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是一本由[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一):一个记录
看了精神分析的书以后需要压压惊。1.记录一下一点儿疑惑。关于科学需要可重复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昨天和朋友讨论后才发现书里写的是针对科学视角的完美设想。起因在于朋友上了一门debating science in society的课,课上提到去审查重复别人的实验的报酬实际上并不多,有的人研究了很久的成果却因没人去审查重复实验而导致不能发表文章所以没有后续的funding只好放弃研究。2.对事实的描述并不等于对事实的解释。eg.聪明汉斯:马给出了算术题的正确答案,但这并不能推理出这匹马具有算数能力,而是具有算数能力只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3.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就算是因果也需要注意方向性。4. 一个复杂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交互作用而成,并不存在所谓的“神奇子弹”,因此要就这个现象提出解决方案,也需要多种力量一起加以干涉。这一点很好的提供了对一个现象的分析思维,以及提醒我们对太斩钉截铁的“唯一”原因和结论的警惕。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二):关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辩证分析
本书并没有阐述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读者辩证思维,就心理学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循善诱给出解答。洪流般媒体轰炸和用户偏见之下,保持清醒、反向思考属实难得。
科学具备可证伪性,佛洛依德的问题在于只在事后对现象进行总结,没有用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且事后诸葛亮的结论无法用于预测和指导。
科学符合操作主义,可以公开备所有人实践证明,而不是空有概念的空中楼阁。信度(测量结果具备可信度)和效度(测量内容和问题原点的一致性)需要兼备。
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再鲜活的见证叙述和个案都毫无价值。
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极有可能由第三者变量引发。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即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偏差使人产生错误判断。解决方案是分离变量和重复实验。
简约原则:两个解释都有说服力的时候,倾向于更简单的一个。毕竟科学是不断进行小修补的过程。
科学发展是渐进式,而非靠个人进行的飞跃式发展,没有一个实验可以一锤定音。后者符合媒体叙事脚本但非现实情况。
聚合型实验,即交叉性验证也是复杂诱因下的解题思路。
心理学研究得出的是概率性结论,而不是针对个体的精准预测。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三):戳穿伪科学
《这才是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学的两难境地】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从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完成记录小球撞击桌面后人类意识到撞击的反应的时间差异的实验算起,至今不过150年。
可以说,心理学确实可以算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但就在心理学兴起的这150年间,一项项自诩年龄大得多的伪科学渐渐涌现:星座学,命理学,塔罗,占卜,催眠,潜意识……它们无一不靠着自圆其说的逻辑与完美的不可证伪性风靡全球,也让公众对心理学的误解越来越深:心理学不过是一群无聊的科学家们(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根本算不上科学家)搞出来的理论,没有实用性;个体心理差异极大研究结果根本没有普适性;心理,这么主观的东西也能像客观的自然科学一样研究?
如果这些关于心理学的误解也笼罩着你,或者说你被那些夸张的学术新闻弄得焦头烂额,或者甚至你对心理学没有兴趣,这本书都能被称作一本必读书。
【科学与伪科学之别】
这本书的魅力之处便在于它不仅介绍了心理学与科学所共有的研究方法,也介绍了伪科学的谬误以及它为何令人着迷。
广义的心理学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它足够亲民:它擅长研究常见的现象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些属于心理学的术语也是那么通俗易懂,甚至无良媒体也能毫无根据地声称“心理学研究表明……”但是许多我们认为的心理学严格意义上是无法称之为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没有足够大量的样本数据,权威的同行评估,只有一个个所谓的“假说”“猜想”与精心挑选的佐证材料。最(大概可以这么说)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便是此种使用大量个体证明,充满偶然性的,不严谨的心理学。
伪科学的“伪”也在于此,它自称自己也是有目击证实的,但这些个体从来都没有违背过这项规则(或者说被精心挑选地使得规则成立),他们不用过学术途径发布,而使用媒体,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结果无需经过同行审查,也无法称得上是学界的共识。他们使得自己的理论完美到无懈可击,把一切不符合规律的现象排除在外,他们使用直观的图像语言,夸张的符号语言,使他们的理论迅速勾起人们的好奇心,那些模棱两可的话语让你无不觉得他们是在详细的描述你的特征,即使他们的理论有可能是全盘错误的。
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心理学家们苦心科研过于沉默,才导致了伪科学的大行其道,这本书算是沉默的心理学家们对伪科学的一记反击。
【一点想说的】
我们一直以为了解无非是让我们变得博识,但是,有时,仅仅是不了解也足以让人受到伤害。
2017年7月9日,山东淄博一年轻女子被诊断患上了热射病。女子的家人解释说,因为她刚刚生了孩子,为了不让女子落下“月子病”,将来“怕冷怕风”,坚持不开空调、风扇,让她盖着被子。经过检查,女子的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医生虽然全力抢救,可依然没能挽回女子年轻的生命。
2017年11月,河北沧州的胡瑞娟被丈夫陈春龙带至当地一“半仙”家中看病,被诊断为“蛇仙附体”。陈春龙及其亲弟弟陈金来听信其“治病方法”用皮鞭抽打胡瑞娟,导致了她的死亡。
