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厨房》是一本由蒋韵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厨房》读后感(一):终于明白了蒋女士的上一本书?
蒋老师说她的文字注定寂寞 不是这样的 讲故事人和读故事的人不分辈分年纪 国界性别 终究会重逢
#读蒋老师的第三本书
第一本是10年前看的 《隐秘盛开》
第二本是2021年年底看的 《你好安娜》
第三本就是 《北方厨房》
意外发现跟蒋老师竟是老乡 她是开封 我则出生在河南
更没想到的是她和笛安的关系 虽然没看过笛安的书 但却听过她的名字
最后一个惊喜是昨晚 就在昨晚 通过凤凰网微信直播看到了蒋老师 哈哈 好像粉丝见面会 我喜爱的蒋老师 终于隔着屏幕见到真容了 完全没有失望 谢谢您呕心沥血的创作 致敬
《北方厨房》读后感(二):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本课外书
尽管人们不仅早就对所谓“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说法耳熟能详,深知食物乃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存在最根本的事物之一,但我却从来都没有能够想象得到,蒋韵竟然会在不期然间写出了一部以食物为中心事物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不过,反过头来想一想,由蒋韵写出这样一部以食物为聚焦中心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倒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讲。
《北方厨房》是一本关于中国食物、中国胃、中国家庭的书,收录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小吃和主菜,以食物为线索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正名温柔敦厚的女性传统。
历史飘风淋雨,时代变迁不定,孔氏家族执掌中馈的三代主妇:奶奶,母亲,我(蒋韵)用女性的力量护佑家族平安延续。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历史情感,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构筑了一条隐忍无声又温柔敦厚的母系链条,保证爱完整纯粹、毫无损耗地传递下来。以正义和良心为基准的个人成长史、厨房社会史、精神文化史,食物更迭背后往往缠绞着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一粥一饭、一菜一羹,弥纶中国式家庭伦理,体认日用伦常之爱,出场的人物也特别具有北方中国的性格色彩:忠义、平实、豪爽。无论是平常的饭菜粥羹,还是考究的待客大宴,它们既是家庭成员共享天伦之乐的载体,也是世情人际层面的沟通密码。舌尖百味,情之不尽。
最后,蒋韵由对美好食物的抒写转向冷峻的反思发问。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应该自省不断挑起祸端的舌头。蒋韵表以深深的隐忧。这本以“吃”为主题的书最后却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并严守自己食物链的界限。
《北方厨房》读后感(三):烟火气和锅台里的时代历史
北方厨房 有感
本来想像袁老师一样起一个藕煤和玉兰花里的长沙史这样浪漫的标题,但是迫不及待,想赶快把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敲下来。
北方厨房,是蒋韵老师家族的烹饪史,不自觉得牵出许多有关吃的回忆。就像流水账一样,记下来。
提起吃的,我其实是挑食的,饭菜里那些配菜,像牛肉面里为了好看搭配的青菜,这样的东西我是一概不吃的,大概是从小被姥姥养叼了口味。
从幼儿园到小学那段时间,饭菜吃的最多的就是姥姥做的。我们是个大家族,每到周末,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我们总会齐聚在姥姥家,吃一桌家宴。主菜通常富有重要的意义。
这其实要从时代讲起,闯关东时期,本是山东的姥姥,跨越半个中国去到富裕优渥的黑土地,一呆就是三十年,孕育出我母亲那一辈的五个子女。而到我们这辈又都纷纷回到山东这片故土。所以,提到吃,我们家是融合了山东与东北的口味。姥姥蒸的山东大馒头,让我姥爷吃了一辈子,尽管东北的五常大米全国闻名,姥爷一口不吃,只挑姥姥蒸的馒头。
馒头是主食,默默填饱山东胃,承担了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而家宴的主角必和东北相关。比如亲戚托人从东北邮寄过来极好的干蘑菇,在千禧年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时代,干蘑菇是极为珍贵的。姥姥会为了这口蘑菇特定挑一只土鸡来配它。来自东北的干蘑菇,被水泡发,又润浸在鸡汤里,一口下去满是鸡肉的鲜美和风干蘑菇独有的熏干味道。这样的干蘑菇,长大后我从未再吃到过。
我是个杂食动物,鸡心鸭肠鸭血从来来者不拒,大概也是从小就养成习惯。逢年过节,舅舅会拿来品质极优的猪血,是公司养的猪,过年杀掉,血和肉一道分下去。猪血的最佳搭档是酸菜。这种酸菜不像是南方吃的酸菜,而是用白菜腌制好的。天气转凉,姥姥便会腌制一大缸,最后用一块石头压在上面,最上面总会飘着一层白色的霉菌,我见到总是忍不住把手指伸进去搅动一番。腌好的酸菜搭配猪血,去腥解腻,优质的猪血并不是细腻光滑的,而是像蜂窝煤一样,孔洞越多我越爱,因为里面的汤汁微酸,极其下饭。可这样的美味仅在一年享有一次,每次吃到,就会想起今年又会有几只任劳任怨的母猪被宰杀。
除了这种季节和机会限定的美食,还有一类食物,是姥姥的心情才有的。第一样是豆包。红豆是要提前浸泡好再用高压锅煮过,最后用擀面杖一点点捣碎,团成丸子,包在面里。豆包做起来极为麻烦,每次要费好多功夫,但我爱吃,姥姥总是不辞辛苦,蒸上满满两大锅,在冰箱里冻好,每次我来就热给我吃,我百吃不厌。
另一样是牛肉酱,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再吃到了,牛肉粒不大不小,用筷子一夹刚好能夹起,里面还放了辣椒,就着豆包一起吃,我能吃三个。但是听说,牛肉酱做起来更加麻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把握,姥姥也从没说过。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牛肉酱就已经绝版了,她没再做过,我也就没再吃过。因为它的味道,无可代替,彻底消失在我的味蕾上,成为了历史。
