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物质的美终将消亡,而认识上的美则永葆青春
《金阁寺》中的沟口显然是三岛对其自身敏感而柔弱的青少年时代的一种映射,在这样的一个人身上,很难看出来有所谓的美的存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得上是丑陋的躯壳,内里竟然包含了硕大的对美的追慕,正是由于这样强烈的反差,三岛将美从物质和认识层面上进行分解,并最终看到,物质的美终将消亡,而认识上的美则永葆青春。虽然如此,现实中的三岛却并没有放弃物质面,他为着完美的身材而进行了身体改造,可见物质层面的美于他来说同样具有魔鬼般的诱惑力。
《金阁寺》读后感(二):随笔
《金阁寺》读完了,有些人读完三岛的金阁寺会难过到无法自抑。
我读完心绪静的像流水。看完并不吃惊,因为有些观点和三岛的很像。我向来追求带有悲剧性的美。
一件漂亮的瓷器放在我面前,我会夸赞漂亮,可把它在我眼前摔得粉碎,这件瓷器就从漂亮升到了美。一位美人在夕阳映射下的落花雨中起舞,我觉得真美啊。可在我眼前把美人杀掉,血从身下扑开染花,画面就从美定格成了永恒。
我从不喜看人世间琐碎的悲伤和痛苦。
我喜欢从来都是脱离人世的艺术性的悲剧美。
大漠里的落日,竹林里的风,秋日里的落花,大雪中的通净。人们的求而不得,欲望和眼泪,鲜血和肌肤。都是美的。
我和弟弟说过,永远不要为天灾人祸而偷笑。可当年,我看到巴黎圣母院被通天赤橙的大火烧掉的那一刻,我还是不免心旌荡漾,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象征和财富被大火烧毁时,我看到了美学和艺术。火舌中的巴黎圣母院被定格为了永恒。
读完金阁寺,我只觉得三岛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也有自成一套的哲学体系。人们都会相互转化,从南泉转为赵州,也可能从赵州变为南泉。
金阁看完,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一把大火烧了金阁寺,我从开始就知道金阁寺会被烧掉。
我印象深刻的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
柏木:“那个女人就是罗汉,看来我杀她还是杀的不够啊。”
我也想起个事情,太宰非常喜欢芥川,三岛,川端,可这几个就是看不上他,各种推脱不和太宰玩儿,太宰可生气了。
可这几位人生的结局谁都没曾想过是殊途同归,响彻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选了自杀。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金阁寺》读后感(三):美之于人,是有意义的
读前面的时候,感慨三岛文字之美和细腻的情感。越往后读越不对劲,三岛的美是瞬时美、细节美,所以这美的背后隐藏的是抑郁、悲凉和死亡。
主人公的遭遇是不幸的,他对父亲的死亡是漠然的,却对父亲说的金阁寺很美一直萦绕在心上,这或许是一种投射。当自身的不幸与金阁寺的美丽相遇,他便认为是金阁寺的美阻碍了他,有美亦有丑,正是因为自身的“丑陋”,发展了他对于“美”的变态追求。
主人公是卑微的,他想着如果能和金阁寺一起消失,那便是极大的人生意义,因为身为“丑陋”的他竟然能和“至美”的金阁寺一同消失。
主人公是自大自恋的。他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是阴暗的,鹤川是他人间的翻译器,将他的阴暗翻译成明亮。却忽略了鹤川真实的感受,导致鹤川无法向他揭露自身内心深处的苦恼。他将外界的“不变化”看成是对自己的“忽视”、“考验”,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引发一连串“恨”的联想,这是一个极度自恋的逻辑。
主人公是变态扭曲的。他将自身的缺陷表面似乎漠不关心,只有在与人交流时提上这个口吃的毛病。他将外人对自己美好的期许变成自己堕落的束缚,他将“不被人理解”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做了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在为了完成他所谓的变态美学-不被人理解。
主人公亦是可怜人。他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为他幼年时内心深处他人对自己口吃的不理解,长此以往,他将这种被动的过程看作是自己主动的过程,是自己故意“不被人理解”,才发生这种事情的,这形成了他后来种种的变态行为的底层逻辑。他不求外部改变,又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形成了拧巴的性格。他认为金阁寺是美的,他从未思考过金阁寺为什么是美的,自己为什么是“丑陋”的。他做的很简单,只是摧毁它,但这有意义吗?被烧毁的只是物质,人们可以重建,这其中的故事会永久流传下去。
