礼义廉耻,所以,不是他不想去做好,而是差得太远,一辈一辈的就这样差别化了,有底气的家庭,一定会去学习礼仪,学习礼仪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学礼乐,音乐是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家庭,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都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音乐生活。

看书的时候,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作背景音乐,把我们的音调调到很低很低,若有若无,会有"此处有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下看书,特别的舒服,说里面写到的老先生如是说,当然我们这样的读者自然也是很享受这样的读书环境,有时间,我们愿意去西西弗书店一样的地方去,仔细观察,这样的咖啡馆除了人声吵闹的情况下,都放着细细的爵士乐,舒缓的经典音乐。

“人生的礼仪”——男子入冠礼,是周代男子的成人仪式,意在唤醒其成年的意识。

下里巴人和之人众多,数千人合唱,而阳春白雪合者寡,所以现在我们用之指导高雅的艺术和文化品位。

黄帝乐《咸池》,尧流行《大章》,而大禹则开始唱《夏佚》

移风易俗自然莫善于乐。

读读《礼记》终身受益,礼记也是三礼之首,读得人孔子教授弟子《书》《诗》《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礼乐中国》读后感(二):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礼与乐有着怎样的关联?现代人可能不太明白,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礼与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在《礼乐中国》一书中,从周公“制礼作乐”说起,图文并茂的展现了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他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系统阐释了礼乐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对于“礼乐兴邦”的中国来说,本书很好的普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周代时,武王、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总结了夏、商亡国的教训,提出了“德治”的执政理念,又“制礼作乐”,这便是礼乐文化的起点。可惜的是,周人之“德”,虽然意境高尚,但是它仅仅是抽象的范畴,不具备可操作性,无法直接运用于现实。直到春秋末年,孔子面对战乱不息的动荡社会,才指出社会应该继续固守礼的提防,将“仁”作为济世救民的核心理念,回归“天下为公”的大道,重新建立大同世界,这是儒家文化的观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终极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走向理解社会的阶梯。

拥有终极理想之后,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礼记·乐记》这样写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礼”是上自国家典章制度,下至人际交往的行为典范,因此人人应该遵守。古人认为:“礼者,理也”“礼者,履此者也”“礼者,体也”,简单地说,礼,应该讲求合理性;礼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能够践履这些道理的仪轨;礼应当统摄于心,也就是行礼者,只有对礼义有所体认,并且由心生发,才有意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礼”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在中国古代,既有礼教,也有乐教,对于民众的教化则更倾向于乐教,毕竟音乐的普及度更高,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分得清“乐”与“音”的区别,“乐为心生”,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正如《乐记》中所说“情动于中”。“音”种类繁多,不同的音乐,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人令人悲伤,有些令人振作,因此儒家认为,“音”不可放任自流,否则人心便会杂乱。简言之,“乐”是“音”里面分出来的一个层次,只有体现道德教化的“音”才有资格被称为“乐”。

这就是为何“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古代君子特别注重音乐以及流行什么音乐,毕竟音乐与政权、政府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吕氏春秋·音初》说:“乐之为观也深矣。”在中国历史上,每逢盛世,必定会出现相应的颂歌,譬如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咸池》,尧时期的《大章》,舜时代的《韶》。在每个朝代的末期,同样会出现一些靡靡之音。“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萧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我们看世界上各个国家,唯独中国是把音乐与政治、与为政的得失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礼乐文化的独特。

如今这个时代,是不是还需要礼乐文化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彭林在《礼乐中国》一书中,也有分析,譬如中国人从音乐中悟出和谐的道理。“笙”的主管,要有高低、粗细长短的差异,才能奏出各种乐音。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有不同的人组成,他们特长不同,思维不同,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和谐”一词经常被提到,这一点在此不多赘述。当然,书中不乏多处有这样的解释,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即使现代,我们国家也在践履着“礼乐兴邦”的道理。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想《礼乐中国》一书都值得好好读一读,又或者可以读一读古人所写的《仪礼》《周礼》《礼记》。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古代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即使跨越历史,跨越时间,它也无时不在闪烁着它的光芒,熠熠生辉。

《礼乐中国》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应该懂点儿礼乐文化?

说起来,我很早就接触过“礼”的概念。想当年热播剧《还珠格格》可谓家喻户晓,那时候没想过拿它当历史剧看,自然也就不在意它有多少是戏说的情节。

只记得剧里有段很长的文言文,出现在皇上罚小燕子抄书时,识字不多的燕子把“鳏寡孤独”读成“鱼家瓢虫”,皇阿玛要被她气死了。

当时我只记住了“鱼家瓢虫”,并不清楚原句是什么,过后才知道,原句出自《礼记·礼运》,是孔子之语。

这段话讲得真好:

理解起来并不难,它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们又怎会不快乐,那一张张脸上将是平和、安详的面容。

之所以说是理想,因为实现它的过程很难,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是个别人,而是集体的努力,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尽管难,也许它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可望而不可即,但我们仍要接近它,将它视为内心的“灯塔”,而不是因此放弃努力,随波逐流。

