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返乡探母,空闲之际,我带着8岁的冬冬去刚收获完毕的花生地去“捡秋”。夜降微雨的缘故,地面有些潮湿,一些散落的花生露出地面,看着令人欢喜。我索性蹲在地上,把自己当作圆心,耐心地边耙边捡。冬冬太贪玩,专挑个头肥大的去捡,每捡到一粒,都会雀跃着送到我的篮子里,一会儿工夫便忙得热汗直淌。
正捡在兴处,隔壁的张嫂赶了过来。她笑盈盈地和我打过招呼,又问了问冬冬的学习情况,随后利用捡花生的间隙,一本正经地和我聊起她家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我对张嫂的家庭状况很熟悉,近两年她丈夫的腿病犯得厉害,不能下地干重活,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个人忙活,好在儿子争气,去年考到省城的一所大学就读,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张嫂说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就业幾率越来越小,她担心儿子毕业后找不到稳定的金饭碗,并问我是否有好的建议或办法。见张嫂如此坦诚,我便很有耐心地劝慰起来:当今时代,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拘一格,只要孩子肯努力,够优秀,将来定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做家长的完全不必担心。听完我的话,张嫂抿嘴笑了,转身将刚捡的半袋花生倒进一旁的白铁桶里。
小半天的时间过去了,我和冬冬的收获很大,整整捡了多半篓花生。离开花生地时,冬冬逞强地将筐篮拎在手里,并趁我不注意,将里面的花生全部倒进张嫂的白桶中。望着冬冬所做的一切,我赞许地点点头,同时拉过他的手,乐颠颠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入夜不眠,望着一旁酣睡的冬冬,我的脑海里想起一则旧事。我10岁大时,家里发生一场变故,温饱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当时的隔壁住着一位独身的老倔爷,他身材不高,性情古怪,村里的小孩子遇见他都要绕着走。老倔爷家境很好,吃穿不愁,经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读书看报。他对种田知识也不在行,只晓得在村头的口粮田里成片种红薯,说是好管理,吃用也方便。“寒露摘山楂,霜降刨地瓜”,每年的霜降未到,老倔爷总是找来锹镐,提前将地里的红薯囫囵收回家中,然后虎着脸喊我去他家“开圈”的地里翻红薯。时间一长,经验也来了,我会专找地头或垄沟的边角处挖,因为那里的红薯最多,有的甚至连翻动的痕迹都没有。当我将翻出来的成堆红薯用筐篓运回家的那一刻,我看到的,除了母亲的笑容之外,还有残留在她脸上的越擦越多的泪痕。多年后,我才从母亲口中获知事情的真相:老倔爷的成分不好,是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他家田里遗落的红薯都是他故意“赏”给我的,就是为了默默帮衬我家渡过难关。岁月流转中,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最终在大城市安了家。儿子冬冬略通人事后,我便将老倔爷施薯助人的故事多次讲给他听,小小的他总是百听不厌,悄悄地将一颗乐善好施的种子埋入心中。
真正的善良都是静寂无声的,无须轰轰烈烈,也无须大声点赞,但里面藏匿的小美好,则是可以传递的,便如当年老倔爷默默赠我的那些“放圈”红薯,不仅填饱了我的胃,还滋养了我的灵魂,并最终以传承的形式,引领我的下一辈知足感恩,扬善前行。
(常朔摘自《团结报》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