我看完这本小说很气愤,很难过,很痛心。因为这本小说很有名,我对它期望太高了,我以为能读出“美”,然而却是“变态”。读完之后发现日本的这种“物哀”的确都曾存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从孩童长大,见识世界的宏大“美”和自身的渺小“丑”,悲哀物的流逝,寻找“美”的意义,贬低自身的存在。尤其在生存空间狭小的日本,这一特性被无限放大,形成了日本民族特别拧巴的性格。
我在小学的时候曾做过小说类似的事情。小学时被老师叫去代表学校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自己对自己很是看轻,内心深处觉得难胜此任,便假装身体不协调,借机被老师刷下去。然后庆幸自己的“聪明”,洋洋自得于自己是“假装“不协调才被刷下去,内心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空位:自己要是好好做,肯定还是可以出色完成的。沉浸于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小行为,正是显示出了我的无知和怯弱。
这种经历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人总是会成长的,回看过去,更能坦然和包容。而三岛把这当成终点,他最后用世人不理解的方式切腹自尽,完成了自己所谓的变态美学,然而这很不美。
“美”之于人,才有意义,没有人了,也就没有“美”了。
《金阁寺》读后感(四):他依然俊美无比
“骑士被杀,横躺在芦苇蔺草丛里, 他依然俊美无比……”(王尔德)
书名和阅读产生的冲撞,有些类似《金阁寺》卷首那句“我无法说清它究竟美在何处,但梦想孕育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
《金》颇具佛性的标题之后,进行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黑弥撒的仪式,是隔绝于正教外的沟口一路拖着有朝一日会刺向圣饼的剑走着。他在寻找着什么,分辨,判断,决断。在周围的一切人身上实验。
金阁寺
评价人数不足
【日】三岛由纪夫 / 2021 / 古吴轩出版社
是否有路可走呢?是否执着自我挖掘的人对应外部世界时就相应丧失了什么,而后呈现一种自我意识里的孱弱?而这种孱弱又依托不同的面貌表达,例如蔑视、怀疑、自卑、自大、恶意、诗意…几近永恒的废然而返,“这美…美的东西,对于我,是怨敌。”
细致和浪漫、诡谲和理智构成他的语言,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使人相信书中的屋檐是某束光照下某片树荫后真实的屋檐。与此同时,交织于美与纯粹欣赏的欢欣后突如其来的嫉妒和随之而来的恶意也是真实的恶意。
正如那句在《金》中出现两次的陈述——“我们突然变得残暴是在一瞬间,就像春日和煦的午后,坐在被悉心修剪过的草地上,眺望由树叶间泄下来的阳光,那一眨眼的工夫。”
被包装成“嫉妒”和“肉欲”的爱,事实上又未尝不是对爱的恐惧呢。在爱中自我对抗的人以“恨”为之命名,同时对确切的恶行又以软弱为之辩解。毁灭追赶背叛,背叛追赶浪漫。其阴鸷使人不断想到《布拉格公墓》,而又是带着少年心性的阴鸷,仿佛在少年时就停止生长了。在共感尚未发育时,只有直观的利弊。
布拉格公墓
8.8
[意] 翁贝托·埃科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类已经持续了数千年过度自我包装的习性。从外在武装到血管的,无一不是脆弱的。最坚硬的是什么呢?是《假面的告白》里那个“我”最初爱的少年,是纯粹的肉体,是缺乏想象力和多余渲染的躯体,“欲望”的代称。是《爱的饥渴》里不解风情的园丁,对悦子数次追问中的“爱”字不解其意。那是漫不经心的、兴味索然的无欲则刚。
嫉妒驰骋野兽的爱是徒劳和荒诞的,它们本身并不具备被嫉妒的基础。
假面的告白
评价人数不足
【日】三岛由纪夫 / 2021 / 古吴轩出版社
而人们辗转的想象却以无孔不入的密度延伸到空无,试图掘出什么。该怎么解释,像人无法避免挖掘死亡。
爱的饥渴
评价人数不足
【日】三岛由纪夫 / 2021 / 古吴轩出版社
《金》的沟口对父亲之死的淡漠,对鹤川之死的因失去与外界联络方式的利益损失而来的哭泣。他自述感情与痛苦无法互相取得关联的同时,又回忆起宽厚的手掌为他掩盖肮脏的世界,白衬衫如何阳光明媚里起伏。仿佛又一份《假面的告白》。
阳光消失在阳光里,才显出透明质地的生命的纯粹,也许只是为了说明,我们是可以失去一切的,包括自然、生命和爱。而在其中,既可以用“无法消化”来形容,也可以用“无法感受”来形容。阻断感情也是感情本身。
潮骚
评价人数不足
【日】三岛由纪夫 / 2021 / 古吴轩出版社
《潮骚》之于三岛由纪夫,或许就像《白夜》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毁的冲动间隙,仿佛幸福依然是可能的。
白夜
8.9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20 / 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