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者:紫気東來 2022-1-19 05:21

《什么是教育》是一本由[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一):唤醒自己的灵魂

《什么是教育》的作者是雅斯贝尔斯,这是一个为广大中国教师熟悉的名字。这倒不是因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是因为一句据说是他说的话,据说是他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说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很有诗意,又契合主流的教育理念,口口相传,雅斯贝尔斯也就名满天下了。

但是这句话确实不是他说的。李镇西等教育界名人已经发文指正过这一点,我也把这本书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亲测,确实没有这句话。

没有这句话的这本书,这位大师,多少会让人感觉有点遗憾;其实不然,这本书细细读来,可以称道的地方太多了,也远比那句话深刻多了。

这本书是他人辑录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一些语录,断想。正因为如此,试图在这些片段中找到一个核心的观点,绵密的论证,连贯的推演,似乎都是不可能的。我们更应该在会心中分享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智慧。

比如说这本书的第四章,第30页。

“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研究者能够洞悉作为现实的人类自身。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可以和应该成为什么。这是一个致命的现代谬误。……但心理学家打算成为人类的主管,实在是一个不可置信的怪现象。心理分析披着科学的外套,不顾科学要素的整体性,俨然成为一场信仰运动。这一运动在美国已成为荒唐可笑的现象。在我看来,心理分析的渗透,已成为毁灭人类尊严的一种方式。”

读这段话,依稀可见一个不曲学阿世,不媚众取宠的学者。不少人打着心理科学的旗号,把人当作试验品,当作残次品,试图告诉每一个人,通往完美的乌托邦只有唯一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却说,我们并不需要怜悯和拯救。

雅斯贝尔斯特立独行的观点,在现在这个庸俗思想通过传媒控制人心的时代,更像熠熠生辉的火炬,很能矫正当前的一些教育迷梦。

二十年前,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不时听到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说线上教育将会最终取代传统意义的教师,说虚拟世界将最终取代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说智慧教育一旦实现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些年来,教育城头的大王旗也不断变幻。翻转课堂,名师金课,万人在线,……应接不暇。感觉只是拿着粉笔,就不配成为教师,不配称为课堂了。

但是也有些人不这么看,他们比较老派,比如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的第162页,他说:“在演讲中,语调、手势以及思维活灵活现的呈现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只能通过口头语言,通过演讲而无法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讨论显现出来——由此,演讲者可以在不经意间将‘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表露出来。演讲中的具体情境也会在教师心中唤起一些东西,此时,他的思想,他的严肃,他的震动,他的困惑,一切都发乎自然。他让听众真正参与了他的精神生活。但一旦刻意为之,演讲的巨大价值就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装饰、辩才、狂热、做作的语词、煽动和无耻。”

读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再想想那各种教育浮世绘,有一种回归本真的清澈。雅斯贝尔斯虽然没有说出灵魂唤醒灵魂的那句话,却表达出了其中的真意。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位大师萨特曾经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他希望人人都能守真心、见自性,好好活在当下。雅斯贝尔斯在这本书中也说:“生活在当下,不要在过去和将来中迷失。倘若过去和将来都无益于当下,那么他们便是毁掉了当下。”(P41)

唤醒别人的灵魂之前,先唤醒自己的灵魂吧。

BY ZJMR

2022.1.7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教育的理论指导可以来自《什么是教育》

2021.11.19日读完了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读完立马在豆瓣上打了全五星的评分,值得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豆瓣评分9.8实至名归,货真价实的好书。尤其适合从事教育行业以及在高校搞科研的人员拿来一读。

或许和他身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有关,才显得他的语言有一种熟悉的海德格尔的特点,哈哈。我想说的是,他的文字充满了真知灼见,可惜没有看到针对这本书过于深刻的讨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作者写的一部作品,因为书籍里面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雅斯贝尔斯理想中的真正的大学在现代社会从来没有存在过,或许那本来就是一种展望。

