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是一本由吴玲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读后感(一):换种角度看《诗经》,收获不同的感动和惊喜
喜欢诗词和古典文化的朋友们,总也越不过《诗经》这一个门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着2000多年前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在文学史上具有级高的地位。
中国人自古就善于以景结情、托物言志,所以在《诗经》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动植物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300多篇的《诗经》中,涉及植物的有130多种,涉及动物的有100多种,真可谓是一本古代较早记录动植物的自然之书。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这本书中,作者吴玲便将《诗经》中这些动植物提取出来,细细观察,认真专研,落笔成章。
吴玲老师,是一个喜欢研究古典文化的人,她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是一位作家,自由撰稿人。她曾出版的《最美不过诗经》《一生最爱古诗词》等书,拥有大批喜欢诗词的阅读爱好者。
这是一个如诗一般美好的女子,笔端有温度,纸面有感情,她的文章看起来总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本书中,作者共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大主题,以文学角度深度解读它们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都喜欢玫瑰的娇艳,荷花的高洁,牡丹的雍容华贵,可是在古人眼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花小草,和鲜花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好。
在野外经常能见到的苍耳,灰头土脸,满身是刺,小时候,有朋友恶作剧,会把苍耳丢进我的头发里,那简直是恐怖的记忆,不剪掉一块头发,休想甩掉它。
然而,在《诗经》中,苍耳也可以是一种可爱的植物。
这里的卷耳,其实是苍耳的幼苗,它幼时可以拿来当做食物果腹,长大后,还能开垦荒芜,滋养大地,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诗经》中,有很多诗句里,经常会出现这些很常见的植物,有毒有刺的苍耳、路边无名的葫芦花、河里摇摆的芦苇等,他们渺小而伟大,一样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在古人眼里,不仅漂亮的花草可以传情,普通的草木一样可以,相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真挚,思念由心。
也许,正是诗句里朴实无华的表达,缠缠绵绵的情感,将古人的生活的面貌表露无遗,所以,它不用装饰,无需华丽,就能自带感动。
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与所有的花鸟虫鱼命运一体。
中国人爱吃,但从来不吃燕子,因为燕子冬去春来,实为来客,而且自古有“燕子不落无福之地”的说法,由此而来,怎能为了口腹坏了自己名声呢?
本书中有很多我们常见的动物,比如:马、牛、鼠等,也有很多流传至今,因各种原因濒临灭绝的生物。
鸹,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国语称“鸹,纯雌无雄,与它鸟和。”
后来又有人把卖身之女称之为“鸹”,一时就变了味道。
以前不明白缘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鸹不善于飞行,只能在陆地上为生,而雌雄虽毛色相近,但体型差别巨大,让人乍一看以为是不同的鸟,所以才让人有了“人尽可夫”的刻板印象。
在书中,作者不仅为鸹正了名,还呼吁人们保护动物,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它们。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可爱的动植物,等着你去发现,去欣赏。
这些流传千年的动植物,身上承载着生命的美好,承载着人类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里,面对劳碌高压的工作,很需要大自然的抚慰。
动植物们天生就有一种美好治愈的能力,了解它们,关爱它们,即是知识的增长,也是自我的修炼。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这本书,作者历经数年,参考了《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典籍,创作出了一本既有知识性,又具文艺色彩和美感的书籍。
“诗无邪思三千载,物生尘缘世世情。”在作者眼中,万物都是有灵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皆是生命最美的馈赠!