更不必说层出不穷的各式含有新奇技术的保健品,预测运势的算命法。除了不合理的定价外,其产品与方法的安全性与真实性也未必足以信赖。
科学水平的进步,并不代表大众认知水平的进步。事实上,大众的认知水平相较科学水平有着明显的滞后性。面对被伪科学们污染的公共知识领域,除了人们自身应该提升理性认知水平外,学术界也应该主动下场“扫盲”,破除人们对于伪科学的迷信,这亦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此书,是观看科学舞台上的一场打假秀,也是一次了解科学观念的盛宴:随机分配、分离变量,大二问题之解,关联性原则聚合型证据……这些不仅关于心理学更关乎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足以给予人们最可靠的启蒙。
对于专业的心理学者而言,十二章中心理学的单一意识形态文化问题也提出了对心理学界的反思,值得思考。
另外,这位心理学家也认真地反复筛选所使用的事例及文献以匹配时代的需求,运用通俗的例子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用小结概括了整章要点……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中文版的编排也独具匠心地在文段旁附上了英文版的页码,让读者便于查找原文。
十一年的改版,已经让它趋于完美,但它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如同每一个研究一样,它只能不带感情地去叙述一个个客观事实,而无法讨好每一个人。
作者与译者的努力让此本书诞生,并且推广进更大众的领域,而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本书,拥有去伪存真的慧眼,理性客观的态度,更明白地活着。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四):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是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劳迈耶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必备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01什么是现代心理学
作者说,科学讲究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那么什么是心理学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叫“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只有你的研究是符合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并且是针对人或者动物的行为来开展的,这才能够被叫作心理学。
1、科学的特点
那么,首先就要搞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第一个要素是“系统的实证主义”,那么,整个系统的实证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要能够产生公共知识。什么叫作公共知识?第一,就是要能够有“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就像《科学》或者《柳叶刀》这样的杂志,发一篇文章是很困难的。很多人想要在这样的杂志上面发表文章需要杂志社好几年的质询。杂志社会派全世界的顶尖专家整天来谈话,研究每一个数据,最后经过好几年研究,才能够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能发表在这样的杂志上,这叫同行评审。
第二个要素是“要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很多研究成功以后,它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比如爱因斯坦所做的研究,都能够验证实际的问题,都能够测算出星星的位置、能够帮你规划航天飞机走的路线、动力,这就是相对论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改变。
2、 “可证伪性”
也就是说可证伪的东西意味着你要冒一个很大的险:如果这个实验的发生了负面效果,那么我就得承认这是错误的。这叫可证伪性。当然,一个理论满足可证伪性,不代表这个理论永远是对的。科学家能够承认自己的理论不对,就像爱因斯坦,后来他发现量子力学以后,就产生了大量的纠结和矛盾。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在我们看来都是符合科学性的,但你说他们都对吗?恐怕都不是。它都可以有错,但它是具有科学性的。而反过来那些没有科学性的东西,反而说自己永远是对的。这就是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科学是允许犯错、鼓励犯错。
3、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反科学的人士会为科学树立一个“科学无瑕疵的稻草人”形象,他会说“你不是科学吗,那你怎么犯错了?要是你解释不了,那么就不够科学”。科学不可能无瑕疵,科学家从来都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科学家的特点是操作主义者,他用的是可观测的事件。要符合可证伪性,要能够完成同行评审,要能够产生公共的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而且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0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
作者说,我们需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小心生活中的伪科学。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
1、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
什么叫“爱因斯坦综合症”?就是爱因斯坦似乎是横空出世的,爱因斯坦在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以后,所有人觉得颠覆了,牛顿竟然错了。它给大量老百姓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科学的出现就是颠覆性的,但颠覆并不是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有伟大的变革性突破,爱因斯坦也不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关联性原则”。
