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是一本由张海鹏 主编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99.00,页数:59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通史》精选点评:
●几乎都是学界大牛所写,最新,现有可能最好的近代通史,但仍未体现作者的真正水平,某些事件尽管叙述的很详细,却难以逃离正统叙述格式,其中杨奎松的“内战与危机”卷可能是最好的,考研者和了解近现代史的入门者可一用。
●为老师和所有著者打call
●事件发生的过程写得很详细,这有助于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代史。对比之下,教科书写得省略。第九卷,内容比较散,罗列事件,且手头没有地图,结果就是显得凌乱。总之,很好的近代史入门读物。
●花一个月阅读的目的是帮助理清线索,好几卷是大家们的论文,比如王奇生的那卷,好几章是出自《革命与反革命》、《党员、党权党争》,各有特色
●这套书五七八十写的好,其他很一般了。建议汇总茅海建,夏春涛,邱涛,马忠文,李细珠,侯宜杰,唐启华,桑兵,杨天宏,尚小明,罗志田,王奇生,杨天石,李玉贞,黄道炫,杨奎松,吕迅,邓野,沈志华,汪朝光,齐小林等重编一套
●从甲午开始读,读到新政,这一册多内容翔实,文笔亦可,逻辑清晰,史实基础问题不大,很是难得。
●整套大致看了一遍。目前觉得第七、八、十卷写得最好,其次是二的姜涛部分、三、五、九的王建朗部分。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的百年屈辱史,终于读完了!整个心情是沉重的!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不仅仅是个口号,的的确确是历史的选择!
●为了备课翻了一遍,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通史部分: 12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共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6杨奎松:《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一):《中国近代通史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民族硬骨头本质的凸显
看了下本卷的评论,有人批评是全卷写的最差的一本。的确,现在回想了下,我看这一卷是最快的,可能因为大量的历史事实读者们都知道,公车上书,义和团,八国联军。其实这一卷的重点应该放在新视角来剖析义和团事件暴露出清王朝的矛盾心理,对慈禧太后的权术谋划和复杂的内心应当更加系统构建,以后来者的睿智眼光审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清王朝覆灭前的最后一折腾。可惜本册还是大量的用于历史描述,或许还没有着重描述主要矛盾,大量的史料堆砌让人理不清头绪。
我对本书的前半段,也就是描写公车上书以及光绪百日维新印象不深。这个已然失败,且影响有限的运动,即使有光绪这一皇帝加持(实则无权力),也没必要占据半本书的章节。对于后半段义和团的兴起,各层级以及朝廷中枢各派系的不同态度,不同阶段义和团的发展规模,读完能够有个大体的了解。只是穿插太多不那么重要的外国人的动向,也不是什么大动向,可作者偏要以人物为中心拎出每一次的列强的变化。看到义和团围困西摩联军,我也会感到热血沸腾,也会纠偏地不那么抵触他们,认为是无知愚昧的一批人。面对枪炮,我们的先辈们能够以血肉之躯抵抗,这就是民族骨头硬的体现。只是制度体系太落后了,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干不过他们。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二):《中国近代通史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如何连根拔起一颗大树
《辛丑条约》之后,清王朝的根基终于开始摇晃起来。但就像袁世凯说的那样,几百年的大树,专用猛力,虽折断无法去根。在辛亥革命面前,清王朝扭扭妮妮地派大臣出洋考察、十年宪政等等动作,显得多么迂腐与不可救药。近代史的主角们终于不再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和封建士大夫们。思想和力量从日本,从英国,从南洋漫灌到国人中,年轻人中去,他们是新生的一代,是造反的一代,拿起思想的金箍棒要打碎一切桎梏,力量磅礴,掀起滔天巨浪。