比如他认为“教师与学生——按照大学的理想——是站在同一层面的,他们共同致力于使精神在更清晰、更有意识的形式中把捉当下,彼此激发兴趣,然后在各自寂寞的独立劳作中取得客观的成就。”

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地探索真理的地方。一切研究都必须以探索真理服务。追求真理的强烈精神必然会在大学营造一种紧张感,而这正是大学发展的必需条件。”

“大学的师生对真理的探求可以不必承担任何直接的实际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为真理而斗争,但彼此之间决没有生活的竞争。他们的竞争表现在研究尝试的层面,并不危及个人生活。”

“在大学的领地里,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外,没有任何权威;而对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但另一方面,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最终的真理。”

雅斯贝尔斯说,实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就像航船没有舵和罗盘。如此,教育的指导思想或许可以来自他的这部作品。

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想要把理想中的“教育”践行下去,简直举步维艰。理念和实际的差距不以个人的力量为转移。不过,从雅思贝尔斯的作品里我获得了一种明确的指导方法,“教师要言简意赅的传达内容,使儿童的思维结构与理解力得到锻炼,变得清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确切了解。”

虽然,个人能做的很少,但还是希望自己能为教育事业做点什么吧。书籍值得反复读,希望每次重读都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三):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戴文开

早在我还是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时,业已铭记了不少教育格言。譬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苏格拉底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从教育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引导着每一个选择走上教育之路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走得正确而沉稳,如何从容引领有缘相逢的美好生命获得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每个成长阶段可有的成功。然而,较之于这些大教育家的谆谆教诲,另一句可能在教育讲座上说遍了,在教育论文里用烂了,甚至许多人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彼时却让我有些难以欢喜——不仅是疑心不少援引此语者有口无心,而且,就这句话本身来看,似乎更像是文学作品里的句子,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显得空泛。

转眼,自己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十多年了。坐下歇歇的时候,便习惯于安静地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以滋养性灵,增长学问。而今,当我再次捧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业已明白曾经让我不甚欢喜的那句名言,细思之下,其实包含了很大的教育智慧。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不断求新求变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不忘初心,溯回而至教育的本质,问问自己——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在这本看似薄薄的小书里,却有着凝练而返璞归真的教育思想——因为思想凝练,所以我们可根据每个阶段从书中吸收的内容,与因之而生的自我思索,以及相应的实际情况,延伸出关于教育的各种科学可行的具体操作;因为返璞归真,所以当我们尽己所能地想让教育更好地发展,想让教育之下的学生们的身心得以更健康地成长时,会始终提醒我们不要偏离与违背教育的核心要点,让教育这艘关乎“百年大计”的巨轮,在正确的航线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或许雅斯贝尔斯无须我们对他关于教育的所思所想如此夸赞,他只是希望我们明白“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关系”一章里提到的“爱的理解是提升师生双方价值的因素”;理解“教育的基本类型”一章里所肯定的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中,“学生对精神的无限性怀有敬畏之心”,它“赋予人超越自身存在的重任”;牢记“教育的意义与任务”一章里所强调的“教育通过个人的存在而使个人进入对整体的认识”,使得“他现在的此在通过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而获得了活力”,“更坚定地成为自己”;理性认知“对教养的批判”一章里所指出的“当它(理想主义)消解为教养形式之后,它就变得贫弱而虚伪,因为接受此种教育的人们缺乏真正的克服,而后者是自我经验的基础”。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提纲挈领的教育思想,如把国家和教育视作一个整体,才能产生巨大作用;也有不少细致入微的分析,如关于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语言和教育之间的关联;还有一些联通着教育的历史时空,如阐述从历史中观望曾经达到的高度,才能走向当下所能追求的教育高度。可以说,《什么是教育》一书里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甚至若将之从教育的主题中拿将出来,放之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亦会在精神层面上予以诸多有益启示。