实现“大同社会”的前提至少有一点,它要求我们要做善良的人。我想到陀氏的话:“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善良,正是“仁”的体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礼乐精神的核心是内心有仁。仁者,自然是有德之人。作者写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多懂些礼乐文化,其实是在修心。

关于“礼”和“乐”的部分,依照本书目录来看十分清楚。第三章讲礼,第四章讲乐,第五~六章是礼与乐的结合,第七~十章是讲“三礼”,即《礼记》、《周礼》和《仪礼》。

作者采用的写法是:每章选了些儒家经典里的名句,先给出原句(比如第三章《礼》的第一句:礼也者,理也),接着是译注,而后是析义,最后是相关故事。按照这个模式读下来,思路会比较清晰。

本书第一章明确写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原因,为的是实践“德”。儒家所说的道德,可细分为很多种,其中“仁”是总目,而仁与礼是表里关系。

相比“礼”的容易理解,“乐”不是那么好理解。简单来说,此处的乐并非我们当下所说的音乐。它分为声、音、乐三部分。

声是最低层次,非常单调。音是第二个层次,“声成文,谓之音”,此时的乐曲有了律动。这个音,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音乐。最高层次是乐,指的是从音里分出来的部分。之所以有划分,还要说乐的定义:只有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音,才有资格被称为乐。

所以当时被推崇的乐,并不仅是供人们享受,而是既要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也要有利于社会安定。音乐在当时是与政治、与为政得失联系起来的,这点应引起读者的注意。

正因有安定内心的乐,有约束外在的礼,将这两方面结合,礼乐文化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正如《礼记·乐记》里写道的:乐由中出,礼由外作(译注:乐从内心而起,礼由外界而起)。礼乐双修,是最佳状态。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不如《礼记》读的人多。那么《礼记》都写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礼、记的含义。

想来有点儿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曾整理并传授给弟子六部先秦古籍,统称“六经”,其中的《礼》并非《礼记》,而是《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孔子的七十二门贤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为“记”,这就是《礼记》的由来。本段部分内容引自p189

现在回到之前的问题,今天我们为何要读《礼记》?结合本书作者总结,以及我的体会,这两个原因比较重要:

一方面,有助于人的身心和谐。“礼”要求我们只注意外在礼仪规范还不够,内心也要保持君子之风。当下社会有一类人,看似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实则心灵污浊,言行不一,这是失礼的表现。《礼记》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以忠信仁义为本,礼仪是其外在的文饰。

另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书里讲到的很多故事,如今读来仍可作为参考,以史为鉴很有必要。比如《论语·学而》里有句话:“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是为了引导社会走向“和”。

可能在有些人的想象里,觉得儒家很死板,不像道家那么崇尚自由,大约接受不了人的多样性。然而实际上,儒家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那句流行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尽管我更喜欢道家,但对儒家有用的道理,我则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毕竟儒家文化内涵丰富,我所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本书作者彭林教授将《礼记》放于案头多年,他郑重地将此书推荐给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因为它会使你受益终身。我记起钱穆先生所言:“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是爱书之人给的建议,读一本书若能有所悟,这本书是真的升值了。

想来无论推荐《礼记》亦或《论语》,自己读到好书,便盼着他人能读到,这份情义恰是礼的体现。最后,我的建议是在读《礼记》之前,不妨先读读《礼乐中国》,算是本入门之书。

《礼乐中国》读后感(四):礼乐之邦 邦交天下——这是一张会发光的中国“名片”!

中国本位文化不是宗教文化,没有彼岸世界,中国人真真实实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我们脚下的土地,从数千年前起就是那样厚实、辽阔,这种无限舒展的自然姿态,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敦厚、包容的性格。于是,从历史尘烟深处,走出了一个翩翩儒雅的中国人!

礼乐文化的施教,让中国人有一种家天下、爱天下的情怀。这是辨识同胞、接待来客的一张中国“名片”。为了展示好这张中国人自己的名片,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凝结成这本叫《礼乐中国》的书籍。

《礼乐中国》由澄心文化出品,是江苏文艺出版社2022年的新作。它不仿同类历史书籍诙谐调侃的语调,坚持用冷静客观的语气陈述事实;它不学专业著作一板一眼讲道理的风格,明确把古今现实的对照联结起来。

这是一本有态度、有个性,兼具了学术气韵与普及灵魂的作品。它为我们缓缓打开一扇通往礼乐中国的大门......