之前提到,母亲这辈重新回到山东,从头开始,从头打拼,一大家只有姥姥家有那样大的房子,能装下我们这十几口。所以家庭聚会从来都是在姥姥家。直到后来,大家各自打拼,也同样拥有能够容纳十几口人的房子后,也会时常变动聚餐地点。比如,会经常在我家吃烤肉,蘸料必须是从东北寄过来的齐市蘸料,烤锅则是韩国货。
青岛,是个港口城市,对外贸易极为发达,千禧年正是对外招商引资最为鼎盛的年代,许多韩国企业漂洋过海驻扎在青岛这个港湾。虽然现在韩国企业逐渐搬到像印度这样工厂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却依然在青岛枝繁叶茂。我母亲是语文老师,教中国孩子,也教韩国人。所以,小时候我时常能吃到异国风味的食物,像韩国泡菜,韩国烤肉。韩国烤肉锅就是从韩国人那边来的。
总之,孩童时代,日子无忧无虑,连着在吃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也从未发愁,总会最好吃的东西端到桌上,我只需要大快朵颐就好。对比现在远离家的日子,是远远比不上的。
《北方厨房》读后感(四):《北方厨房》:每一道佳肴的核心食材,都是爱
比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大概是通过笛安认识蒋韵的吧?看着笛安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我们的感叹则是虎父无犬子。笛安的爸爸李锐,以《银城故事》和《张马丁的第八天》等作品享誉当代中国文学界,笛安的妈妈蒋韵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和《隐秘盛开》曾读得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总以为他们写我读会是我们之间永远的互动,哪曾想,转眼间蒋韵已近古稀之年。
可是,打哪儿写起呢?
我能想到的思路是,医生世家怎么会走出一位著名作家的?与李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浪漫故事是怎么绵延的?女儿笛安是怎么少年成名并成长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的?三个问号中的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蒋韵选择了更加妙不可言的叙述角度,家庭厨房,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厨房》。
《收获》长篇小说特刊2021年春季卷首发了这部以家庭厨房的变迁为叙述线索的作家蒋韵成长史。春天,我初读《北方厨房》时就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很多背景为家庭厨房、主角为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讲故事的姑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都这么不讲究吃饭这件事?当时我支支吾吾地应付了过去。如果现在她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把蒋韵的《北方厨房》推荐给她。
是从记事那年开始记叙“奶奶主厨时期”家里餐桌上的一日三餐的,蒋韵将记忆化作文字后,我们读到,目不识丁的奶奶是如何用家庭主妇的智慧尽己所能地烹制出美味的家常菜肴来慰藉家人的。1960年年夜饭的菜单还能列举出凉盘、蒸碗、热菜和汤菜煲,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期”很快就让一家人陷入了总是饥肠辘辘的窘境中,“还是奶奶想出了最传统的办法,瓜菜代,蒸蔬菜不烂子。去菜市场买来了很多的胡萝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切成丝,用少量的白面或者玉米面粉搅拌均匀,上笼屉蒸熟,可以蘸佐料直接吃,也可以用葱花热油烹炒后食用”,我想,还有什么样的记录比家庭餐桌由丰盛到尴尬的变化,更能从小处着眼地反映出一个大社会的风云变幻?
1979年奶奶去世后,做医生的妈妈开始执掌家庭厨房的炒勺,清蒸鲈鱼或者鳜鱼、红烧罗非鱼、鲫鱼萝卜丝汤、白灼基围虾、油焖大虾等等生猛海鲜成了“妈妈主厨时期”蒋韵家饭桌上的家常便饭。从奶奶的不烂子到妈妈的清蒸鲈鱼,短短20来年国家的变化,蒋韵就这么见微知著地让家庭厨房诉说了出来。
到了蒋韵做家庭主妇的北京时期,分别来自安徽和黑龙江的两位阿姨替代了不擅烹调的蒋韵成为家庭厨房的掌勺,新世纪里她们为蒋韵的家庭餐桌提供的菜肴有香菇培根火腿皮萨、番茄肉酱意面、酱牛肉、烤鸡翅、炸鸡柳鸡块、水果沙拉、香煎鳕鱼……真是既现代又世界,且每一道菜都让人食指大动——由厨房主角到家庭厨房菜单的更迭,蕴含其中的社会变迁,真是活色生香!而蒋韵,请自家厨房半个世纪的演变来代言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要比正说成长史,好看了多少。
仅从“北方厨房”出品的佳肴而言,我最喜欢是出现在第三章《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菜与朋友》里的由奶奶精心拌陷和面烧煮的饺子和万叔叔吕姨家的炸酱面,以及出现在第四章第三节《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中的面包虾仁。为什么?特别是奶奶的水饺和万叔叔吕姨的炸酱面,不是对亲人对友人对周围的人抱有深深的爱意,奶奶他们决计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将极为普通的食材侍弄成令蒋韵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
所以,《北方厨房》貌似在如实记录半个世纪里一个北方家庭餐桌的变化,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这个家庭是如何养成两代作家的。蒸菜蟒、炸菜角、肉丁馒头、饺子、炸酱面、土豆色拉、清蒸鳜鱼、萝卜丝鲫鱼汤、油焖大虾、面包虾仁、荷叶鸡、荷叶蒸糯米排骨、剁椒大鱼头、笋干烧肉,等等,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在叙述者蒋韵分别在开封、太原和北京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在蒋韵的记叙中每一道菜的核心食材都是爱。只有爱意满溢,一心想要子承父业的医生世家,才会不无遗憾但却含笑鼓励蒋韵以及笛安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