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导论》是一本由Dimitri P. Bertsekas / John N. T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概率导论》读后感(一):一处翻译错误
中文版第23页,英文版第27页:
把“ A friend opens for you one of the remaining two doors, after making sure that the prize is not behind it. " 翻译成了“你的朋友打开其余两扇门中的一扇空门,显示门后没有奖品”。原文刻意强调了“after making sure that the prize is not behind it. ",译者却没有翻译出来。
后文表示,如果你“坚持原来的选择”(不换门),“你得奖的概率只能是三分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在“making sure that the prize is not behind”某扇门后再“opens for you one of the remaining two doors”,那么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只是随机地从两扇门中打开了一扇,然后发现门后没有奖品,你“坚持原来的选择”(不换门)得奖的概率是二分之一。
《概率导论》读后感(二):读了概率论部分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棒的教材,很容易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本“中规中矩”的教材,例子—概念—证明—例子,语言很简洁,很标准的通行教材。
更像是一本讲义,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搬到了书上;如果这些内容由教师课堂上讲解那么效果会非常不错,但是搬到书上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学生在自己读的时候,如果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自己仔细研读,是需要一些热情的,但这个热情需要你自己提供,这本书并不会调动你的热情。
缺点也是有的。首先,概率论部分理论不够深入,有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没写;其次,讲解不够细致,以“简洁的富有深度的一句话”来解释的方式居多,这的确是一种富有诗意地处理方式,但是这么做显然是有缺陷的;还有一点,在章节的顺序和组合上,我认为是缺乏系统性的,而且缺乏衔接,没有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将整体结合起来,有点像一些所谓的“中式”教材那样排列的感觉。 当然,我认为这更适合作为提供给教师的讲义,这本书的引例、例题非常棒,概念的切入点很好,那些“富有深度”的句子对于初学者和复习者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书后的习题也是非常优质的,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可以在习题中找到。
个人认为初学者使用这本书最好的方案是跟老师的课程配这本书看,很适合初学者。
而这本书更好的用途是:教师的讲义。
对于复习者与想进阶的人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书,而是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概率导论》读后感(三):再谈蹩脚的分布列: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国内的教材和学者通常喜欢把概率质量函数(PMF)称为分布列。这本汉化版的教材也不例外。
也不知道谁发明了分布列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为什么这么叫,也不清楚。
个人猜测,其原因可能在于,对于离散随机变量来说,概率可以列举出来,无论用柱状图(bar)还是列表。
但是这种做法就撕裂了概率论中“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撕裂了概率密度与概率(质量)之间的关系。
=============
由于本书的译者也将PMF称为分布列,这导致很多地方出现驴头对不上马嘴的局面,也增加了初学者理解的难度。
举个例子。
P230
译文
在这里以及其他类似的地方,分布列这个词就显得特别蹩脚。特别地,译者在这里同时使用了分布列与概率质量,简直就是一种变态的做法。
《概率导论》读后感(四):读 Dimitri P. Berteskas 之《概率导论》
因为不太想看千篇一律的国内大学概率论教材,买了这本《概率导论》。内容上虽然这本书讲的也是非测度概率论,但讲法上和国内普通教材非常不同。
首先这本书把概率和统计做了区分,同时又比较侧重概率,第一到七章讲概率,第八、九章讲统计。线索十分清晰,同时又不过于偏重使用,非常适合用来打概率论基础。
其二本书的概率部分不仅限于初等概率论,而是涉及到了随机过程。这对于不会专门再去学随机过程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三,本书的统计部分中贝叶斯统计和频率统计并重,并不厚频率而轻贝叶斯。同时书中把两种统计的区别讲得很到位。
说完了优点,再来说说缺点。本书和绝大多数数学书一样,喜欢乱用符号,且不标注类型系统。所以经常会疑惑一个符号究竟代表可以任取的随机变量还是一次统计的采样结果。此外,本书受篇幅所限,很多地方讲得并不全面,所以如果要从事概率或者统计相关的工作或者学习,还需要补充不少阅读材料。
求点赞,求收藏,求分享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概率导论》读后感(五):文盲数学教授的翻译: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第7章 马尔可夫链
P290
译文
原文
===========================
点评:
1。第一处,将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归结为状态;而不是归结为对状态的影响。
2。第二处,是状态按照给定的概率发生变化(但这些概率不随时间变化)。
3。第三处,漏掉了一句关键信息。正是这句话指出概率不随时间变化。
4。第四处,漏掉了一句关键信息,从而导致这句话的翻译错误,因为意思变了。
========================
那么短的段落,那么多的错误。
这样的译文只能出自文盲教授之手。还数学教授?SHIT。
《概率导论》读后感(六):差强人意的翻译: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P259-260
译文
点评:
1。第一处,更好的处理是把【既定的时点n】与随机的时点N之间的对照关系明确写出。
2。第二处的翻译,可以说是错误。因为as long as的条件意思没有翻译出来。
3。第三处的翻译,不知所云,不就是在随机时点重新开始吗?