在众多篇章中,我对第一章“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关系”咀嚼良久,感触颇深。不是因为它深奥难懂,恰恰相反,雅斯贝尔斯通过各种相似性语词的比较,直观地呈现了教育的本质。尤其是这一章的第二部分“教育与制造、塑造、照料和控制的区别”,明确了“制造”是为了实用,“塑造”是赋予事物以可理解的形式,“照料”虽面向生命,但在现代世界里逐渐沦为“制造”,“控制”则是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他人,既非“创造”,也非“爱”。而只有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不是走向实用主义,也并不只停留在知识与言行规范的传授之上,不是规模化地制造符合某种标准的人群,更不是牢牢地控制住受教者的精神情感,使之屈从——它是以个体认知生命内涵,舒展自由天性为最终目的的培养。犹记得高尔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文学即人学”的观点,其实教育也是同一个道理,是“育人”而非旨在开发各种教育模式,呈现教育自身的先进性——这些作为过程性的手段,终究还是要服务于人的。而作为鲜活个体的受教者,理应通过接受教育而使自己在人格素养、智识眼界、人文关怀、探究意识等诸多方面积淀、完善与优化。虽然当代教育的大趋势即是不断在往此方向努力探索,积极突破,素质教育大纛的指引也逐渐取代过去以“应试”为中心的理念——这些都值得我们肯定——然而,在此推进过程中,如何让作为受教者的学生更清晰地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自我发展的迫切,意识到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止于以应试成功换得未来优裕的物质生活,而是更渴望去探寻人生的价值意义;又如何让一线教师平衡好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如何尽己所能地引导学生发掘潜能,“使内在性灵与可能性充分生成”……关于这些,我们暂时还未得到确切的回答,毕竟教育之路漫长修远,困惑难免,但只要牢记教育的本质,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变幻,我们都有信心上下求索,勇往直前,带着爱,带着热忱与宽容,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

