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人与书籍》是一本由[奥] 茨威格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邂逅人与书籍》读后感(一):分数是给翻译的
分数是给翻译的。
我虽没读过茨威格的作品,但久闻他的盛名,实在觉得不至于啊,这书不至于写的这么没意思啊。细细想来应该是翻译的问题了。读起来总有种每个字每个词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完全不知所云的困惑。书中很多作品和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但却完全没能感受到茨威格的智慧,更别提阅读的喜悦了。遗憾。
《邂逅人与书籍》读后感(二):爱上卢梭与西塞罗
也许是年岁渐长,又或许是养了小孩子,心变得极度敏感。看到和自己家孩子同龄的小孩子,吃不好、住不好,心里觉得很难过,好似是自己孩子吃不好、住不好。看到老人,年岁变大、疾病加身、行动不便时,总想着去帮他们一把。长辈的人渐渐老去,更何况我们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去了医院,看到手术等待区的病人,夏天最热的时候,裹了两床棉被,身体依旧在发抖,或许真是冷,也或许是害怕。我多想帮她一把,虽然我也害怕。
很久的时间里,情绪很低沉,有些东西压的人无法喘息。我想通过写作来摆脱压抑和不理解,写东西多了,我渐渐发现,写作让人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并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理解、关爱。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不如意、不开心的人是大多数,开心、阳光、有能量的人是少数。出行高峰期,看看地铁车厢里一眼望不到头的人,说不定谁有什么样的苦难。苦难应该是常态,在不开心中学会自我调节,是生存所必备的本能。
“管好你自己就好了,想那么干嘛,都是些陌生人。”有人也会这样劝我,可是我总是不忍心,看到周围的人,或者说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有疾病、不幸和苦难。有时我会想,世界上要是有一个快了仙子会多好,她在空中向人世间轻轻挥洒一下她手中的仙棒,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变得衣食无忧、开心、快了,该有多好。理性告诉我,这样的仙子是不存在的,人们依旧会有苦难。怎么办?唯一能做的是,祈祷,从心里发愿,“愿所有人一切都好,包括我认识的人和我不认识的人。”没有人会提前走明天的路,也没有人会完全预知明天的路,我开始相信,许愿美好,美好就会来临。
哲学、宗教能拯救心灵的困惑和不安,然而,我们心理强大之后,依旧需要的是行动,去改变。
“每天使用上十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我觉得有负罪感,明明知道是白色污染,却无法不使用。”“忙着挣钱时,周六周日及更长的节假日无法陪伴家人、孩子。我怀疑挣钱的意义,对家人的陪伴都没有,生活幸福,这么苦难吗?”人们都在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以为然;杨澜如此成功,孩子的家长会也无法参加。有时我也怀疑,是不是我太过理想主义,是不是太过偏激,是不是太不融入社会?
是我错了吗?其实我没错。只是我弱小的力量,无法去指出我们社会中不合理的存在。当大家都在打架时,你不去打,不正常的人是你。当大家都给孩子报辅导班,你不报时,错误的是你。我们不够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控诉,“我没错,是你们错了!”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极度的人间清醒。有些东西,我们似乎无法抗衡。
都说读书可以拓展一个人的视野,的确,读书,让我在自我怀疑、否定中脱离了出来。当我在社会的生活中迷茫时,我总是在想起那本书里的内容,《有度,瑞典人为什么自在》。瑞典的教育、医疗、养老、企业、家庭观念,在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家庭为重的社会风气、以人为本的教育、社会企业个人极高的环保意识、重视和自然的接触。这本经产让我在困惑时会想起的书,让我发现,有些事,我的确没有错。
以前,有个故事,是讲一个西部落后地区,家里生了好多孩子,小孩子不读书都去放牛的故事。“你长大了做什么?”“结婚、生娃!”“然后呢?”“娃娃再结婚、生娃!”在大家无尽的嘲讽中,国家放开三胎、同时也加大了教育的投入。生孩子多、孩子放牛,似乎不是我们个人有多少能力决定的。也许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西部的落后、教育投入资金的减少,也是这些地区状态形成极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无法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前些年,出国旅游热的时候,大家都说,“出国了,给中国人长点脸,别那么不文明、没素质。”我一度也以自己国民的不文明感到自卑,“如果有能力,我也要去欧美或日本。”然而看一下我们的GDP,以及我们的总人口,就会发现,“仓廪实而知礼节。”给十个饿肚子的孩子,一块面包,还希望他们谦让,不可能。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早中国100以上。美国50年代的女人都在追求什么,50年代中国的女人在追求什么。欧美、日本的国民如果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环境,未必会文明到哪里去。
读书,然看似闲杂的书,总是能戳中你心里的某个角落。《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讲了好多的故事,让我着迷的,记忆深刻的,是西塞罗。西塞罗是古罗马政治家、哲人、演说家和法学家。看看茨威格对他的描写,你会惊讶,原来,时间还存在这样伟大的人。是的,西塞罗是伟大的,他的故事能解开2000多年后,我一个素人的迷惑。自古至今,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权力。我想想,他也许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那个快乐仙子!
茨威格,的确是人物描写的高手。卢梭在他笔下也出神入化。他的描写,让我痴迷上了这个伟大的人。看一下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1712-1778)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在思考什么?追求什么?1750年的中国呢?大清王朝。
跟着卢梭、西塞罗这样的政治家,哲学家,以他们的视野去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似乎我们便不会被这个承载极度丰富碎片信息的载体错误的引导。
我们追求财富、地位,这应该不是人类终极追求的所在。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国度,那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生活的幸福、快乐,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彼此都有尊严的活着!