孙中山是伟大的,他的一生都在奔走呼号,最先树立起了推翻清王朝的大旗。于是革命浪潮把他推举了起来,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死忠的革命家们。孙中山的精神光彩照人,品质坚韧不拔,个性乐观豁达,于是成为了革命时代的头号明星。只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一些更接地气的内容。孙中山的精神大于能力,从未成功却也从未放弃,而桀骜不群的第一代革命者们各个思想矍铄,唯有真正有斗争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能统领。只是孙中山不是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跟孙中山闹矛盾,误解、诋毁孙中山,甚至黄兴一开始也与其理念不合,只是黄兴心怀大局才没有另立山头,只怕分散了革命力量,决定忠诚跟随孙中山。我读到了革命的复杂性,像极了改朝换代时候群雄争霸的再现。陈友谅与朱元璋,刘邦与项羽,曹操与刘备,乱世中草莽变英雄,袁世凯更像那个所谓的英雄,自身军事实力强大,政治手腕老练,历史似乎也选择了他。可惜这一次的改朝换代换的是整个封建制度,注定是要跟前朝断得彻底,注定是新人出世。像袁世凯、黎元洪、张勋以及冯国璋等等北洋军阀时代的枭雄们,都是等待着被收拾的对象,或死于同类,或败于岁月,或自取灭亡,在大浪潮大颠簸中逐渐耗尽以往的优势,逐渐被时代抛弃与淹没。于是这个乱世是属于谁呢,属于哪一类人呢,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还在寻找,还在赶路,还在用鲜血与汗水苦苦寻觅与尝试着。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三):(第二卷)近代风云变幻的开端
中国近代通史 张海鹏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二卷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读后感
近代风云变幻的开端
来到了南京工作,自然就想认真研究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然后就扣下了近代史这座大门。南京的静海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的地方,那下关码头(现在叫中山码头)曾经游曳着的是西方挂着五颜六色旗帜的坚船利炮,这一切都离我这么近,让我惊叹这段大乱史才最多过去一个半世纪,在公元纪年以来的8%的末梢位置。大乱之后有大治。在大治的当下,我很想了解乱世发生的事情,进而稍微感悟下动荡年代人物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时代淘尽脱颖而出的另类们,不管是伟大还是卑鄙,高尚还是低下,传统还是先进,我都很好奇。目前也只是猎奇而已。
年龄渐长以后,对读长卷书也更能耐得住性子了,特别是对能够读的进去的好书,越厚越觉得过瘾,读完了觉得通透。这部《中国近代通史》是我能够接触到的最系统详尽的近代史的书籍,刚翻看时也意识到通史不像事件历史那样可以拆开揉碎地把玩剖析,它主要篇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穷尽史实,稍微加些提炼和总结,也少有戏谑和遐想,所以读起来没什么趣味性。可只有这样地客观详尽,才能让我系统梳理了解这近百年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总体上感悟和体会历史发展前进的方向和节奏,多方位的原因和机缘巧合的碰撞。只有打下这样的基础,后续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精细观摩品味。所以算是打基础用的一套书了。
这一册是讲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有关鸦片贸易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太平天国的覆灭。每一章都是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涉及人物众多,事件众多,有时详尽介绍,有的寥寥数语,也是笔者个人倾向,或者碍于史料有限。其中也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记录,以彰显观点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近代史开端源于中西方的冲突,清朝本土内患引发的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战争,在本书中有大量篇幅。只是由于过于强调客观性描述,这些战争形势变化和典型战役的经过,动辄长达数千字,且平铺直叙,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也只是草草读之,走马观花了。
对于出现的重要人物,我觉得作者很擅长用几个词句就能概括其特点,让我印象深刻。如曾国藩,一心崇尚儒学等正统,不愿杀人,但靠镇压民众而受到重用,不得自圆称杀戮是为了维护正统。可到了晚年一心求死以心安,可知其一辈子活在仁义礼智信与屠杀百姓的矛盾中,何来人生之乐可言?再想那些因太平军兴起而杀人、被杀、饿死冻死战死、抑或飞黄腾达的千千万万生灵而言,真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他们在历史的大潮中求生不得,甚至求死不能,活如草芥,就靠着求生本能去选择和拼命去,也只能聚成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