那么,“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无数种美丽人生,必然会偿愿,会快乐。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四):【转】童可依:雅斯贝尔斯论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一个见证了深远政治变革的时代,终其一生伴随纳粹政治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1937年,他被迫退休。1938年,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1945 年 4 月 1 日,美军入驻海德堡,使他与他的犹太妻子免于被驱逐至集中营的命运。《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教育家赫尔曼•洪恩,将散见于雅斯贝尔斯诸多著作中的教育思想精心编排、集结在一起出版的作品。“三联精选”版《什么是教育》依据德国Piper出版社的底本,选取《对教育的反思》《对陶冶的沉思》《教育与大学》以及《教育与传统》几部分译出。 本书的不少片段写作于德国经历内外深重灾难洗礼、学生和学者共同体面临严峻挑战之际。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改善人类生存境况的条件并非政治行为,而根本在于教育。因此,他以哲学家的身份对教育的内核做了一番深入考察,而他的观察背后包含着对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明的深刻理解。《什么是教育》一书共分为十九章,每章篇幅不大,但论述的内容如黄钟大吕。如果用心聆听,这些金石之言同样可以作为反观我们当下境况的镜鉴。 在第一章,作者就开宗明义: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因此,本真的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对精神内涵怀有热切渴望的人也会学习、求知,但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只是第二位的。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而这些,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完成的。 接着,雅斯贝尔斯细数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三种教育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系统化的知识。特定的作家和书籍被奉为权威,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去学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掌握现成的结论,“将白纸黑字带回家”。师徒式教育则强调教师的个性力量与人格权威。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带有服从的色彩,在这种服从中,学生放弃了自身的责任,获得了一种依附他人的轻松感。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只有第三种,苏格拉底式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都有神圣的潜能,因此,他总是把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追求自由的思考,学生对教师没有屈从和依赖,彼此之间是充满善意的切磋琢磨。苏格拉底式教育的核心是对话。师生向彼此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彻底敞开胸怀。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变得富有理解力,懂得如何聆听他人的辩论,如何兼顾他人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同时,他的个人责任和内在潜力也会被最大程度地唤醒,使他在无止境的探索中实现自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道德,最终成为一名正直的公民。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思考必然延伸至对社会政治的关切。正如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将政治和教育视为一体双生的,雅斯贝尔斯也认为,培养个人清晰、开放、公正的意识,是政治可能性的基础。 教育是将个体与更广大的人类联系在一起过程。个人通过教育而进入了一个更敞亮、更丰富的世界,他原本狭隘的生存开始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从而变得富有活力。儿童通过社团交往、语言交流以及教师传授给他的人类现实状况来获得历史性精神与生命意识。青年人则可以通过阅读往昔伟大作家的作品,进入一个生生不息的、更广阔的世界。透过古代世界纯朴而深邃的伟大,青年人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生命维度,从中感受到人性的高贵,并获得种种生活的准则。雅斯贝尔斯写道,在往昔的声音面前,“日常生活不再黯淡无光,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也获得了意义,读、写、算不再只是技能的掌握,它们本身也是对精神生活的参与”。不过,回望人类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并不是要把过去视为黄金时代,而是为了将其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从而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过去越清晰,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多。唯有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延续性,他才能承担起当下的责任,在自己的时代里参与人类的历史创造。 那么,上述本真的教育如何实现呢?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力量。爱使人盲目吗?爱会使人忽略了对方的缺点?雅斯贝尔斯认为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的眼睛明亮。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是真正的苏格拉底。爱与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针对当时德国教育的一些弊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比如:工具化的教育仅仅将人视作功能,只提供单纯的训练而不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个人对教育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但由于缺乏统一观念的支撑,却显得贫弱无力;关于教学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教学技巧不断翻新、一种教学尝试迅速替代另一种教学尝试……时代焦虑地关注教育,却使教育变得稀薄而空洞。 在雅思贝尔斯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理性的培养与精神生活的涵育三者的结合。在本书最后两章,他勾勒出了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空气。”大学教育不应固守大纲要目,而应当鼓励一定的冒险精神,鼓励学生与世界、他人以及历史传统发生真实的接触,鼓励他们在困难中披荆斩棘。大学教育针对的是一些经过特殊选拔的学生,他们为异乎寻常的精神意志鼓舞,且具备足够的资质。大学应当将主要精力倾注在这些人身上。而对于资质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开设一些难度少许高于他们接受能力的讲座和研讨班,也胜过过分地简化学习内容来换取他们的充分理解。 大学应当营造一种哲学生活的氛围:人们聚在一起,但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独立的,自由是凝聚他们的唯一力量。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能辨认出另一个自由的人,即使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也始终彬彬有礼、渴望成为朋友。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他们同属一个充满自由可能性的共同体。在大学的领地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以外,没有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但另一方面,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最终的真理。 人文科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参与人类历史,它使人认识到人类可能性之广阔。自然科学的教育价值则在于培养精确的观察习惯。而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即可以为追求客观知识而暂时悬置自己的价值观点,不偏不倚地分析事实,并保持怀疑和问难的能力,从而将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观察、沉思和对周围世界的把握。 雅斯贝尔斯还主张,科研与教学应当结合在一起。因为理想中,最好的科研人员也是最优秀的教师。他能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求知过程,接触到科学的精神。可以说,他本人便是活灵活现的科学,他能在学生心中唤起与他一样的激情。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家身份,使他善于从哲学的根源来洞察教育的本质,他在书中还专门论述了诸如语言与真理、艺术审美与教育、自由与权威的辩证关系等等。我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为雅斯贝尔斯的慎思、洞见与雄辩折服。我想,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和感念,莫过于认真阅读他的作品,这篇短短的介绍可能难以概括大家能亲自从书中领会到的内涵,还是请大家去书中感受雅斯贝尔斯的博大精深吧。

推荐阅读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让我过得十分充实。在放假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一躺就是一整天,在“三下乡”这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的满满的

    07-15

  •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馨星”之火,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外语与党史相互交融魅力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我们作为新青年,在馨星这个队伍中,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了进一步的规

    07-15

  •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7月4日上午,“朝阳行”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集合在宿舍苑区门口,队员们个个心怀憧憬、摩拳擦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一股斗志昂扬的少年精神气。 迎着连绵大雨后的朝阳,展

    07-15

  •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篇一: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吴刚伐桂的故事

    07-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