每个人都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仓廪实 知礼节”。
《邂逅人与书籍》读后感(三):爱上西塞罗和卢梭
也许是年岁渐长,又或许是养了小孩子,心变得极度敏感。看到和自己家孩子同龄的小孩子,吃不好、住不好,心里觉得很难过,好似是自己孩子吃不好、住不好。看到老人,年岁变大、疾病加身、行动不便时,总想着去帮他们一把。长辈的人渐渐老去,更何况我们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去了医院,看到手术等待区的病人,夏天最热的时候,裹了两床棉被,身体依旧在发抖,或许真是冷,也或许是害怕。我多想帮她一把,虽然我也害怕。
很久的时间里,情绪很低沉,有些东西压的人无法喘息。我想通过写作来摆脱压抑和不理解,写东西多了,我渐渐发现,写作让人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并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理解、关爱。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不如意、不开心的人是大多数,开心、阳光、有能量的人是少数。出行高峰期,看看地铁车厢里一眼望不到头的人,说不定谁有什么样的苦难。苦难应该是常态,不止我有。人人有苦,怎么办?
“管好你自己就好了,想那么干嘛,都是些陌生人。”有人也会这样劝我,可是我总是不忍心,看到周围的人——或者说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有疾病、不幸和苦难。有时我会想,世界上要是有一个快了仙子会多好,她在空中向人世间轻轻挥洒一下她手中的仙棒,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变得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该有多好。理性告诉我,这样的仙子是不存在的,人们依旧会有苦难。怎么办?唯一能做的是,祈祷,从心里发愿,“愿所有人一切都好,包括我认识的人和我不认识的人。”没有人会提前走明天的路,也没有人会完全预知明天的路,我开始相信,许愿美好,美好就会来临。
哲学、宗教能拯救心灵的困惑和不安,然而,我们心理强大之后,依旧需要的是行动,去改变。可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无法改变?
“每天使用上十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我觉得有负罪感,明明知道是白色污染,却无法不使用。”“忙着挣钱时,周六周日及更长的节假日无法陪伴家人、孩子。我怀疑挣钱的意义,对家人的陪伴都没有,生活幸福,这么难吗?”人们都在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却都不以为然;杨澜如此成功,孩子的家长会也无法参加。有时我也怀疑,是不是我太过理想主义,是不是太过偏激,是不是太不融入社会?是不是想太多?
同情别人、发现世人的苦、认为有些东西不合理?是我错了吗?想多了吗?其实我没错。只是我弱小的力量,无法去指出我们社会中不合理的存在,没有勇气做确定是对,却不敢做的事。当大家都在打架时,你不去打,不正常的人是你。当大家都给孩子报辅导班,你不报时,错误的是你。我们不够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控诉,“我没错,是你们错了!”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极度的人间清醒。有些东西,我们似乎无法抗衡。
都说读书可以拓展一个人的视野,的确,读书,让我在自我怀疑、否定中脱离了出来。当我在社会的生活中迷茫时,我总是在想起那本书里的内容,《有度,瑞典人为什么自在》。瑞典的教育、医疗、养老、企业、家庭观念,在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家庭为重的社会风气、以人为本的教育、社会企业个人极高的环保意识、重视和自然的接触。这本经产让我在困惑时会想起的书,让我发现,有些事,我的确没有错。
以前,有个故事,是讲一个西部落后地区,家里生了好多孩子,小孩子不读书都去放牛的故事。“你长大了做什么?”“结婚、生娃!”“然后呢?”“娃娃再结婚、生娃!”在大家无尽的嘲讽中,国家放开三胎、同时也加大了教育的投入。生孩子多、孩子放牛,似乎不是我们个人有多少能力决定的。也许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西部的落后、教育投入资金的减少,也是这些地区状态形成极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无法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前些年,出国旅游热的时候,大家都说,“出国了,给中国人长点脸,别那么不文明、没素质。”我一度也以自己国民的不文明感到自卑,“如果有能力,我也要去欧美或日本。做个文明人。”然而看一下我们的GDP,以及我们的总人口,就会发现,“仓廪实而知礼节。”给十个饿肚子的孩子,一块面包,还希望他们谦让,不可能。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早中国100年以上。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女人都在追求什么,独立。50年代中国的女人在追求什么,吃饱饭。欧美、日本的国民如果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环境,未必会文明到哪里去。
读书,然看似闲杂的书,总是能戳中你心里的某个角落。丰富你的认知、拔高你看问题的视角。《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讲了好多的故事,让我着迷的,记忆深刻的,是西塞罗。西塞罗是古罗马政治家、哲人、演说家和法学家。看看茨威格对他的描写,你会惊讶,原来,世间还存在这样伟大的人。是的,西塞罗是伟大的,他的故事能解开2000多年后,我一个素人的迷惑。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平等、权力。我想想,他也许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带给世人快乐的快乐仙子!
茨威格,的确是人物描写的高手。卢梭在他笔下也出神入化。他的描写,让我痴迷上了这个伟大的人。看一下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1712-1778)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在思考什么?追求什么?1750年的中国呢?大清王朝。
跟着卢梭、西塞罗这样的政治家,哲学家,以他们的视野去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问题都不是小问题、简单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接触了两位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视野突然开阔,无解的问题、低沉的情绪、自我否定,人云亦云的浮夸,似乎都随之消失了。我想,追求财富、地位,这应该不是人类终极追求的所在。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国度,那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生活的幸福、快乐,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彼此都有尊严的活着!
每个人都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仓廪实 知礼节”。快乐仙子,我想,是真的可以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