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求快的社会,好多事都在追求速度,但停下来回头看看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是比以前极大的丰富了,但滋味、营养却是真的不如以前了:肉没有以前的香了,菜没有以前的味浓了。
也难怪,现在的鸡、鸭,三四十天就能长到六七斤,甚至八九斤,肉食鸡、肉食鸭、肉食牛……被人吃的很多动物都在激素饲料的“营养”下“飞速”成长;很多蔬菜,只要用上这“素”那“剂”,都能很快“成熟”,并且光彩照人。
于是,很多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层出不穷。讲究的人们,开始寻觅没上过化肥,没用过农药的原生态蔬菜。散养的猪、鸡,散养的不喂饲料的鸡下的“笨蛋”都开始红火起来。由是,我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了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很多家长从孩子没出生便“不甘落后”的进行教育,出生后,更是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尤其对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更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为着力点,并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引以为荣。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这种心理,也不惜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幼儿教育“小学化”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能不令人担忧吗?
促进发展不是错,但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过早地进行“小学化”知识教育,却是不妥当的。
在自然界中,很多早熟的果子,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往往会过早的腐烂;很多不应时的被“催熟”的蔬菜,虽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吃到口里却是没滋没味。
难道我们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早熟的果子和被“催熟”的蔬菜吗?
无从知道三四十天就能长到六七斤,甚至八九斤的鸡鸭们的心情,却能看到很多孩子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表情。尽管吃得好,喝得好,但孩子们快乐吗?幸福吗?
很信服叶圣陶先生那句“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话。我觉得,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土地,地温上不来,早浇水是不行的。地温上来了,也是不能频繁浇水的,否则,地温是保不住的。适时浇过水的土地,是要等待几天再细细耕耘的,是要铺好底肥的——匆忙下种不仅违背自然规律,而且想日后丰收也是不可能的。
春天的土地,需要的是等待,是唤醒,是激发,是培养。“枣芽发种棉花”,不到时令过早播下的种子即使发芽也是很难适应环境的,春天的风儿很容易把它们“带”走。
土地整好了,该下种时下种,就不会有太多的担心,生根时自然会生根,发芽时自然会发芽,到夏天,必然会生机勃勃,到成熟的季节,必然会硕果累累。
很喜欢那样的一个场景: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到田间,到地头,到草丛,捉虫,啄石子,啄青草,晒太阳,追逐嬉戏。小鸡们是多么快乐啊,长大后的它们,打鸣一定嘹亮,下的蛋一定有营养吧!
我们在幼儿园,为什么不学学鸡妈妈,把孩子“散养”呢?让孩子多活动,多晒晒太阳,让孩子健康起来;对孩子喜欢的事情,引导他,激发他,培养他,在孩子心里种下快乐和求知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