《礼记·冠义》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初生的人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有的只是自然赋予的属性,要在往后的生活中活出人的姿态,与禽兽有所区别,就需用礼义指导生活。

在阅读这本《礼乐中国》时,有一幅插图让我记忆犹新。

黑白色模糊相片里,一个西装革履、头戴圆顶绅士帽的老先生,对着面前一位身高仅过其膝的小儿深深弯下了腰,双手呈作揖状。再看那身着迷你版唐装的小儿,双手亦很恭谦地交叉握放在身前,向着老先生的方向作拜。

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发生在杭州广济医院,时任医院院长的梅藤更先生在巡房时与一位三岁小病人互致问候。

老先生的涵养可见是自幼养成的,在遇到比自己体量及年龄都很悬殊的幼儿时,这份得体的礼仪仍能毫不犹豫地自然表露。而这份自然,经由一来一往的问候,也将深刻在幼儿的心底。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百”。自幼教给孩子关于礼仪的深刻含义,使其践行于生活,那孩子长大了,也将成为一个行为举止得体合礼的人。

中国文化里有“以先觉觉后觉”的思想,指的是先行觉悟的人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给后知后觉的人带去影响,成为其效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儒学盛行时期,举国上下学礼习仪的风气就形成了。

而这股礼仪之风,一吹便是数千年。至今,虽不见了诸多繁文缛节,但北京冬奥会上,留给外国友人深刻印象的中国人的笑脸,正是中华文化承袭了数千年的待客礼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没有忘记祖先刻印在骨血里的礼义之道。

彭林教授在书里讲过一个例子:

在德国一个小镇街头的汽车站,等车的人经常出现争吵的现象,屡劝不止。有人提议,就在汽车站安装一个喇叭,为等车的乘客播放古典音乐。这一提议被采纳之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等车的人大多随着乐声哼唱起来,心境变得平和,争吵也越来越少。

《孝经》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的正是上述例子所展现的道理:让老百姓都听好音乐,社会风气也就得到了改善。

古时为政者,不仅仅是把音乐与社会风气的培养放在一起,更是把音乐与政治、为政得失联系在一起。《吕氏春秋·适音》说:“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从国内流行的音乐风格好坏,便能推出其民风何如,进而对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有个大概猜测。曾经的夏商两朝,都在亡国之君时期追求“侈乐大鼓”,这种“以巨为美”的奢靡作派,奏响了亡国之音的前奏。

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乐正政的做法,中华民族才得以不断修正历史的弯路。放眼世界,以音乐联系一个国家政务的思想是绝无仅有的,只有中国做到了。

以乐治国,这是古人的智慧。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乐的作用就更丰富了。

“乐”可以变化气质、涵养德性,让我们成为一个和谐、有品位的人。而传统音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

中国的传统乐器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料制成,能够合奏出和谐的乐音。同一种乐器间,不同规格所引发的乐音相配合,使得曲调的演奏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各种特长不同、思维不同的人在一起”,在不放任各自的不同随意发挥的前提下,找到可以相结合的点,形成共性,这个世界才有了“和而不同”的美好。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没有忘记祖先流传给后世的雅乐之音。

“在中国文化中,乐是解决人的内心和谐问题,而礼是解决人的外在行为规范。”故《礼记》中《乐记》一篇写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和“乐”的真谛都能获得的人,便是有道德的人。

那怎样才能做到礼乐皆得呢?

你会发现,不管是我所引用的内容里,或是彭林教授参考的典目中,《礼记》都是出现次数频繁的一本古书。

通过《礼记》,我们可以学会中正为人之道、审视义理、保有职业道德、常怀仁爱之心、以平直之心待人等。

而乐的培养,则要从“何为乐”开始说起。儒家所说的音乐,是分声、音、乐三层境界的。只是有感而发,随意哼唱出的叫“声”,将单个声变换成不同曲调的叫“音”,当一种音能够实现道德教化的功用,才能被称之为“乐”。

“音乐对人的影响很大,一个人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他的气质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只有常常欣赏思想上健康纯正,风格上舒缓典雅的音乐,人才能获得身心的和谐。所有人都处在身心和谐的状态,才能形成一个安定的社会。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仍有部分人觉得,传承一种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是老掉牙的做法。

在写这篇文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听的一首歌,歌里有这样几句——

这首《礼仪之邦》正是用了乐的方式,把奠定中华民族数千年自信底气的礼仪精髓表现出来。

我们传承中国礼乐,为的是让仁爱遍洒人间,为的是让德行声名远播。我们从祖祖辈辈手中接过的江山大地是财富,我们从他们骨血中传承的礼乐,更是“吐纳着千年壮阔”的中华民族不可丢失的珍宝。

中国人,他站在一片河山的中央,展臂开怀,以拥抱的姿势定格在时空之中。没有张扬的火把,无需震地的马车。有礼,便有对天地万物的敬意;有乐,便有对八方来客的送迎。

礼乐中国

9.4

彭林 / 2022 / 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阅读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让我过得十分充实。在放假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一躺就是一整天,在“三下乡”这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的满满的...

    07-15

  •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馨星”之火,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外语与党史相互交融魅力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我们作为新青年,在馨星这个队伍中,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了进一步的规...

    07-15

  •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7月4日上午,“朝阳行”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集合在宿舍苑区门口,队员们个个心怀憧憬、摩拳擦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一股斗志昂扬的少年精神气。 迎着连绵大雨后的朝阳,展...

    07-15

  •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篇一: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吴刚伐桂的故事...

    07-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