用不同的角度看《诗经》,感受不一样的意蕴风趣。相信看了作者用心的解读,再看到这些小生命们时,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读后感(二):伴诗经如梦回千古,看精灵似初温意蕴
“古人与今人,同样有思念,有烦恼,有委屈,有不甘......唯独不同的是,他们似乎与自然离得更近些,他们竖直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只小动物。” 打开书的开篇,便是如诗如画的模样,字如其名,带我们穿越千年,感受诗经里的意蕴风趣。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带我们一起认识了《诗经》里的动植物,作者吴玲用风趣的笔墨,带我们一观《诗经》的另一风采。
这本书讲述了《诗经》名物全貌,打开这本书,就像看到了一幅草木生灵,生动活泼,令人动容。 小时候总听起《诗经》里的聚散离愁,不禁为里面所遇不所求之人感叹,长大后再看《诗经》,却多了一份成熟。 直到今天,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诗经》里还有我忽略的一些形形事事。
1.一岁一枯荣,草木皆有情 在你的生活中,我们会时常与一些小动物接触,并且对它们有了一份了解,但是你有想过身边的花花草草吗? 相信很多人都会和花草水木接触,但你想过它们的情感吗?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有一些小疑问吧,不过没事,跟随作者吴玲的步伐,我们一起看看《诗经》里的草木。
“花花草草,一岁一枯荣,如此安静,如此腼腆,不言不语,情义却已经流转了千万回。” 初识木槿花,初见这一章字,却不想有着一股亲切之感,因为木槿花的发展蕴藏着我曾伤感的历史。 学古文化,观历史往事,曾钦佩竹林七贤阮籍的才华心性,不曾想木槿花被他称之为“日夕花”。
木槿花朝开而暮落,实为红颜薄命之说,而出现在《诗经》,却也符合里面多情女子的心境。 正如作者吴玲感叹:“木槿花开,木槿花落,千年前的故事说了又说,依旧耐人寻味。” 草木皆有情,花草的一开一落,在古人看来,如岁月的流逝,如春风的拂过,最后留下的可能是伤感,可能是畅怀。
2.动之有情,狐是精化 花草之间,我们看见了薄命之花,也看见了有情的海棠,那在动物之间,作者又是如何去描写的呢? 大雁忠贞,老鼠贼目,那狐狸便是魅惑,为何这样说呢?那是因为纵观古今,有狐狸成精,魅惑世人的故事,尤其是九尾狐的传说,至今都在人们口中流传着。 我们常常听关于狐狸的传说,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它。
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追溯到古老的《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能食人,食者不蛊。” 初看,总对狐狸没有好感,因为它们喜欢幻化成年轻貌美女子,去蛊惑世间男子。 但你可知道,《瑞银图谱》中也说过:“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九尾狐看似可怕,却也有着祥瑞之兆。
狐狸在我看来,浑身都像是充满着灵气,正如书中的描写介绍一样,我对它们的好感又一步加深。 不仅如此,在动物篇,有狐狸,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种飞禽,还有行走在我们之间的各种动物。 3.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世间千变万化,我们依旧如初,如初的不是身边的事事物,而是我们心中所存放的那份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是古人对情感的寄托在我们读来出看不闻世事,再看已是诗中人。 悠哉悠哉之间是内心的徘徊辗转反侧,辗转的不仅是我们的心,更有我们对于那逝去的一切和新事物到来的感怀。 这是一本充满灵气的书,里面的一草一木皆有情,而动物之间的徘徊,更是让人捉摸不透,但却有一份与你同在的情感。
这本书看似带我们认识了《诗经》里的动植物,带我们认识了《诗经》的另一方,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里面的情感。 可能是一时时的由衷而发,但更多的是埋藏在内心那种无可触发,却有一只萦绕左右的情感。 正如书的简介所说:“《诗经》是千年经典,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志。其中涉及植物130余种、动物100余种,其中有的耳熟能详,也有的陌生新奇,更有的销声匿迹。”
第一次认识《诗经》,可能是因为它优美的词句,后来熟悉《诗经》,是因为他的情感动容,而这次,我却在这本书中认识了不一样的《诗经》。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读后感(三):孩子不喜欢阅读经典好书,或许换一种打开方式,会有意外的惊喜
昨天朋友问我,马上期末考试了,要怎样让孩子临时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诗歌呢?考试考到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真的不太清楚要怎么给朋友说,虽然古话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可是,语文,并不是“临阵磨枪”就能取得高分的。
大语文时代,读诗成为父母和家长都十分重视的事情,然而,现实却让人“重视”不起来。
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成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拉锯战,常常搞得鸡飞狗跳,最终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两败俱伤”。