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牛顿的理论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无论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新概念是多么令人震惊,但它们都遵从关联性原则。在宣告牛顿力学的滞后性的同时,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否定那些以牛顿观点为基础的运动事实,或者是认为其毫无意义。相反,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做出了本质上相同的预测。爱因斯坦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够解释更为广泛的新现象,而这些是牛顿力学所做不到的。因此,即使是爱因斯坦理论——这个科学历史上最惊人的基础性的概念重构——也依旧遵循着关联性原则,它是一点一点地突破的。
科学讲究的是聚合性证据。什么叫聚合性证据?就是科学是在瑕疵当中进步的,没有一个证据没有瑕疵。比如,我们在做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双缝实验的时候,观测到波粒二象性。光打过去以后,光既有波的性质,也有粒子的性质,这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证据。这两个证据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综合在一起是有效的,得出的结果是波粒二象性。
这就是我们说“科学讲究聚合性证据”,科学不追求每一个证据完全正确,不追求颠覆所有的之前的研究,科学寻求的是共识,而不是突破。
2、 神奇子弹神话
就是很多事情是由很复杂的原因构成的,但是因为我们人的大脑特别喜欢追求单一的答案,所以我们会从多重原因当中,找到一个原因拿来做解释,我们认为就是这个。但是这个东西在心理学的伪科学领域非常有市场。
这就叫神奇子弹神话。假如你手中有一个工具,你认为能够戒除网瘾,那你解释所有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网瘾。如果你手里有工具,你认为夫妻和睦对家庭很重要,你看谁不幸福都是因为他父母离婚,因为他是单亲家庭,这都叫不负责任的神奇子弹神话。
单一原因的诱惑是很大的,因为单一原因找到以后你心里舒服。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障碍、面对抑郁症、面对肥胖、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这时候就给了骗子特别多的空间,他告诉你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能够解决那些问题,这就是神奇子弹效应。所以,当你去用单一的原因去理解各种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上当、很容易受骗。
3、概率推理
什么是概率推理?作者说,人类特别容易在概率上面出问题。比如,有这么一个数学题:假如有一个药剂可以检测艾滋病,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这个药剂的唯一问题是,对于那些没有艾滋病的人,它大概有百分之五的阳性率。也就是说,一百个健康人来检测,很有可能有五个人会有显示出来阳性,它的错误率是百分之五。然后现在告诉你,这个病在全社会当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假如你去医院做体检,人家说“检测一下艾滋病指标吧”,结果一检测出来发现阳性,请问你有多大概率得这个病?
很多人说是百分之九十五。但实际的答案是百分之二。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忽略了基础概率。基础概率就是这个病在全社会的比例也是千分之一。假设我们有一千个人来做这个检测,有五十个人都会得阳性,因为它的错检率是百分之五,所以这一千个人里有五十个都是阳性,而这五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得这个病。但是,我们人的大脑很难做这样的运算,这就是概率思维的问题。
概率思维和偶然性相结合,就会发生很多骗局。什么叫偶然性?比如,股票经纪人。这些股票经纪人的能力有多“强”呢?如果让猴子随便选股票,猴子就是乱选的,大概有一半的猴子的成绩能够超过标准普尔指数,打败了三分之二的股票经纪人。也就是说,那些股票经纪人经过审慎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如猴子乱买。他是通过对于偶然性事件的过度解释来形成自己的专业性。当然他并不是故意骗人。
为什么呢?这就是玩概率。那个小伙子为什么十次都能准呢?因为他选一半的酒吧说这个队赢,选另一半的酒吧说那个队赢,这样的话他就有一半肯定是对的。然后到第二次去的时候,在这里边选一半,他说这个队赢,那里边选一半,说那个队赢,就是运气加上选择。这就是叫“对于偶然性的错误解读”。
作者说:“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当你认为这两件事会同时发生的时候,你会更多地观测到同时发生,但这两类事件同时出现都是随机的,并不比任何其他事件出现的几率高。”同时发生的频率更高时也是如此。总之,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期望的联系,他们在原本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了规律。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学会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什么叫作“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
那些心理学的伪科学,它们所给你倡导的生活方式就是希望你能够每次拍红蓝灯,然后帮你再优化,让你每次都对。但生活中一定有偶然性,你要能够学会接受这些偶然性。所以,作者强调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特征:
第一,“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越是伪科学,越喜欢收集大量的数据;第二,“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靠伪心理学混饭吃的人,极其捍卫自己的说法。只要你敢质疑他是错的,他就急了,他会让你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来他就告你;第三,“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第四,“逃避同行评审”;第五,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而是缺乏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