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是一本由陈舞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读后感(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确实如此
还记得那两句非常有名的韦应物的诗句吗?就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据非常可靠的消息说,后一句还曾经被用作作画的考试题。
或者,现在不是已经是阳春三月了吗?相信也应该快到了牡丹花开的时候了。刘禹锡写了那么多的诗,但这个时分只有那两句诗让人不能忘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得真是让人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可惜,在陈舞雩的《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这本书里,倒是提到了刘禹锡,也提到了他的两次写玄都观,就是没有提他写牡丹的这两句诗——难道,是因为这两句太热烈了,而与书中主题不那么相符吗?
说的是“少年”,其实在陈舞雩的笔下,当他将中、晚唐的十二位唐代诗人娓娓道来的时候,可不仅仅是写了“少年”,甚至甚至还有一位“女士”;不仅仅只是写年轻的诗人,跨度有的还非常大。但总的主题是一定的,那就是,这些诗人的长安“岁月”,确实都称得上是“不羁”,真的是“少年的梦如苍穹一帆”般自由自在!人生命运各异,多半历经坎坷,但都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二位诗人,除了韦应物和刘禹锡,还有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鱼玄机以及黄巢的。除了鱼玄机似乎不怎么熟悉——她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其他各位毫无疑问都是大名鼎鼎,对应的有名的诗歌作品,甚至是词作品,估计也都能轻而易举地想得起来几篇。但是,除此之外呢?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不仅仅在于诗,也在于他们各自的人生际遇。有些诗,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诗,却非得有一番遭遇,才会有感而发——这样的故事,就是陈舞雩想在《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这本书里告诉给更多的人的。当一个个具体的诗人,和他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和他们写那些诗作的经历联系起来,也许读诗的收获会更多;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些诗人之间,还真的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呢?如果有心的话,不妨仔细地梳理一下、汇总一番。
不得不说,在这些诗人之前的1500年前,那位写了《史记》的司马迁早就已经点得很透彻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少年相思在长安》的十二位诗人,哪一个又都不是这样的呢?推而广之,那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非常”之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故事,那还真的就是另外一种待遇了。
当然,一定要记住,作者是在讲诗人的故事,近似于在写小说——而不是很严肃的人物传记,不必觉得历史上就是那样。一个姑妄讲之,一个姑妄听之,这就足够了。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读后感(二):天若有情天亦老
想到李贺的诗句《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诗鬼李贺擅长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他为何抛弃了世界?原因竟是他自闭了?
看完此书《少年相思在长安》,恰逢今天是“世界孤独症日”,呼吁大家对那些有着眼神交流、表情交流、肢体动作交流,社交缺乏理解能力的孩子多些关注。而网络上流行语“我自闭了”,是用来戏谑调侃自己负面的情绪的,这是大家对自闭的误解。
当然李贺并非自闭,只因环境加上健康因素无法施展抱负而选择远离尘嚣,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畅游,李贺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细瘦、通眉、长指甲、一点都不讨喜看上去还有些营养不良。却有一双墨黑色的眼睛、清澈、深邃。李晋肃是李贺的父亲,因常年累月忙于公务,而时局混乱,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加上李贺父爱缺失,年少时就在胆战心惊中度过。都说6岁之前是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关键时期,李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火灾自己的幻城里,砌成一面心墙,将自己幽闭其中。李贺本是一个宝藏少年,他的《雁门太守行》写的太好了,尤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让韩愈大受震撼,后来,他们去见李贺,试探他,更是用半炷香的时间写下了让他们高赞的《高轩过》。此后声名鹊起的他,却没有那么走运,因父亲名字中“晋”与“进”同音,犯了父讳,这么荒唐的理由,没能参加进士考试。
这也许是李贺此生无法跨越的鸿沟,以至于说出了那句“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句子。也正是这样,他才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出琉璃《李凭箜篌引》这样传世佳作,他独特的长吉体风格让我们外人看后大呼过瘾,又难以企及,总是让人意想不到。他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勾勒除了属于自己的意向群,来表达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对他太吝啬,丝毫不愿意给他半分温暖。仅仅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也许你看到此时也会潸然落泪,天若有情天亦老。
作者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穿插诗人的诗,幽默的语言,饱有深情的语言,来看那时的唐朝。带领我们走进诗人世界,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本《少年相思在长安》写出了12位唐朝诗人的恣意人生。
那些值得传颂的古诗、历史故事、文章为什么总能够触动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们熠熠闪光,他们的思想与文章、诗词至今仍使人感到清新爽朗。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读后感(三):诗人的不羁人生
对于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来说,倘若问我们对于哪个朝代会感觉熟悉,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是唐朝,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唐盛世的景象给了很多人联想的空间,还因为在那个朝代有太多大诗人,大作家。
古代诗歌多用来咏物言志,借物抒情,通过一首诗,一首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典名篇能够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唐代有太多的大诗人了,李白杜甫自然不必多说,还有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等名人。
最近读了《少年相思在长安》这本书,作者用现代的角度去描写了12位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让我们对这些诗人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时代背景下,怎样的处境中写下那些名篇的。
对于唐朝的盛世景象,虽然有很多人有相关的描写,人们也有很多的想象,但我们也都必须承认的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并不存在,盛世有一天也可能会变成乱世,而这些变化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当然对于这些诗人来讲也是如此,成长的过程也意味着会面对这些变化。
正如韦应物的那首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本书的作者说,随着春潮带雨的打击,冲垮了曾经的静谧,大唐的每个人都不得不在这一场狂风骤雨中长大。再一看,所有人都发现,波口那只无人驾取的船,正在雨打风吹的水面上,驶向未知的远方。
我觉得,其实很难讲一些沧桑变化的出现是好还是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很多波折,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我们变得强大,才能够真的看见自己的本性,锻炼出自己的韧性。
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不乐不常有”的韩愈也在长安度过了困顿的八九年,然而他仍然能够做到不卑不亢,能屈能伸......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世事才能真的变得豁达,淡然呢。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韩愈的文章往往通俗易懂,字字朴实无华,正如他的为人,低调谦逊,温文尔雅。
还有那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常常给予我安慰与鼓励。有时候看到在某一个行业,或者在某一项兴趣爱好上特别优秀的人,会觉得自愧不如,甚至有些自卑感。而这句话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的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变得卓越,而不必过分的羡慕别人的优秀。
在这本书提到的事迹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感情。两个人在官场相遇,结为好友。因为刘禹锡借桃花写了首诗,两个人一同被贬,刘禹锡非常愧疚,柳宗元却甘愿为他奔赴不毛之地。离别的时候两个人相约,老了之后希望能够继续做邻居。
后来柳东元不幸病死,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刘禹锡,而刘禹锡则为他的死痛哭流涕,把他的孩子当做亲生孩子一样去对待。这样的感情总是会让我很感动,觉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是盛世唐朝,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讲,却可能有太多的风风雨雨。但好在,他们都能活出自己的不羁人生;好在,他们还有诗篇流传千古。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读后感(四):被骂一千年的元稹,真是渣男吗?