也有喜欢阅读书籍的孩子不喜欢诗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典范《诗经》,和《三字经》这样读物有着明显的区别,故事性相对较弱,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因为里面生僻字很多,对小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现实,不会因为困难而被忽视,于是,很多父母要么直接放弃,要么无可奈何。
最近,看了一本对《诗经》的另外一种解读方式的书籍《穿越千年,惊艳如初:《诗经》里的动植物》,感觉还蛮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和父母一起亲子阅读。
这本由自由撰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作家吴玲编辑出版的《穿越千年,惊艳如初:《诗经》里的动植物》全新讲述了《诗经》名物全貌,打开一副草木与生灵的画卷。数十万字,近百幅手绘插图,让读者在阅读《诗经》的同时,领略极致之美,读懂浪漫的诗意。
作者吴玲是一个笃信人心敌得过岁月斑驳的女子,著有《人间惆怅客此生不负卿:纳兰词传》《最美不过诗经》《永不褪色的优雅:杨绛传》和《医生最爱古诗词》等,文笔十分优美,读来让人倍感温暖。
这本《穿越千年,惊艳如初:《诗经》里的动植物》从《诗经》中的花鸟虫鱼草、飞禽走兽的角度,全面解析里面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从另外一种角度解析了《诗经》的美,让人读来感觉新奇,又倍觉温暖。
诗无邪思三千载,物生尘缘世世情。
一般来说,我们读诗,大多都是大声的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书”适用于所有的书籍,当然也就包括了诗歌。
千百年来,我们用“摇头晃脑”的方式读诗,早就成为一副经典的画面,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到了现代,虽然已经不再“摇头晃脑”地读书、背书,却还是少不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读和背,毕竟,语文的学习,少不了读书背诵。
只是,当读诗背诗换了一种形式,对古典文学的解读,似乎也应该“顺应时代”!而这本讲述《诗经》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书籍便让《诗经》变得不再那么呆板和无趣。
作者在里面选取的诗歌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大多都是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只有极少数是比较稀有的。而这部分,正好填补了我们认知上的空白,帮助我们丰富了见识和知识。那部分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又刚好让孩子们产生亲切感,不至于遇见的都是不知道的事物,增加阅读的难度和打击阅读的兴趣。
在视觉冲击下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孩子们,对于纯文字的书籍,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这并不是全部孩子的特点。但大读书孩子如此,特别是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更深如此。
他们头痛于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很难有耐心去仔细阅读。似乎作者也了解这一点,于是,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插入了精美的插画,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想象美,也能够感受到视觉上的享受,从而更好地吸收文字传达的信息。
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虽然这个目的有点功利。但如果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增加更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在写作《诗经》里的花鸟虫鱼、飞禽猛兽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添加相关动植物的诗词。而这些诗词大多来自各个朝代著名诗人、词人的相关作品,让人读来倍觉过瘾。
大语文时代,阅读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特别是古典诗词或者说古典书籍的阅读,更是考验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果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经典,是值得每个父母思考的问题。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读后感(四):穿越三千年旖旎时光,从《诗经》中走来的浪漫诗意
世有百千诱惑,于我,却莫过于乡野间闲花野草的招摇。走马看花和姹紫嫣红,都不及偶遇田埂驻足静谈更为过瘾。渴望回到诗经年代的清素,用眼和喉表达爱慕。
当你无暇顾及文学的时候,你多半在忙于工作、忙于社交、忙于娱乐,而这一切忙碌的终极目标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最优质的生活无非就是“诗意地栖居”(有时又觉得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什么“诗意地栖居”,而是像动物那样度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人们不再愁吃愁穿、担心失业,不再为了养车供房而牺牲尊严和健康,朝朝暮暮与鲜活的动植物、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和爱人、亲人、友人一起慢慢变老。
