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四讲》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如果你想对美学有更深入的研究,我可能没有办法给你推荐,因为我也是个外行,对于美学的也是匮乏,无法妄加评论和推荐。但是如果你想像我一样对于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我建议你看一下李泽厚的这本面向大众的美学读物《美学四讲》。李泽厚先生是中国很多人美学方面的启蒙先生。 《美学四讲》与《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共同构成了李泽厚先生著名的美学三书,看完之后基本可以对于中国的美学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可以算是李泽厚先生学术生涯中关于美学的巅峰之作,同时这本书也是很多高校的通识必读教材,如果要考美学方面的研究生的话更是必读不可。 《美学四讲》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4次关于美的演讲稿整理完善而成的。那么《美学四讲》是从哪4个方面进行讲述的呢?这本书总共分了美学、美、美感、艺术4个板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泽厚先生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整体而又精准的把握,不仅可以让我们对美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读完之后会不自觉的搭建起一个中国美学的体系,而且在书里可以学到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我们由真的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其中书里的很多美学知识,已经是美学哲学一体化了。 李泽厚先生的文字功底是极其深厚的。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既有专业性也很好的照顾到了我们这些大众读者。在书中,他对于艺术史和哲学美学的见解很独到。同时,李泽厚先生也把中国的美学与西方的美学理论做了一个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辨能力也跟着得到拓展。 这本书中,除了李泽厚先生简洁畅达的文字以外,还有许多中西方的名画,想提高自己审美力艺术品位的都可以看起来了。当然研究美学并不仅仅只不与认识美知道美的存在,个人感觉更应该学以致用,在认识美的过程中,认识这个世界,学会兼容并包,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重构自己。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人如果不盲目地作为生物的自然族类存在,便该存在在自我意识中,也就是存在在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只有理解和解释了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才真正存在。 希望我们无论处于生活的什么状态,都能静下心来,都不要丧失了一个对于美的感受观察体验之心。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什么是美?美有统一的标准吗?
李泽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术家,中国思想史学家。《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中的其中一本。
书里边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庄子·山木》篇里边有一篇讲道:“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足以见得美是主观和相对的,因人而异,怎么会有一个普遍必然的有效法则和客观规律呢?然而,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的探索,讨论,研究的从来没有停止。人们需要这种探讨,希望了解什么是美。希望了解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欣赏的概括性规律和因素。
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之它是公共的游戏,虽没有规律,却有参加者必须遵循的规则。这种规则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相联系。描述美的那些词汇概念,以及他在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所以,我们要研究美和艺术,就必须研究与它相关的文化和生活。 目前中国流行的关于美学的定义也主要有三种。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二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三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但与其寻找一个美学定义,还不如看看这门学科。具体历史和现况。有人认为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心理学和法国的文艺批评三者所构成的。还有人认为,美学包括哲学,心理学、客观对象分析三种研究;或者形而上的、审美心理的、社会学的三种研究。
李泽厚先生画了一个美学的分类图,根据不同的形态,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美学大类可以分成哲学,美学,历史美学以及科学美学。哲学,美学又可分成审美意识史或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以及美学史。科学美学分成基础美学与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包括心理学美学,艺术学学美学和分析美学。
与我们联系,日常联系最紧密的是实用美学。它包括文艺批评和欣赏的美学;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音乐美,电影美,戏剧美,书法美,舞蹈美等;建筑美;装饰美;科技生产美;社会美;教育美等各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用美学。
《美学四讲》主要分成美学、美、美感、艺术这四讲。附录部分有实践美学短记一和二等五篇内容。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著,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书中附有很多精美插图,可以一边了解美学和艺术,一边欣赏画,一举两得,实在是一件美事。也许有些专业,但可以放着慢慢读,学一些理论对我们欣赏画也是很有好处的。
《美学四讲》读后感(三):《美学四讲》——跟随先生的脚步,走进美学的殿堂
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学家李泽厚先生于11月3日7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家中逝世,这位91岁的老人离开了我们,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妥善珍藏。 李泽厚先生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国外多所大学的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中留下了自己明显的足迹,他所研究并发展的美学理论精致又宽广,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体系又令人折服,对我国美学学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者赵士林曾撰文介绍李泽厚先生及其创见,称其为“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中最有学术原创性的哲学家、思想史家与美学家。”
《美学四讲》与《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并称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在这本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的论著中,作者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引领广大读者走进美学的殿堂。
那么,美学是什么呢?李泽厚先生却引导我们在寻觅美学的定义之前,先去关注这门学科的具体历史和现状。是的,要想了解美学,就要去认识美学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也要从时间的跨度上去认识它,既包括从古代起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议论和理论探讨又包括现代美学研究对象领域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得到了书中这样的定义,那就是,“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于人类而言有着永恒的吸引力,也指引着人们去追求、去探索。而美学的哲学思考不但让我们对美展开全方面的认识,也引导我们对美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这样的研究也让美与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是的,美与人的主观情感、意识是分不开的,人们发现美、创造美,将美转化为艺术,没有人的欣赏、创造和互动,美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这一句直接明了地揭示了美的最核心内容,那就是实践。人类在了解客观世界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参与、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美的意识与美的规律,所以我们说美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完成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这也将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美学四讲》读后感(四):《美学四讲》需要时时品味的美学演讲录
《美学四讲》需要时时品味的美学演讲录。
特别喜欢李泽厚先生的这种讲述的方式,在他的讲述中总可以感觉到更多的平易和亲切。
他不像有些学者,文章一上来就是术语就是新概念概念不新不奇,术语不繁不多,仿佛就不能体现出他学问的高深似的。可是这类作品往往就陷入了无穷解释的迷宫,而难以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思想,一个清晰的思路,更有甚者,其实他们对一些概念也是模糊的,或者说理解上也不是全面的。
读李泽厚先生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思路清晰,主旨明确,一些问题总是开门见山,仿佛一下子直接就能抓住了读者的思维主线,让人跟随着他的分析脉络,一路地思考下去。
作者开篇就讲述了美学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美学?我们欣赏着松涛海雨,月色花颜,从衣着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等等这些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领域当中。作者特别想归纳出一种或者说抽象出一种共同的东西。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定的普遍性。
这个共同的东西可以作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思考的对象。人们是否应该找出一种规律,应该制定一种规范。对于美学问题来说,作者接着提问到这种规范或问题真的存在吗?接着作者提出疑问这是不是某种本质主义的谬误呢?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确切的答案,反而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了,总体来说美是主观的和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哪里有什么共同标准可找呢?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发现或者建立美或审美的规则、理论和科学。然后又引述了黑格尔的观点进行印证。
作者对美学学科的基本观点是:“多元化”。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既然说是多元化的,那就标志着某种统一的完整的体系或系统,在美学的面前将永远的消失我说不再建立,好像是包罗万有的哲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和观念。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层次,途径,方法出发,就会用各种不同的美学,这不仅是理论的不同,而且也是类型形态的不同。
作者的美学思想倡导的是注重实践以及人化的主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在作者看来,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这就是作者所提到的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也可以说美感的特性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知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及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美感的实现就是指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积累沉淀成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这个过程来实现的。
作者把美的本质根源归结为人类实践,即自然的人化,它包括人与自然的丰富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正是人类在漫长的物质实践中,通过对各种自然秩序和形式规律的逐渐熟悉掌握和运用,在主体上日渐形成规律性的性能和形式,正是自然形式与人的身心结构的同构反应,产生出了审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