《少年相思在长安》是一本唐朝诗人故事集,作者陈舞雩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还原12位中唐及晚唐诗人的一生。回溯他们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以此来更好地理解这些诗人作品背后的故事。
书中提及的诗人是我们既熟悉但又不完全熟悉的,我们熟悉的是他们的作品: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禹锡的《竹枝词》,柳宗元的《江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李商隐的《锦瑟》,杜牧的《赤壁怀古》,温庭筠的《菩萨蛮》,鱼玄机的《赠领女》,最后还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我们曾在课本上以及其他场合见过这些作品,但我们对上述诗人的了解也仅止于此了。我们了解的是他们的名作,不了解的是他们的真实人生。而这恰恰也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少年相思在长安》不仅提及了上述作品,还将这些作品还原到了诗人的人生之中,让我们明白诗人是在何种场合以及背景下完成这些作品的,借此来更准确地理解这些诗句。
看上去12位诗人的故事是彼此独立的,但作为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又充满了种种偶遇,这种偶遇也体现在本书中不同章节的联动上。比如韦应物与柳宗元的偶遇,温庭筠与鱼玄机的偶遇,以及白居易与元稹由偶遇而展开的深厚情谊。
在讲述每位诗人人生故事的时候,作者陈舞雩借助不同的视角来展开,有时以第一视角化身诗人本身,有时则以作者视角来加入其中,当然更多的则是以我们常见的第三视角来展开论述,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再加上作者刻意的轻松风趣的叙事风格,成功降低了本书的阅读门槛,尤其适合作为了解诗人平生的入门读物。
阅读门槛低,并不代表没有干货。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本书最后附有一张参考目录,由此可见作者陈舞雩在尽力做到轻松有趣时,也顾及到了内容的准确与权威,这从书里面的许多小细节可以窥见,能让读者受益良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讲述元稹的一章。
我们现代人对元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元稹写给妻子韦丛的悼亡诗感动了无数读者。
然而诗句虽然动人,但元稹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却与之相差甚远,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元稹是十足的“渣男”,甚至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那位写下许多悼亡诗的元稹,同时也是《莺莺传》的作者,以及与薛涛、刘采春诸女暧昧不清的男人。这样的男人难道不是“渣男”吗? 陈舞雩说,不是。
在本书中,陈舞雩提出,元稹与薛涛以及刘采春的风流事出自晚唐的《云溪友议》一书,然而这本书是一本小说,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由此可见其中关于元稹的记述未必有多少真实性。
同时,元稹和其他中唐诗人一样,都深陷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元稹和李党诸人过从亲密。因此后来牛党掌控朝政期间编修的《唐穆宗实录》中也编造了许多元稹的黑料。元稹因此背负了一千多年的骂名,直到如今。
当然,陈舞雩的说法也未必是全然真实的。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曾提出一个“记忆之场”理论,是说真实的历史环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后来人重建的不过是似是而非的记忆之场罢了。历史长河中曾真实发生的,以及后人绘声绘色讲述的,可能完全是两码事。
这一观点用在元稹身上也非常合适,关于元稹真实人生的历史已经很难得到证实了,因此究竟他是“渣男”还是“清官”都需要谨慎定夺。
然而本书作者陈舞雩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对于元稹的印象完全是人云亦云,许多人甚至对元稹的生平一无所知就信誓旦旦地斥之为“渣男”。
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相思在长安》虽然以男性诗人为叙述主体,但其中也不乏女性视角,这不单单体现在书中唯一一位女诗人鱼玄机一章,另外在黄巢一章中也有所体现。
当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宁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还有黄巢在大户人家抢去的二三十个姬妾。
唐僖宗宣召她们,问道,你们都是勋贵子女,世受皇恩,何为从贼?
其中一女子对答:“贼寇逞凶叛逆,国家以百万之众,不受宗庙,逃亡巴蜀。如今陛下以抵抗不住贼寇,而来责备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
面对这样的问题,唐僖宗当然无言以对,也只能无言以对,因为女子说得都是真的。造成这场浩劫的,并在浩劫中出逃的皇帝,有什么资格来质问这群女子呢?
类似这样的细节故事在书中为数不少,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最后,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少年相思在长安》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毛病,那就是时不时的言情体,冲淡了故事原本的氛围。当然,忽略这一点的话,我们确实能从书中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