自由撰稿人吴玲,是一个笃信人心敌得过岁月斑驳的作家,她的新书《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是一本解读《诗经》名物的原创随笔集,让我们渴慕和相思,渴望与青草闲谈,渴望与闲花邂逅,渴望在绿荫下与鸟儿唱和。
《诗经》里的植物,多才多艺,它们会说悄悄 话,诉说着爱情的百转千回。参差荇菜,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采摘荇菜的女子,或左或右,动作曼妙,多情的君子,不由凝望、喜悦、出神……如许图景可以历历在目,于我,思情能有这三千年的穿越,更因为“荇菜”——这浮于水面的一朵朵美丽的黄色花朵,河水青草香花的味道,在周遭氤氲着,清风又送它们飘向更远处,竟也有了欲与采荇女子一遇的奢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了新嫁 娘;此诗为祝贺女子出嫁的贺婚诗,首句不仅以盛开的桃花起兴来渲染女子出嫁的喜庆气氛,而且还将新嫁娘娇美俏丽的容颜间接比作灿如云霞的桃花。
南山坡,采薇叶,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有女同行,颜如舜英,难以忘记你。
细细品味每一句,只觉唇齿留香,是一种草木的 清新。还想问一问,那时人们的情感,怎么可以如此细腻婉转,敏感多情。
读《诗经》里那些植物的篇章,总是被惊艳到。 本来那么普通的野菜,杂草,长在路边、土堆、 沟渠,被先民们写到诗里,唱出来,却是那么的朴素甘甜,纯真美好。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少年时代,我在乡村老家,曾无数次与它擦身而过,这种植物每到秋季就长满了带刺的果实,却从不知道它“嫩苗可食亦可药用”。此时,卷耳令我有了对童年的重温,忆起那时一同挎着箩筐拔草的小伙伴,在田间无忌地奔跑笑闹,身上有时便粘着“蜇黎儿”——就是苍耳、卷耳,上学时吭哧吭哧背的书此时忽地出了口,流溢着青草的香。
我的思念,却是留在了童年的青草香和指缝间流逝的岁月。镰刀绕过带刺的苍耳,青草一拢拢伏倒,割草的声音参差律动,在那个肥美的田间地头,存满了那时的快乐。
诗经,荒烟蔓草的,不是凄凉,是浓浓的乡愁, 还有种朴实沉甸甸的美。
前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鸟起兴,抒发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日思夜想。后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栩”寄寓了作者对父母和家的思念。
诗人们对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给它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你快听,是谁在河边吟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环境,简直极乐,后来曹操也将之引用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这样看,鹿在古人心目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轼被贬黄州,乘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的浩瀚江上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蜉蝣洁白轻盈的翅膀,夕阳下暮光中,它们在水面上成群起舞,翅羽通透,迷幻动人。
然而,蜉蝣的美丽是短暂而残酷的,它们转瞬就羽化为一堆静静的“白雪”。
一出生就忙忙碌碌不饮不食,在飞舞中交配,完成物种繁衍的任务后便壮烈死去。
生命如此短暂,哪里是人生归宿呢?
作者巧妙地选取“动植物”作为切入口,为我们推开一扇通往经典的大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诗经》中的动植物故事娓娓道来,诗意与现实、植物与情感、古老与现代,在流淌的文字、细腻的绘画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陌生的动植物名称是理解《诗经》的“拦路虎”之一,有无数的问题浮现在我们的心头:这些动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在当下生活中是否还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生长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里?古人们是如何采摘、处理这些动植物的?是可以当作食材,还是另有它用?
走进这本书,才发现我曾多次与她擦肩,错过与她的美丽相约。走进《诗经》,才发现她离我们其实如此亲近。三千年前的字里行间,能嗅到草的清纯,能窥到桃的艳美,能触摸到“彼茁者葭,壹发五豝”的箭杆……我渴望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渴望寻找到童年田间地头与我一起成长的植物田字草、卷耳、车前子、飞蓬、蒺藜、艾草、狗尾草……
植物自有一种光华,人类无法掌握它的内心,只好用自己的内心去阐释,这是一种诡秘的一厢情愿……再好的名字,对于植物本身而言,仿佛只是笔名,只是决定了它对大自然的偷换。但是植物笔名的麻醉作用,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们忘了它在人世间的平凡,《诗经》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愿意被诸种植物名称麻醉,因为只有在麻醉中才能忘记痛楚,治愈我们对大自然的渴慕与相思……
作为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对培养艺术审美意识、提升想象力大有裨益,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地万物、兴衰得失,小到鸟兽草虫之名,大到侍奉君王的道理,都藏在“诗三百”之中。