4。第四处的翻译,是个错误。真实的意思是【根据N的定义】。
========================
总之,译文非常粗糙,需要仔细打磨。
《概率导论》读后感(七):250次元脑袋的产物: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250元次脑袋的产物,在神的眼里很美妙,
在我们平凡的人眼里,就是胡编乱造,狗屁不通。
========================
P277
译文
原文
==============
点评:
1。第一处,原文为肯定句,译文改编成了疑问句,而且没有外在地给出答案。
2。第二处,译者不认识in large measure(在很大程度上),硬生生胡编为大样本。
3。第三处,原文的意思明明是类似电话营销情形,你要不断打电话,译文搞成了一批人同时打电话。
================
这都是什么脑子,必须是250次元的。
《概率导论》读后感(八):相声演员的翻译: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本人最初越看越气,后来越看越觉得好笑,
哪里来的奇葩数学教授,
这数学水平和英文水平,还不如去说相声。
======================
第9章 经典统计推断
P390
译文
原文
点评:
1。第一处真正的意思是,X的概率分布取决于θ值。
2。第二处的真正意思是,上面这种做法,在某些情形下,也是面对最坏情景时的做法。
======================
这些错误,让人真心怀疑译文出自三流文学爱好者之手,而不是出自数学教授之手,
译者脑中无数学,也无英文,译文狗屁不通。
《概率导论》读后感(九):小小数学教授可笑可笑: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译文里,数非数,字非字,
小小数学教授可笑可笑。
=======================
译文
原文
=====================
点评:
1。第一处,随机影响,应为随机插入的笔误。
顺便指出,译文把 random incidence phenomenon翻译为随机插入的影响,而不是字面上的随机插入现象,让人很困惑。因为翻译为现象,反而更容易理解。
2。第二处,other than the Poisson process的更准确意思是,随机插入现象出现在泊松过程中,也出现在其他(非泊松)随机过程中。
3。第三处的处理不妥,consider不是“可视为”,而是考虑、考察。
========================
这样的例子,频繁出现,说明译者的英文水平很LOW,数学素养也不敢恭维。
《概率导论》读后感(十):故事终于编不下去了:郑忠国、童行伟《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之批评
2.5多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
P81
译文
原文
点评:
1。第一处,“它们(多个变量)的取值相互联系”,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原文中的那个may不可忽略。否则,多个随机变量独立的情形无处落脚。这很好理解,人的身高和智商,是两个变量,但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联系。
2。第二处,将概率质量函数(PMF)翻译成分布列的缺陷终于水落石出,故事终于编不下去了。相反,如果一开始不把PMF翻译为分布列,这里的概率质量就非常自然了。
3。第三处,这两个粗糙哥译者又一次表现得不耐烦,处理得不严谨。
==============================
故事终于编不下去了吧,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